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的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2-02-23 17:13孟贵成赵丽苹王欣欣赵子欣
大众文艺 2022年23期
关键词:技工工匠调研

孟贵成 赵丽苹 王欣欣 赵子欣

(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石家庄 050081)

一、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

本研究以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为基础,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文化价值,探索如何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有效提升技工教育的质量水平。研究以问卷统计为基础,了解当下河北省内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促进工匠精神培育,在非遗传承与学校技能教育之间寻找推动工匠精神培育的可行有效路径。调研方法以问卷调查[1]为主,为确保调研内容真实、有效、全面,在调研对象的遴选方面,以非遗传承人、教师、学员三个角度进行差异化调研。

二、调研的实施过程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非遗视角的技工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立项,课题编号:JRS-2022-7012。5—6月,课题组分头联系了河北省多所技工院校;由王欣欣牵头设计起草调查问卷,其中传承人篇有问题22个,教师篇、学员篇各有问题26个;由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支持,以孟贵成为联系人,对拟邀请参与调研的各技工院校发去函件。6月底前完成了调研工作,秦皇岛技师学院、石家庄技师学院等16所技工院校进行了反馈。共收到有效问卷667份,其中传承人问卷44份,教师问卷127份,学员问卷496份。7—8月份,由赵子欣牵头对调研结果逐项进行了量化分析。9—10月,由孟贵成牵头对调研过程进行梳理,课题组整理出《非遗视角的技工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调研报告》。

三、调研数据统计分析

依据问卷统计数据,对各调研问题分析如下:

第1题,传承人所属类别、技工院校分析。传承人问卷中涉及到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门类,占比最大的为传统技艺类。调研内容(工匠精神)与传承人所属类别(传统技艺类)正相关。技工院校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涉及河北省内石家庄、秦皇岛、廊坊、承德、衡水等多个地区。从院校所属行业来看,涵盖了多个技工专业,问卷调研满足调查对象的差异性需求,调查结果有较高代表性。

第2题,性别统计。传承人的男女比例为2.6:1,教师的男女比例为 0.5:1,学员的男女比例为0.85:1。

第3题,年龄分析。传承人年龄集中在45—60岁,参与调研的传承人多为年富力强,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传承人。教师处于36—45的教师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一半,是教师的中坚力量。学员年龄在18—20岁的人数最多。

第4题,不同群体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三类群体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较为相似,“专注”成为传承人、教师、学员的首要选择。在传承人中除“专注”外,“敬业”“创新”占比较高;在教师中除“专注”外,“敬业”“精准”占比较高;在学员中除“专注”外,“创新”“精准”“敬业”占比较高。

第5题,对非遗类别的认知。非遗分为十大类”[2],教师和学员对“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类别的识别度比较高。对不属于非遗的“传统建筑”“文物”“自然景观”选项,教师选择率分别为75.59%、59.84%、44.88%,学员选择率分别为75.57%、71.17%、55.65%,可见在技工院校师生中对非遗的基本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并且比例比较高,对非遗没有准确全面的认识。

第6题,是否看过纪录片《大国工匠》或类似纪录片。传承人及教师中“看过多部,印象深刻”选项比例接近,分别为52.27%,53.54%,说明传承人、教师对这方面的纪录片是比较认同且比较关注的。学员中看过多部相关作品的人数占37.5%,可见这些纪录片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相对于其他两个角度比较弱。

第7题,是否了解本地的传统手工业。传承人中“当地有很多手工业,都了解很多”和“深入了解某几个”这两项在传承人中占比之和达到了93.18%。教师中“深入了解某几个”的占比最多,达45.67%。学员中“深入了解某几个”的占比最多,达41.73%。可见,传承人较为了解本地的传统手工业,教师和学员对身边手工艺的关注度要低一些。

第8题,非遗和工匠精神的关系。100%的传承人,96.07%的教师,94.36%的学员认为非遗与工匠精神存在关系,并且认为是有密切关系的居多。三类群体普遍认为非遗和工匠精神息息相关,非遗中蕴含着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与做好非遗传承正相关。

第9题,培育工匠精神培育是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100%的传承人认同培育工匠精神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持相同观点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在各自群体中占比分别为99.21%和95.97%。培育工匠精神对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得到普遍认同。

第10题,工匠精神主要体现的行业。传承人中认为工匠精神与传统手工业相关的人数占比为93.18%,教师中认为体现在传统手工业占比为90.55%,学生群体中认为体现在传统手工业占比为84.48%。三类群体普遍认为工匠精神与传统手工业息息相关,传统手工业中蕴含着工匠精神,并且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地方。

