西斯莱绘画语言特征分析

2022-02-23 13:31白金浩
河北画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笔触印象派颜色

白金浩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一、印象派绘画特点

在印象派绘画中能明显看到色彩的用法与以往有所不同,采用了色彩混合原理将单纯艳丽的色彩与点块状笔触结合在一起,让色彩与笔触的大小、间隙、密度等充分结合,构成十九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笔触之间的空隙让光与画面的融合更加透彻,产生一种空气萦绕在画中的透气性。

印象派与之前为宗教、宫廷、皇宫贵胄、达官贵人所服务的绘画不同,更注重的是艺术家个人内心世界的感受,题材都是以日常生活的写生为主。在十九世纪现代科学技术中光学理论的指导下,尤为注重光对于绘画的影响和其在画面中的表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于光线色彩的描绘,在印象派的画面中出现的色彩通常以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为主要色彩,将光的色彩表现的更丰富、精准、多样。

对于光色的感受是根据光的长短波长来区分的,在物体吸收与反射光的过程中,人能够观看到物体的颜色。印象派的绘画都是在有光的条件下完成创作的,换言之,当没有光的时候,人的肉眼是分辨不出物体的颜色的。所以我们在观看没有光照的阴影面的时候,都会感觉像是黑色。但印象派在写生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艺术家自己的主观控制,将画面阴影位置的色彩区别于日常能看到的偏黑的颜色,采用了蓝紫色来展现阴影部分的色彩。补充了传统上认为没有光照的部分就是没有颜色的观点,在受光时,阴影部分是会带有一部分环境色的,而不是趋近于黑色的单色构成。

二、西斯莱的艺术生涯

西斯莱是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画画家,他与莫奈、雷诺阿、德加等被世人称为“印象大师”,全名阿尔弗莱德·西斯莱(1839-1899),他出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绸缎商人家庭,父母都是英国人。十八岁时他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在伦敦学习商业,后来在1860 年进入克莱尔画室习画,遇到了他的一生挚友莫奈,雷诺阿等人。早期的西斯莱由于家境优越,不必为生活担忧,可以将身心全部投入到他热爱的绘画中,受到柯罗、杜比尼、卢梭、米勒等多位艺术家作品的影响,西斯莱早年的两幅作品《马洛特乡村街景》和《马洛特乡村街景-走向森林的妇人》在当时秋季举办的沙龙展中大放异彩。在之后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斯莱又继续创作了许多传世的佳作。但是好景不长,普法战争爆发,让西斯莱家族的生意日渐没落,他只有靠卖画为生。虽然莫奈引荐画商帮助他卖画,但不幸的是,他在世时作品的价格低到无法维持生计。到了1899 年1 月29日,西斯莱在60 岁那年因病在生活了十九年的莫雷小镇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西斯莱的绘画作品从学习绘画的启蒙阶段到晚年始终都持有印象派独一无二的绘画风格。并且在艺术家格莱尔画室的学习期间,受到格莱尔“想要领会自然,就到户外去写生”绘画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主要以室外的风光景物作为描绘对象,所以这也养成了他绘画自然锲而不舍的特点。并且在他的风景油画中,不拘一格的笔触和严谨端庄的色彩让观看者可以感受到他作品中浓烈而热诚的情感,所以他也被“现代绘画之父”保罗·塞尚的恩师卡米耶·毕沙罗称为“最纯粹的印象派画家”。

三、西斯莱绘画语言特征分析

西斯莱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纯粹的印象派风景画画家,他的绘画技巧虽然同印象派的其他艺术家十分相似,但西斯莱也有自己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和创作手法。他善于安排细节和处理画面,看似漫不经心的画面却富有抒情的诗意。他几乎只描绘风景,他对于光线和法国背部田园的天空、河流、原野、以及他居住的村庄所带来的景色有着浓厚的兴趣。白雪皑皑的村庄和冰冻三尺的河流,从春天的涓涓细流到波涛汹涌的洪水,在各种主题画面前,他总是谨慎、耐心地描绘出无限微妙变化的季节。西斯莱的绘画作品中的独到语言特征是真实而具体的存在,但这种语言是如何体现和表达的,它不像一篇文章拥有直观的表象文字,不像一段曲目拥有一串排列好的旋律,西斯莱的作品只有通过对其绘画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绘画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剖析,才能从他在绘画中感受到他想要通过绘画语言所传达的感情。西斯莱的作品主要是以色点为画面构成的,不同颜色色点的相互衬托使得各自的色点更加富有色感,让其颜色更加鲜艳明丽。通过不同色点,将色彩混合在一起,铺满画面。而在观者观看作品时,能够将这些色点相互融合,让颜色在脑海中交融,迸发出探索的欲望。西斯莱的风景画运用了视错觉的特点,为我们呈现出了更加明丽多彩的画作。

