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辨析 跃顶攻击:俄罗斯PTKM-1R智能反坦克地雷

2022-02-24 09:14王岐朋寇晓斐李锡锋郑豪楠
轻兵器 2022年12期
关键词:雷场反坦克乌军

□王岐朋 寇晓斐 李锡锋 郑豪楠

2022年4月28日,乌克兰工兵部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照片,宣称发现了一枚造型奇特的俄军反坦克地雷。这款地雷的雷体呈圆柱形,雷体底部设有8个朝着不同方向的铁片(支撑腿),上部设有4个小型声音传感器,造型与常规的反坦克地雷差别很大。经过辨认,这是2021年11月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在埃及开罗国防展上首次公开展示的PTKM-1R智能反坦克地雷。这款地雷性能先进,能够依靠声音和震动来判断目标是否经过预定攻击路段,并主动攻击坦克的顶部——

不走寻常路

通常来说,反坦克地雷可划分为3类:一是压发起爆,用于炸断履带、阻碍坦克机动的反履带地雷;二是采用传感器定位敌方的装甲车辆,并在敌方装甲车辆接近时,将地雷射向目标侧面装甲的反侧甲地雷;三是触发杆引爆,用于击穿坦克底部,毁伤设备并杀伤乘员的反底甲地雷。

绿色迷彩涂装的PTKM-1R地雷与环境融为一体,一定距离上肉眼难以发现

俄罗斯PTKM-1R地雷的作战方式与这3大类反坦克地雷都不同。虽然从原理来看,其与反侧甲地雷有相似之处,即都安装有传感器或遥控装置,属于智能地雷,但PTKM-1R地雷既不打坦克侧面,也不打坦克底部,更不是用来炸履带。这款俄罗斯新型智能反坦克地雷采用十分“时髦”的打法——攻顶,自上而下直击坦克顶部装甲,能以近90°的垂直角度直击坦克炮塔或车体较薄弱的装甲。

“攻顶”是许多现代反坦克导弹具备的能力,如美国“标枪”单兵反坦克导弹、中国“红箭-12”单兵反坦克导弹和“红箭-10”车载式重型反坦克导弹等,都有“攻顶”模式,可轻松击穿现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但赋予一款地雷“攻顶”的能力,这还是非常少见的。

顺风耳智慧眼插上翅膀,效能倍增

简单地说,PTKM-1R反坦克地雷就是一个带有声音传感器和地面震动传感器的末敏弹系统。该地雷主要由末敏弹及其发射器组成。发射器底部设有8个起支撑作用的铁片(支撑腿),其中两个铁片上布设有地面震动传感器。这两个铁片的方向可以倾斜,以便于雷体的末敏弹发射器倾斜的方向朝向地雷的攻击方向。布设时,需要将这个方向对准目标经过路段。除地面震动传感器外,雷体中部还设有4个声音传感器,用于收集坦克或者车辆的发动机声音,判断目标方向、大致距离、移动速度(多普勒效应测速)。声音传感器和地面震动传感器一起判断目标是否进入攻击范围和满足攻击条件,一旦确认则触发末敏弹发射器向预定路段上空发射一枚末敏弹。

PTKM-1R地雷发射的末敏弹侧面设有两个对称分布但喷口方向相反的小脉冲火箭,同时侧面还设有红外/毫米波探测器。末敏弹飞出的瞬间,两个小脉冲火箭启动,弹体快速旋转,同时红外/毫米波探测器开机,借助弹体的旋转对地面进行圆形扫描,一旦发现目标则立刻引爆自锻成型战斗部,高速飞出的自锻弹丸就会击穿坦克的顶部。

