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特征及对策

2022-02-26 13:38孟草田威文春根翁小林倪才英徐赞章
中国稻米 2022年1期
关键词:稻作种养江西省

孟草 田威 文春根 翁小林 倪才英* 徐赞章

(1 江西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南昌 330022;2 南昌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南昌 330031;3 恒湖垦殖场 恒波分场,南昌 330123;4 万年县裴梅镇人民政府,江西 万年 335500;第一作者:3292852753@qq.com;*通讯作者:ncy1919@126.com)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在我国稻田养鱼基础上,经过不断提升和优化、推广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农业新模式[1],是水稻种植技术和水产养殖技术的有效对接和集成,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和粮渔双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平台[2]。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广泛分布于我国水稻种植区内,相关研究报道较多[3-9],但有关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江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基本特征和效益状况,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农户等决策提供参考,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可持续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和雨水条件好,适宜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10]。近年,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迅速扩大,2019年突破10.67万hm2,水产品总量达到14.76万t,位居全国第7位[11]。江西省有近40个县将稻渔工程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面积超过4.00万hm2;推进0.60万hm2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创建10个整县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集成并推广了稻虾、稻鱼、稻鳖、稻蛙、稻鳅和稻蟹六大种养模式[12]。

1.2 调查方法

于2020年11—12月在江西省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340 份,其中有效问卷334 份,有效率达到98.24%。样本来自江西省赣州市(丰城市、信丰县)、鹰潭市(余江区、贵溪市)、萍乡市(湘东区、莲花县)、九江市(彭泽县)、上饶市(万年县、余干县)、宜春市(袁州区、靖安县)和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区)等7个市27个县(市、区),分布面积超过4.82万km2。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稻渔种养模式基本情况(年份、面积、类型)、水稻和水产品的产量及价格、农事活动(施肥、农药和饵料类型和使用量)、稻田养殖环境(非水产养殖动物、病害、虫害和杂草)、生产成本投入、稻渔农业补贴和经营问题及看法建议等。

1.3 数据处理

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SPSS 19.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运用Origin 2018 软件进行制图。

2 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2.1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基本特征

样本分析表明,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农户数量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2014年及以前稻渔综合种养农户占比仅为2.10%,2019年占比已达32.63%(图1)。从经营规模来看,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主要在1.00~5.00 hm2之间,占比51.96%;其次为规模5.00~10.00 hm2,占比23.57%;再次为10.00~50.00 hm2,占比为18.73%;种养规模在50.00~100.00 hm2和大于100.00 hm2的农户比例分别为3.32%和2.41%(表1)。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或合作社、公司和个人,其中家庭农场或合作社占比最高,达81.44%。样本分析还发现,种养规模与经营主体密切相关,以公司为经营主体的稻渔种养面积普遍较大。

图1 2014—2020年稻渔综合种养农户数量比例

表1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的若干特征

从稻渔种养特征来看,水稻种植品种多样,其中黄华占种植比例最高,达到52.99%;稻渔农作制度分为共作和轮作,其中轮作占比72.46%;水稻种植方式以直播为主,占比63.36%;种养模式以稻虾(占比70.77%)、稻鱼(占比15.16%)、稻蛙(占比6.59%)和稻鳖(占比4.79%)为主,稻鳅、稻蟹、稻鸭等模式所占比例均较小。通过调研样本发现,以公司为经营主体的同时开展两种或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田块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基本农田71.26%、低产田和冷浸田15.27%、高标田12.57%、其他田块0.90%。

2.2 稻渔综合种养成本投入

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成本包括田块租赁费(占比19.30%)、饲料费(占比16.78%)、水产苗种费(占比15.67%)、劳动用工费(占比14.29%)和设施设备改造费(占比12.91%),传统稻作主要成本包括田块租赁费(占比43.53%)、劳动用工费(占比14.64%)和机耕机收服务费(占比12.89%)。稻渔综合种养和传统稻作中田块租赁费占比均最高,是农户成本投入的重要部分;相比传统稻作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增加了水产苗种、渔药和饲料费等成本,但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化肥和农药投入占比要低。

2.3 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效益分析

2.3.1 生态效益

调查结果表明,认为稻渔综合种养增加了稻田非养殖水产动物农户的比例为76.92%,认为减少了稻田杂草、病害、虫害农户的比例分别为74.00%、70.19%和67.38%(图2)。可见,稻渔综合种养具有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的功能,农户对稻渔综合种养的积极作用表示肯定。