第11题,不同代际对于工匠精神的态度。传承人的师傅对工匠精神的态度方面,选择“重视,经常教导”选项的占93.18%,体现了工匠精神得到了传承人的较高程度认同和传承。教师认为所教授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态度方面,对“重视,经常教导”选项的占66.93%。学生认为教师对工匠精神的态度方面,对“重视,经常教导”选项的占69.76%。可见传承人在不同代际对工匠精神高度认可,技工院校无论教师视角下的学生还是学生视角中的教师,对工匠精神的都也是比较重视的。

第12题,同辈对工匠精神的态度。认为工匠精神“十分重要并且值得发扬”的人数在传承人、教师及学生群体中的占比分别为79.55%、66.14%、59.48%,都是获得最高认可度的选项,但选择率呈逐渐下降趋势。

第13题,了解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教师和学生选择率最高的三项都是“媒体宣传”“学校教育”和“校内宣传、活动”说明学校内工匠精神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同。

第14题,非遗进校园和校内宣传工匠精神的形式。从传承人来看,参与校园活动的形式最多的两项是“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展演活动”。教师来看,比较多的形式是“实践教学”“教师身传”。学员来看,比较多的形式是“理论学习”“实践教学”。三个角度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认可度是比较高的。

第15题,本学年有几门课程直接与工匠精神有关。有“1门”和“2-4门”相关课程这两项分别共占总数的69.3%和67.54%。由此可见,在校内课程上,教师和学员大概率还是可以接触到与工匠精神相关课程的。

第16题,本学期参与以工匠精神为主题活动的次数。传承人中20.45%的人参加过6次以上的相关主题活动,说明非遗传承人中有一定比例的人数经常性地参与到工匠精神相关活动中。没有参加过工匠精神主题活动的传承人、教师、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5.91%、22.83%、25%,呈逐渐增长趋势。

第17题,本学期有几门课程涉及到非遗。教师开设了非遗相关课程的占59.06%。学生有非遗相关课程的占73.99%。可见技工院校对非遗比较重视,超过半数的学校开设有非遗相关课程。

第18题,本学期参与过几次以非遗为主题的活动。教师参加过非遗主题活动的总占比为62.2%。学员参加过非遗主题活动的总占比为71.37%。在半数以上的技工院校内今年能够参加一次以上的非遗主题活动。

第19题,工匠精神采用的培育方法。传承人、教师、学员选择率最高的都是“实践实训”占比分别为47.73%、43.31%、24.6%。可见传承人、教师和学员对“实践实训”的培育方式是一致认同的,总体呈现减弱趋势。

此外,三个角度对“社团活动”的选择率有交叉,其中学员的选择率为12.9%,明显高于传承人中的2.27%和教师中的6.3%,可见在对待社团活动方面,学员与传承人、教师有较大差异。

第20题,学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否足够重视。传承人选择率最高的是“不太重视”。教师选择率最高的是“重视”,学员选择率最高的是“重视”。可见大部分教师、学员对技工院校开展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持肯定意见。

第21题,当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分析。总体来看,三个群体一致认为当下培育工匠精神最大的原因在于“生活节奏快,办事急于求成,无法专注于一件事”这一选项上,并且传承人、教师、学员的选择占比分别是29.55%、36.22%、60.08%。三个角度都是最高选项,横向相比占比呈增高趋势。

第22题,当下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问题哪里。三个角度选择率最高的都是在“没有普遍重视工匠精神的学习氛围、社会氛围”,选择比率分别是59.09%、71.65%、54.84%,可见外部环境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

第23问题,对培育工匠精神途径的认同度。传承人选择率最高的是“学校教育,营造良好氛围”“社会肯定,设立奖项”,两项并列。教师认同度最高的是“学校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学员认同度最高的是“学校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三个角度对“学校教育,营造良好氛围”的选择率都是最高的,并且这三者的选择率呈增长趋势。

第24题,如何进一步培育工匠精神。三类群体对“加强实践训练平台的建设”在三个群体中占比都是最高,说明三类群体普遍认为工匠精神需要在实践中能更好地得到培育和习得。

第25题,是否愿意以身作则践行工匠精神。愿意践行工匠精神并且视为自己的责任的人数在三个群体中均占绝大多数,占比分别为97.73%、88.98%、78.23%,三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四、调研结论

