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迷思与复归探赜

2022-02-25 07:30邓玲琰
成才之路 2022年8期
关键词:调查研究成因问题

摘 要:高校法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引导学生尊法、知法、用法的重要使命。文章根据对国内综合类院校S大学1200余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在法治教育稳步推行之下,课程设置、活动组织和学习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进而从功利主义的蔓延与人文精神的缺失两方面分析问题成因,并结合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高校法治教育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调查研究;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8-0030-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和法理常识,加大党章党规党纪宣传力度。深入学生群体,了解高校法治教育水平与学习效果,对进一步完善和巩固高校法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新闻可知,大学生违法事件偶有发生,这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那么,高校法治教育对大学生究竟起到了多大的教育引导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S大学的法治教育与法治教育效果展开问卷调查,发现虽然其具有法治课程、法治活动、法治校园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体系,但依然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高校法治课程教学适切性弱

对国内某综合院校(以下简称S大学)法治课程的调研显示:S大学共开设44门法学专业课程,1门公共课程,9门法治选修课程;在师资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负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可见,该校无论在课程安排还是师资配置上,都在着力为学生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但通过调研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在教学时长方面,法治模块的课程仅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48学时)的16%,课时压缩严重。其次,在法治课程内容方面,学生“想通过法治教育”掌握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排序前三名为“法律知识”“维权方式”和“思辨能力”,分别占调查人数的83.9%、83.2%、76.8%,但对这三方面感觉有所收获的学生分别为67.6%、54.6%、66.1%,很明显学生实际所学是低于其期望值的。最后,在教师授课方式方面,学生普遍对教师的“思维逻辑”“知识储备”等个人能力给予肯定,但对“与学生互动”“授课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期望与要求。

上述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方面的缺陷,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高校法治教育的适切性,导致法治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根本需求,另一方面反映出高校法治课教师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未能给法治教学留出足够的时间。

2.高校法治活动组织耦合度低

校园活动相较于有强制性特征的课堂教学来说,定位是“自由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上是贴近生活的,所以校园法治活动是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手段。然而,实际校园法治活动的开展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关于学生参与度的问题。在关于“学生知道学校有哪些与法治相关的活动”的调查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班团组织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占被调查人数的76.0%、63.6%和60.4%。然而在关于“参与过哪些法治教育类活动”的调查中,上述活动的参与度分别是73.4%、34.2%和52.5%,均低于实际知晓。其次,是学生对活动的体验感问题。在关于“参加法治类活动,对自身帮助不大及无帮助”的调查中,认为“活动方式很单一”的学生最多,占61.7%。显示“被迫参加”“活动组织形式化”“活动内容不丰富”“活动氛围不浓厚”的分别占51.3%、50.4%、45.2%和43.5%。

由此可见,在高校法治活动中,无论是学生参与度还是学生的体验感,都不尽如人意。这一方面反映出高校确实在积极推进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建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法治活动的开展未能结合学生实际。

3.高校学生法治学习实效性差

除了学校层面的问题,学生自身也存在问题。首先,是课堂的基本问题——纪律问题。学生在法治教育课堂上存在做其他科目作业、玩手机、聊天等问题,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学习。同时,这种环境又是学生自制力差、对法治课程不重视造成的。其次,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比如在问到“大学生自己在寝室下载、观看恐怖组织宣传极端恐怖主义的视频,是否构成犯罪”这一问题时,选择“不是”和“不知道”的学生竟然占15.1%和20.5%。同时,表示对我國法律体系产生过1次及以上动摇想法的学生占39%,动摇的主要原因是“参看网络上对事件的评论”,这说明学生的思辨能力不足。

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的核心是法律信仰,基础是法律素养。可是学生课堂纪律差、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立场不清及思辨能力缺乏,法治教育学习的实效性必然不高。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失落的原因

1.功利主义的存在

随着科技时代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追求行之有效的行为。在“法治教育课程没有开设必要”的调查中,有的学生认为“在法治课堂上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浪费时间”,且大部分学生想通过法治教育学习到“法律知识”和“维权方式”等实用性强的知识,这说明在法治学习中存在“唯有用论”和“短期功利主义心态”。那么,这种向“有用”知识靠拢的学习观点是否正确呢?首先,追求教育短期目的性,会导致学生忽视法治教育的长期目标。高校法治教育是以普及法律知识为基础,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注重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并以法律信仰的培育为目标的。而一味追求法治教育的实用性,就会忽视法治教育最重要的是对意识层面的培育。其次,从法治教育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看,选择学习“有用”的知识这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想法虽然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但这种学生单方面主观认知下的不稳定关系,很难持久,因为当学生一旦认为“学而无用”时,便会立刻放弃当前的学习,转而选择学习其他“有用”的知识,这也是学生在法治教育课堂上做其他科目作业的原因。