西斯莱一生主要以风景画创作为主,故分析其作品可以更好的了解印象派绘画的语言特征。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西斯莱风景作品进行分析:构图、笔触和色彩。

(一)构图方面

西斯莱的一生始终都遵循着印象派的绘画特征进行创作,他的构图受到了他的导师柯罗的影响,构图井然有序,形式琳琅满目,饱满的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无限喜爱和由衷的敬畏。从画面中我们很容易能看出近大远小的构图特点,而相对于其他印象派画家来说,他们的作品中很少具有如此明确的景深式构图,他们的画面接近平面、均衡,例如,印象派画家梵高则取消传统的构图形式,直接把现实的三维空间表现为他情感宣泄的二维画面。西斯莱的风景作品中如海洋般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溪流,曲折蜿蜒的道路,都是西斯莱风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河流的蔓延、伸展,道路的崎岖、曲折以及广袤无垠的田地,这样的构图技巧可以让二维的画面逐渐变为三维的立体空间,并留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虽然他的油画作品是小幅创作,但是每幅画都能给予人们开阔明亮的视觉效果,这也是他在印象派中独树一帜的原因所在。

在西斯莱作品的空间结构中,可以看出他对油画中空间的认知是十分深刻的,虽然他的作品大多是屡见不鲜的风光景色,但西斯莱却利用搀杂繁琐的线性透视对作品中的空间进行划分布局。西斯莱在描绘有立体层次的景色时,经常运用这种类似的透视方法。《阿让特伊老街的路面》是西斯莱在 1872 年创作的作品,在这幅风景画中,西斯莱把画面的焦点放置在阿让特伊老街的尽头,用到了焦点透视的手法,由两边的建筑房屋产生了纵深的空间感。当地地形的西斯莱在创作前,会选择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自然,最后选择最佳角度进行创作,并将自然真实的美留在画面上,让欣赏者如身临其境,同样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恬静悠美。

(二)笔触方面

笔触的运用可以使作品表现出画家们想要的画面感或场景感。西斯莱通过新颖的笔触表达出他对室外自然光景的无限追爱,他油画作品清幽明净的风格不光来源于他熟练精妙的构图,更是因为他在画面中对笔触运用的娴熟把握。运用色点来构筑形体,从而产生画面透气感。在西斯莱的作品中大部分的作品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色点之间存在间隙,两个相邻色点很少使用同一颜色,而是用其他颜色来相互作用,互相衬托。色彩是西斯莱追求光与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重要媒介,而色彩混合的运用是西斯莱绘画语言的一项突破,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富有生命力。让阳光在色彩中穿梭,笔触之间的距离为光的穿梭留下了空隙,使得画面的透气性不同以往。

通过西斯莱风景作品中的植物和河流等都可以看出,他非常善于使用轻巧细腻又不缺乏灵动的点状小笔触。苍劲的小笔触看起来沉着而平稳,描绘出了天空的辽阔和河水流动时的轻快。他的风景油画鲜有平涂出现,更多的是对自然风景的真实描绘,他将感受到的色彩和光影融入画面,通过那未曾匀兑的笔触,来体现画面的光影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在西斯莱的作品中,色点就相当于马赛克,当离远看时,就看不到色点之间的距离界线,而是观看的是一个完整的画作,这是视觉错觉的一种,形状和色彩的拼贴有不同的视觉感受。只不过在印象派作品中,所运用是形状不同的笔触,笔触的拼贴构成了完整的画面。

在西斯莱的风景油画中,他始终认为天空不简单是画面背景,更是构图的重要物象,他在绘画时首先就是先描绘天空,而且越简要越好;画面整体环境必须统一,如《圣马丁运河》就是最好的体现。在天空处他善用丰富的蓝调,细腻的笔触把我们视线推向地平线远方,产生深远辽阔的视效;可以清楚的看到,天空占用了画面很大的面积,画家通过细腻灵活的笔触带动着色彩的运动,大面积的云似乎在飘,和水面形成了呼应。不管是天空中的云彩还是波光粼粼的水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动感之美。这源于西斯莱的笔触不同。