黄色迷彩涂装的PTKM-1R地雷,雷体中部设有4个声音传感器,上部设有红外/毫米波传感器,2个支撑腿上设有地面震动传感器

PTKM-1R地雷侧面设有保险(环),使用时,将保险(环)拉出。6分钟后,地雷进入待机工作模式

该地雷的电池可以支撑其值班10天,10天后地雷自动失效,避免战后误伤。

由上可知,PTKM-1R地雷的攻击有一定的方向性要求,因此布设时需要选择路段。为提高伏击效果,硕大的外形尺寸需要进行精心伪装。布设方式多与反步兵地雷进行步、坦混合雷场配置,需手动布设,而非由大口径火箭炮或飞机布设。使用时,待支撑腿和探测器全部打开、弹体立于地面后,将侧面的保险(环)拉出。6分钟后,地雷进入待机工作模式。因此,这款智能地雷更适合特战小组在敌后进行伏击或者袭扰作战。另外,部队撤退时也可以布设,用来打击追击的敌人。

从这一点来说,如果乌克兰人是在东部战场发现的这款地雷,那么大概率就是渗透到乌军战线后方的俄军特战人员布设的;如果是在基辅方向或者苏梅方向发现的,那么大概率就是之前俄军从这两个方向撤退时布设的。

PTKM-1R地雷为何作战效能那么高

智能加持,长臂管辖

PTKM-1R地雷拥有两种传感器,一是地面震动传感器,二是目标识别传感器。独特的“声波+震动”的非接触探测模式,当有重型装甲车辆接近后,地面震动传感器会测定车辆接近时产生的震动,若震动符合设定参数,地雷就会被激活,通过处理多个来源的数据,控制单元确定目标的范围和方向。同时,通过倾斜至所需角度并朝所需方向转动来计算发射器的射击和制导数据。当目标距离地雷约50m时,末敏弹以30m/s的速度被抛射至来袭目标的上方,保证1枚地雷即可封锁半径长达50m的通道。

PTKM-1R地雷攻击坦克顶部示意图

在空中,从该型地雷上部飞出的末敏弹所使用的红外/毫米波目标识别传感器开始工作,借助小脉冲火箭的推力,弹体以每秒10圈的旋转速度对地面进行圆形扫描。通过扫描地面,目标识别传感器可以跟踪锁定时速50km/h以内的装甲运动目标。当目标被锁定后,立刻引爆战斗部,战斗部飞向目标,高速飞出的弹丸就会击穿坦克顶部。PTKM-1R地雷破甲厚度约70mm,已经足以击穿坦克炮塔顶部和防御薄弱的发动机舱装甲。

从成本角度来说,P TKM-1R地雷远比传统地雷昂贵,但与其要攻击的坦克相比,还是便宜太多了。PTKM-1R地雷能够主动猎杀一定范围内的坦克装甲车辆,故1枚PTKM-1R地雷所覆盖的作战范围,其实等同于在同等范围内布设的多枚传统地雷。在布设传统地雷时,为了提高地雷毁伤坦克的概率,需要以均匀的方式设置雷场,对地雷的数量和密度都有严格的要求。PTKM-1R地雷能主动向一定距离上的坦克飞去,雷场的密度就不用那么大,对于布雷的一方来说,可减少大量人 力和时间成本。

携行状态下的PTKM-1R地雷

未摧毁敌方装甲车辆≠地雷无效果

可能有人会问,PTKM-1R地雷无法像传统地雷那样埋入地下,就这样暴露在地面上,难道不怕被敌方发现并清除吗?这倒不用太担心。从本质上来说,地雷从来都不是一种进攻性武器,而是防御性武器。即便被发现,敌方也需要极大的成本对其进行排除,且要对可能存在的雷场进行不止一次的反复清扫,才能确保相关地域的安全,这很耗费时间和人力。

同时要注意的是,即便己方地雷没有实现炸毁敌方装甲车辆的效果,那也并不等于浪费。在没有足够的时间、扫雷人员和排雷工具的情况下,敌方的选择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绕开雷场,选择其他道路通过。随着新型扫雷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雷场很容易被扫雷车清扫出5~12m的安全宽度。而智能地雷场则需要被清扫出200m左右的安全宽度。清扫智能雷场的扫雷车很容易受到智能雷场的威胁,这就大大增加了扫雷作业的难度,扩大了雷场的障碍范围,提高了雷场的战场生存能力。