可见,短期功利主义在法治教育中的存在,会助长学生“哪个有用学哪个”的主观臆断,而这种靠主观想法建立起来的学习关系一旦破裂,势必会造成对法治教育的冲击,也会打击教师的授课热情。

2.人文精神的缺失

如果说学生被学习目的功利化所影响直接导致法治教育效果不佳,那么,法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研究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所体现出来的观念、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包括维持人类正常生活的价值追求、伦理观念、群体意识、生命激情、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包括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反省意识、远大理想、民族精神及政治信仰。那么,人文精神的存在对法治教育究竟有何意义呢?首先,人文精神是规避触碰法治底线的基础。有学者认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维护校园安全的有效对策。从课程目录上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前四章为思想道德教育,后两章是法治教育。有人说道德是自律,法律是他律,自律教育在前、法律教育在后的意义在于,如果一个人能在道德上约束自己,那么必然不会去触碰法律的底线。美国曾有调查数据显示,法治教育可以改善对越轨行为和个人暴力的态度、对警察和法官的看法及同伴关系。其次,人文精神是促进法治教育课堂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促进法治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让学生拥有广阔视野、养成思辨习惯和树立远大理想,拉近课堂上所包含的真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相反,教师如果缺乏人文关怀,就会忽视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方法单一,缺少与学生互动,课堂氛围不佳,教学内容偏重“需要考的知识”,而忽视“看不见的知识”。

功利主义的存在导致学生在法治学习的道路上逐渐偏移,人文精神的缺失又未能将学生引回正轨,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法治教育的效果与教学目标渐行渐远。

三、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复归

1.改进法治教育授课方式,保证师生交流的有效性

高校法治教育分别在法学专业必修课、公共课和选修课中展开,其中普及性最高、涉及面最广的法治教育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承担。与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相比,法治教育更强调思想上的交融,所以娓娓道来的“启发式”教学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能深入人心,感化心灵。

承担法治教育的教师要坚定立场,以培养人文精神为基础,努力消除法治教育功利主义倾向。首先,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有想法的独立个体,自己要从以往“传授者”的角色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查发现,让学生参与讲解课程内容的课堂活跃度会更高一些,教师与学生互动次数多的课堂纪律会更好一些。其次,要将课程方向的人文化和授课方式的实践性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特别强调,要健全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机制,研究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所以,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2.丰富法治活动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高校法治活动与显性的课程教学相比,形式上可以更加多樣化,内容上可以更加生活化,组织上可以更加灵活化。

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在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总能看到关于“实践”的论述,习总书记提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高校法治活动作为法治实践中的一种,也应该结合实际,突出特色。调查发现,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法治活动中,以“班团会”形式开展的法治类活动,是学生接受程度最高也是参与程度最高的一种活动形式。与其他法治活动相比,其优势在于参与人数相对较少,且相互熟悉,便于组织和相互交流,同时该活动多由班级自己组织,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所以高校可将“班团会”作为法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以班为单位开展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21.

[2]糜红缨.增强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

[3]钱晓丽.高校法治教育问题与推进路径:课程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8(09).

[4]孟鹏涛.中国高校法治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7.

[5]时伟,薛天祥.论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05).

[6]郭战伟.以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违法犯罪预防研究[J].中州学刊,2017(03).

[7]刘平.知识传授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06).

[8]吴慧.浅析人文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

[9]中共中央.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Z].2020.

[10]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01).

[11]李禹潞,张磊,李肃霜.法治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向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02).

Exploration of the Myth and Rever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

Deng Lingyan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0,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eg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lead students to respect, know and using the law. Based on the survey of more than 1200 students in S university, a comprehensive college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with the steady implementation of legal education,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in curriculum, activity organiz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from two aspects: the spread of utilitarianism and the lack of humanistic spirit, combined with 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le of law in the new era,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eg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leg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problems; cause of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

基金項目:本文系三峡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研究项目“卓越师范背景下本科教材体系研究——以《教育法学》为例”(编号:J202003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玲琰(1995-),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2019级在读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成因问题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