(一)工匠精神的培育,从内容上来分析,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其一,“专注”精神的培育应当作为工匠精神培育内容中的焦点,建议将“专注”精神的培育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重点和优先培育的突破口。第4题,在12个选项中,三个角度选择率最高的都是“专注”。第21题,问的是当下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在9个选项中,三个角度选择率最高的都是“生活节奏快,办事急于求成,无法专注于一件事”,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专注”是当下培重视工匠精神的集中诉求点,“专注”应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重点内容和突破口。

其二,建议将“敬业”“精准”“创新”作为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第4题,除“专注”之外,“敬业”“精准”“创新”,这三方面内容是三个角度选择率最高且一致的内容,建议在工匠精神培育的时候,将这三项内容也作为重要培育内容。

其三,应积极将非遗内容引入技工院校。第5题,在非遗类别辨识方面,一方面是对属于非遗的类别辨识度在80%左右,相反来看,对不属于非遗的选项的认同度在40%—80%之间,说明技工院校师生在非遗的认识方面还不够准确。第8题,三个角度选择率最高的都是“有密切关系”,说明对非遗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直接有益帮助,是获得普遍认同的。第10题,三个角度选择率最高的是“传统手工业”,可见三个角度对非遗中的传统技艺方面蕴含工匠精神是比较认同的。鉴于非遗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积极作用,而在校师生对非遗的认知方面还有不足,所以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建议加强非遗内容。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从方法上来分析,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其一,应当注重工匠精神的实践。第14题,三个角度中传承人和教师选择率最高的是“实践教学”,学员角度选择率最高的是理论教学,第二高的是“实践教学”,可见对实践教学的方法是获得较高认同的。第19题,三个角度选择率最高的都是“实践实训”,可见对实践教学在开展非遗培育方面是获得最高认同的。第24题,三个角度对“加强实践训练平台的建设”的选择率都是最高的,可见对实践平台的重要性、必要性有比较高的认同。第25题,三个角度持肯定态度的居绝对多数,说明以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是得到各方面肯定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技工院校的学员大多在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知识方面不是强项,反言之则是应当加强直接经验、亲身实践的教学方法。

其二,营造重视工匠精神的外部环境。技工院校的在校生年龄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应在技工院校内营造出尽量浓郁的重视工匠精神的校园小环境,进而促进其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第7题,传承人较为关注和了解本地的传统手工业,教师和学员对本地传统手工业的了解不够全面。第11、12题,大多数选择的是对工匠精神的肯定,并且这三个角度的上一代对工匠的认可度要高于同一代人的认可度。第15题,大部分技工院校已有相关课程,学员大概率还是可以接触到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课程的。第16题,参与1—2次的占大多数,可见学员参与工匠精神的活动还是比较少。第20题,其中认为足够重视的将近1/3,持肯定意见的占大多数。第22题,三个角度选择率最高的都是“没有普遍重视工匠精神的学习氛围、社会氛围”,可见应当注意外在环境的营造,使重视工匠精神的学员成为大多数,身在重视工匠精神的环境中,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很重要。第23题,三个角度选择率最高的都是“学校教育,营造良好氛围”,这从正面回答了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问题,这也印证了第22题的调查结果。

其三,建议加强非遗教学内容。第17题,在学员中选择“没有”的最高,占到40.94%,说明技工院校开展非遗课堂教学还不足。第18题,教师和学员参与1—2次的选择率最高,教师中没有参与过的达37.8%,学员为28.63%,可见参与非遗主题活动的数量少,对非遗接触的少。

其四,注重校园社团建设。社团是技工院校内学员开展兴趣培养、锻炼能力的有效途径,第19题,三个角度对“社团活动”的选择率有较大差异。可见在开展校园社团方面,学员对此比较认同,但是传承人和教师对此并未提起相应的重视。

总之,在技工院校开展工匠精神培育,既很重要,也切合时宜。应将“专注”作为重要培育内容和突破点,注重非遗内容的引进,在具体的培育过程中,应注重亲身实践,并积极营造重视工匠精神的学校环境,对校园的社团建设提起更高的重视。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学员们在学习、生活的时候很方便地接触到工匠精神,促使技工院校的学员自觉寻找通向成功的路径。通过非遗等内容的引入,丰富工匠精神培育内容和形式,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员自己的一种生活、工作、行动、思维习惯,在迁移默化中践行工匠精神,并能够在将来步入社会,走上各自工作岗位时,能够将工匠精神继续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之。

猜你喜欢
技工工匠调研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从技工到英雄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工匠神形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对新时期技工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
工匠赞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技工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