图2 稻田环境变化

与传统稻作相比,稻渔综合种养改变了农业投入物的类型和用量。72.50%的农户减少了化肥施用量,平均减少50.93%。化肥农药类型从传统的尿素、复合肥和常用农药转变为稻渔专用复合肥和农药;部分农户选择投喂草料、玉米、黄豆和豆渣等代替饵料进行原生态养殖;66.47%的农户使用石灰进行稻田消毒,平均施用量为415.80 kg/hm2,有利于土壤酸化改良、水稻增产和降低重金属积累[13];使用抗菌类和杀虫类渔用药物和动保产品的比例分别达到68.60%和82.34%(图3)。

图3 农业投入物使用情况

2.3.2 经济效益

由表3可知,与传统稻作相比,稻渔综合种养水稻平均产量减少了1 500.00 kg/hm2,但平均价格增加了2.06元/kg;且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增加了渔类养殖的收入。与传统稻作相比,稻渔综合种养平均增收5.30万元/hm2。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8.29%的农户稻渔综合种养实现增收,21.95%的农户表示平收,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条件影响,9.76%的农户表示稻渔综合种养带来减收。

表3 稻渔种养与传统稻作产量与价格对比

2.3.3 社会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是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14]。稻渔综合种养带来的经济效益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缓解了农村地区耕地“非粮化”现象,15.27%的农户利用低洼田和冷浸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农村土地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种养模式,产业发展有利于保障人体健康、国家粮食安全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稻渔农业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以公司、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经营主体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将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实现了本地村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

表2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与传统稻作模式不同项目投入成本占比 (单位:%)

3 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1 政策问题

调查发现,江西省不同地区对稻渔种养农户扶持力度不一致,补贴金额在3 000~15 000元/hm2之间。与传统稻作相比,稻渔综合种养渔类养殖成本和风险增加,89.55%的农户希望政府以现金补贴的方式支持稻渔产业发展。政府对稻渔产业的规划未贴近农户的基本需求,稻渔产业发展所需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政策出台与稻渔产业发展的对接不及时,宣传和扶持力度有限,未形成稻渔发展的产业链条,导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地区出现产品滞销问题。

3.1.2 技术问题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专业技术的缺乏是限制稻渔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5]。57.19%的农户提出在田间设计、水稻品种选择、鱼类品种和放养密度、饲养管理和病害防治等方面需要专业技术支持。

3.1.3 品牌问题

调查样本中仅11.52%的稻渔综合种养农户创建了稻米品牌,如“鱼水情稻虾米”“青潭有机大米”“风湖晴”等,鱼类品牌更少,且品牌效应总体不强。稻渔产业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理应具有更高的价格,但因品牌小导致价格优势不明显[16],也导致一定的销售问题,影响产业振兴。58.68%的农户希望政府帮助拓宽销售渠道。

3.2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2.1 政策扶持

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对稻渔产业进行相应补贴;充分听取农户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稻渔产业规划,积极鼓励农户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形成规模化,并延长产业链来提升产品附加值;完善稻渔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如水、电、道路等。

3.2.2 技术支撑

派遣专业技术人员为种养农户提供水稻栽培、水产品选育、投苗育苗、饲料肥料精准投放、防逃措施设置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培训,定期对关键性技术进行指导,对水质环境进行调控;建立江西省稻田养殖技术信息共享平台;生产更多适用于稻渔综合种养的安全农药,培育适宜的优质水稻新品种和水产品苗种。

3.2.3 品牌建设与销售推广

建立具有江西省地方特色的稻渔品牌,通过稻渔休闲化发展、互联网平台加大对稻渔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降低规模化成本;建立销售平台,稳定价格,协助产品流通,振兴乡村经济。

4 结论

研究表明,以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为经营主体已成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与传统稻作相比,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稻谷价格有所上升,综合经济收益增加;稻渔综合种养改变了农业投入量和投入类型,稻田的非养殖水产动物增加,且减少了杂草、病害和虫害问题,生态效益显著;低洼和冷浸田成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田块类型,农村土地得到有效利用,且稻渔产业的发展与扶贫工作密切结合,有利于农村地区脱贫致富。

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政策扶持力度、稻渔品牌效应和技术支持力度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未来发展中,要加强技术、政策和品牌销售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稻渔产业可持续发展。

致谢:衷心感谢江西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贺浩华老师、岗位专家们和各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对问卷设计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赣西试验站站长阮继明老师、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黄滨研究员以及江西省国营恒湖垦殖场童金炳主任在问卷发放和收集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猜你喜欢
稻作种养江西省
模拟成真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要点总结
节水灌溉减施磷肥对黑土稻作产量及土壤磷利用与平衡的影响
考了个大的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吃两个
基于历史与现实视域的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探索
袁善楚
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