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父亲

2022-02-24 16:00李如林
金沙江文艺 2022年12期
关键词:弟兄老父亲锄头

◎李如林

昨天,农历八月初八,我们三弟兄及20多位亲朋好友,欢聚老家,为95岁高龄的老父亲祝寿。

已过耄耋直奔期颐的老父亲,气色不错,身体尚可。虽然步履蹒跚,但腰还不弯,腿还能行,虽算不上耳聪目明,但还能看书看电视,接听电话。他逢人便说:“95岁了,世间少有,是赶上了好时代,儿女又孝养得好,我知足了!”

父亲生于1928年农历八月初八,祖父祖母只有他一个独儿子,再贫穷也让他小学毕业并考取了初中。只因为家庭太困难,上了3个月初中就辍学回家干活了。新中国成立前就能踏进中学的门槛,在当时的农村可谓凤毛麟角的了。

正如此,解放初期,父亲就参加了土改工作,1953年加入了共产党,成了蛉丰乡的第一批党员。此后的34年他都在基层工作。其间,于1964年参加了楚雄州委“四清”工作队,后又在州委组织部工作了一年多。

他虽然没有当过领导,也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但无论在何种岗位,都能勤勤恳恳,尽心尽力。

他生性耿直,不善交际,不喜言谈,也没有什么娱乐爱好,晚年,打点小麻将还是清水的;但他与人相处是坦诚的、和善的,正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为人正直,仗义执言。前些年,但凡村里哪家有点矛盾纠纷,都会请他到场,简单明了的一席话,就能使紧张的气氛得到有效的化解,因而很得邻里乡亲们的敬重。

父亲一生足迹没有迈出过云南,最远东边去过石林,西边到过中甸;从未坐过火车飞机,但他无怨无悔。

父亲的节俭,可以用“极尽”二字来形容。他从不抽烟,也很少喝酒,绝不乱花一分钱。虽然到1985年退休时的月工资还不足60元,但他与极善理家的母亲一道,节衣缩食,硬是把我们三弟兄供到了高中或中专毕业;还于1971年建盖了三间土木结构的瓦房,大大缓解了一个9口之家拥挤在20多平方米破旧不堪老屋的窘迫状况。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父亲的一大美德。一辈子以水代酒,以步代车;一块手表戴了30年,一件人工制作的羊毛大衣穿了50年;一把木架、麻布做的躺椅用了60年,还舍不得丢。1958年10月,他同我和表姐照的人生第一张照片时,脚上穿的还是一双草鞋。

父亲对儿女的关爱,从不表露在言语之中。他对我们几兄弟既没有过声色俱厉的呵斥,也没有过和风细雨的爱抚,而是将微薄的工资省吃俭用,挤出钱来供我们上学读书。紧要关头,他总是无声无息地出现在我们身后。

1987年10月中旬,我在下乡途中,突发胆结石症,当地条件有限,只好转到楚雄做胆囊切除手术。家里得知消息后,父亲连忙从老家赶到州医院看望。我被推进手术室后,父亲和我的妻子寸步不离地在手术室外等候。后来,妻子告诉我:医生曾经几次劝说父亲:“老人家,你尽管放心,这里又没有凳子,你到外面休息吧。”父亲执意不肯,足足在手术室外站了两个多小时。

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只要一回到家里,喝上一杯水,抬起锄头就干活去了。不过,他的劳动方式很单一,就是只会挖地;使用的工具也很单一,就是一把锄头。老家房子的地基就是他成年累月一锄一锄挖出来的。退休后,又在村里的荒山上挖出了一大片坡地,栽上了蓝桉树。当然,劳而无功甚至适得其反的事,也是时有发生的。

昨天傍晚,吃完生日蛋糕,我们三弟兄及家人在院子里与老父亲合影后,就要各自返城了。父亲紧紧拉着我的手哽咽着:“我老了,见着一次少一次,抽空回来陪我坐坐。”此时,我的双眼湿润了……。

写到此,耳边不禁响起那首由降央卓玛演唱的歌曲:“……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父亲,我们期望着你笑口常开,寿逾百年!

猜你喜欢
弟兄老父亲锄头
李渊:我只是个孤独的老父亲
小弟兄
小猪
绕转小舌头
老父亲的优势
向胸无城府的人致敬
巧分牛
老父亲
两代人的锄头
两代人的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