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幕里讲 洪水中做

2022-02-24 03:38王博森
大学生 2022年2期
关键词:瞿秋白李大钊学说

王博森

百年前从北大沙滩红楼走出来的“新青年”引领着社会的思潮,百年后仍然影响着当代的中国青年,在《播火》中,我们以当代青年的视角和口吻与百年前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对话。

在拍摄过程中,有这样两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感慨万千。一幕是在原北大二院的“亢慕义斋”。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先生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传递到学生中,在他的指导下,北大学生秘密成立了“马克斯学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按共产主义一词的德文音译,李大钊等人将这间藏书室称为“亢慕义斋”,这里也是青年毛泽东接受启蒙的地方。我坐在“亢慕义斋”的木桌旁,讲述着百年前这里真实发生的故事,也仿佛看到了李大钊先生带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学生翻译、讨论马克思的著作,看见在这间屋子里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激烈辩论,瑟瑟秋风中,思想的火花就在这昏暗的灯光下迸发。事实上,思潮论战贯穿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整个过程,在社会的大变局中,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其他思潮的争论与碰撞,而中国早期党组织的建立者们也同样经历过思想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绝不轻松。

另一幕是在瞿秋白的书房。一个镜头是这样的,“98年前的夏天,1923年,在北京一处平房,不时有几个音符从一台破旧的小风琴里飘出。一位年轻人一面敲击着琴键,一面嘴里哼唱着,法语、俄语、中文不停切换着,尝试着。”這位不断哼唱的年轻人,就是年仅24岁的中国共产党人瞿秋白,他正在翻译的歌曲就是著名的《国际歌》。每当想到这一段我不由得感慨,青年时期的瞿秋白就担当起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远超当年,可再看看自己,别说钢琴、法语、俄语了,就连英语都说得不好,更应该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今天的北大青年,正在沿着先辈们的足迹,继续前进。

今天北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建了读书会、宣讲团等一系列学生组织,就像百年前“新青年”们在亢慕义斋翻译研究马克思的著作一样,他们认真研读经典,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交流讨论新思想,开创新境界。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从2015年起启动编纂了一部系统呈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接受和发展的历史文献典籍——《马藏》,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正如百年前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们“到民间去”一样,讲师团的成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青年学子的学术研究真正服务社会。

2021年秋夏之交,突发的暴雨洪灾,给河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首都高校的大学生自发组织了赴河南支援救灾的志愿者队伍,我毫不犹豫加入了抗洪抢险的救援队,成为穿着救生服的“逆行者”。在这支临时组建起来的队伍中,我见到了许多的年轻面孔,他们都是来自清华、北大、北航、中科院的硕士、博士。我和这些优秀的青年一道深入重灾区,在肮脏的积水中安装绝电防水设备,在汽油发电机的轰鸣声中把污水一点点排出,积水排空了,道路通车了,电力恢复了,我们把物资一箱一箱送到受灾群众手中,看着村民忧愁的脸上露出笑容,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团结一心,定能攻坚克难,重建家园。能为老百姓做些事情,是我们青年肩上的责任。

新年的钟声在庆祝声中敲响,2021年画上圆满的句号。2022年,我将从母校毕业,踏上新的征程。未来在工作岗位上,我会把“为人民服务”刻在心里,永远奋斗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我会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牢记心头,做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担当起中国青年的责任。

责任编辑:周莹莹

猜你喜欢
瞿秋白李大钊学说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李大钊《青春》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李大钊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瞿秋白三次被捕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