天空的笔触是细腻大胆多样的,而描绘水面的时候,却用到了细碎的笔触,这种笔触轻快流畅又有力量。水面多用亮点的笔触,完美的衔接了天空中云彩的倒影。水面暗部则用熟褐加上暖灰色描绘,衬得他笔下的水冷静有序却不乏生动。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一种典雅、沉着稳定的平静感,他荡气回肠的创作为的是最美的平凡,他那从容不迫的笔触令水面涟漪泛起,让人感到画面中的水流似乎真的在流动,格外的真实动人。

(三)色彩方面

油画可以说是一种色彩的艺术,色彩是油画的灵魂。在印象派画作明艳色彩中,相邻的笔触之间很少能用到相同的颜色,互补色的运用展现了印象派画特有的韵味,色与色之间相互融合碰撞,产生迷惑眼睛的色彩观感。他从不会受到绘画之外的任何因素影响,他表达的就是他看到的最为纯粹的自然风景。将相邻颜色的色彩在视觉错觉中饱和度提升,红的更红,绿的更绿,能够更加突出色彩固有的特点。他的作品放大了看却能明显看到笔触交叠,相邻的颜色并非如我们以为的都是相近的颜色,其中夹杂着色彩反差较大的颜色,点状的笔触看似随意,实则经过了精心布置,如红色的色点的旁边放上绿色的色点,可以使得两种颜色看起来更加明亮纯净。西斯莱把色彩混合运用,提升了画面的纯度与明度,远观也产生了色彩混合的视错觉,不是艺术家在画布上将色彩融合在一起,而是借助观者观看的瞬间将色彩在视觉上进行融合处理。就如同现代LED 显示器一样,通过RGB 三种颜色就可以融合成色彩万千的世界,在显示器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世界,但是离近看却是一格一格的马赛克,并非一个完整直观的色彩块。

在创作中西斯莱走出了光感有限的室内,到阳光充足、光色变幻莫测的室外寻找自我,在不同色彩中寻找能够使画面平衡稳定的表现。西斯莱是对色彩把握十分敏锐的画家,他使用的色彩不带有任何目的性或其他复杂感情。西斯莱为了使情感在画面中准确的表现,他将整体的色调在画面中高度统一,不论是艳阳高照的午后还是日落前的黄昏,他都通过色彩完美的表现出他在创作时产生的情感,让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同身受,身临其境般享受西斯莱作品带来的欢愉。他是一个率真、直白的画家,画面中的色彩只为能够真实、直接的表现情感与自然,经常带着画箱到户外写生,也是为了在他爱的自然中寻找自己内心深处最纯真的情感。《洪水在马尔利港》是西斯莱于1876 年所绘,当时塞纳河暴涨洪水成灾,很多的村落、道路都被大水吞没,给当地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论是面对自然的灾难场景或是安静祥和的场景,西斯莱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平常心去面对真实的自然,把马利港的当时喜怒无常的天气变化绘制得让观看者如同身临其境。

他的色彩运用是对自然光景的真切描绘。在这场灾难中,画家充分表达洪水过后的景色,其中整体的画面发灰,没有使用亮色,也暗含了画家对于洪水席卷时对人们造成的伤害而思虑忧伤。画家在创作的时候触景生情,画面也不都是暗淡,感伤的。他想表达的有很多,例如《小布吉瓦尔》颜色鲜艳、明朗、温和,表达的就是美好生活的景象。风景物象与自然相处融洽,张弛有度。西斯莱就是这样一位通过画面的不同色彩传递情感的艺术家,他的大部分作品用色都会让观看者感到舒适惬意,让人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

四、西斯莱风景画语言的情感与价值

绘画作品不仅是艺术家灵魂的寄托,同时也能够引起欣赏者心底的声音,这声音是通过画家的绘画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传递出来的。虽然现代的欣赏者没有同艺术家生活在一个时代,但是欣赏者通过艺术家留存下来的佳作感同身受艺术家的情感。也就是说,西斯莱绘画所表现的并不只是单一的描绘自然的真实景象,而是西斯莱通过一个媒介在向世人诉说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感受。观者通过分析画面的构图、笔触和色彩体会西斯莱的丰富情感,这种情感会让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回忆自己的过去或想象自己也在画面中时的情景。没有情感的风景画或许会被世人遗忘,但拥有丰富情感的风景作品却会令人时常回味。卓越的印象派风景绘画作品不光只有西斯莱的画,但是西斯莱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值得后续的创作者进行借鉴和学习的。

猜你喜欢
笔触印象派颜色
艺术之春
名家
名家/[法国]毕沙罗
拥挤豆豆林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
梵高:笔触与激情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特殊颜色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