呈战斗状态的M93“大黄蜂”智能攻顶反坦克地雷

需要先过雷关,才能预期相遇

考虑到西方对乌克兰的装甲车辆军援,俄军大量布设PTKM-1R智能地雷的主要目的是反装甲作战。如果乌军无法快速发现和清扫这些“虎视眈眈”的地雷,那“重生”的乌克兰装甲部队在与俄军装甲部队打照面之前,恐怕就会先吃一轮苦头。毕竟,俄罗斯虽是坦克大国,但也没必要循规蹈矩地重现老套的坦克大会战,更安全、更便宜和更有效率的智能反坦克地雷,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想和俄军坦克“掰手腕”?乌军还是先过PTKM-1R地雷这一关吧。

前景可期

未来,突出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部署,实现全方位攻击将成为该型地雷的一个最主要发展方向。其体型的进一步缩减,机械布雷的一次性大规模投放也将成为该型地雷发展所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新型智能地雷将通过战场指挥信息网络成为战场态势感知的一个重要节点,并成为网络信息一体化作战的前沿组成部分。

测 试 中, 美军M93“大黄蜂”智能攻顶反坦克地雷的战斗部击中装甲目标

信息链接

2022年7月29日,乌克兰军方对外发布一段俄军装甲车辆遭到智能地雷袭击的视频。它首次展示了乌军手中一款新型攻顶反坦克弹药。由于视频中的这款攻顶弹药的飞行弹道与一般的掠飞攻顶反坦克导弹和之前德国援助乌克兰的SMArt 155末敏弹都不同,所以格外引人注目。目前,乌克兰军方对这款新弹药三缄其口,外界也只能猜测其型号。

从乌军伏击的视频来看,这款新弹药的飞行轨迹较为平直,并不像SMArt 155末敏弹那样是由炮弹从天上抛撒下来的。其战斗部的起爆高度较高,在20~50m的高度起爆。这个高度与目前各国的掠飞攻顶反坦克导弹的起爆高度不同。一般的掠飞攻顶弹都是在坦克顶部2~3m的高度起爆,比如美军的陶2B反坦克导弹就是距离地面5m的高度飞行,在目标顶部2m左右的高度起爆。英国的NLAW反坦克导弹在目标顶部的起爆高度更低,在1m左右。所以从这两点来看,这款新弹药就不是炮射末敏弹和掠飞攻顶反坦克导弹。

目前外界一部分观察家认为乌军这款新弹药最有可能的是美国援助的M93“大黄蜂”智能攻顶反坦克地雷,这种地雷依靠震动和声音识别目标和测距测向。它一旦确认目标,就会向其头顶上方发射一枚攻顶末敏弹。这种末敏弹配有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目标就会引爆战斗部,形成一个高速飞行的铜钽合金穿甲弹丸击穿目标的顶部。它的最大穿甲威力达到了90mm,足以击穿主战坦克的顶部装甲。最关键的是,这款攻顶反坦克地雷最远攻击距离可以达到100m,所以从远处俯瞰,它的末敏弹弹道比较平直。

不过,M93地雷是美国德事隆系统公司1980年代研制的,1990年代才推向市场,但是最终并没有被美军采用,向以色列和英国推销的计划也失败了,所以这款地雷最终只生产了441枚。从这一点来说,乌克兰人拿到M93地雷的概率不大,除非当年的M93地雷仍然没有销毁,美国人又从仓库里翻出来送给了乌克兰军队使用。目前,外界还没有乌军这款新弹药的明确型号证据,但是相信不久之后,乌军士兵的自拍照和俄军方面的残骸调查应该会透露一些新信息。

猜你喜欢
雷场反坦克乌军
拉斐尔反坦克长钉导弹
乌军反攻要从马里乌波尔开始?
反坦克火箭筒
美报告:乌军持续作战能力正在下降
岁月静好,因为有人负重前行
乌总统渲染“八万俄军压境”
基于智能代理的雷场自修复策略
“反坦克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