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空间变革与发展

2022-02-26 07:29张珏菱北京林业大学环境设计系硕士在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2期
关键词:书店空间文化

张珏菱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设计系硕士在读

田 原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设计系副教授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文化表征的核心。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搁置的文化发展并不匹配,因此文化产业发展不得不提上日程。要想在越发低迷的阅读热情和迷眼的现代化娱乐池中吸引大量民众回归城市文化的摇篮,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不得不面临转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民众评判阅读空间的首要标准是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度和资源的丰富度。近20 年来,民众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关注点从文化资源的储备和获取向空间环境的质量转移。众多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也开始关注空间的功能性、特色性以及人文关怀等,同时也植入科技元素,开启智能化新空间体验。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空间变革进行探讨,并对空间发展进行研究,助力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

1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

1.1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

私人空间一般是指非公共生活场所,隐私作为私人空间的基本属性,通常被理解为一项个体利益,仅限于私人生活。一旦个体进入公共领域,涉及公共事务,那么就无私可隐,无隐私权可言。私人空间帮助社会中的个体实现生命的延续,更具有生物学意义。公共空间最早由古希腊的广场集会演变而来,有准入资格的上层人士来讨论城邦大事,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进行集体性的讨论就形成了公共话语权。到如今发展为更为广泛、介入更深以及多元化的公共场所,人们在其中自由表达,分享空间与信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共媒体等更加广泛的公共空间相继出现。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二元对立是自然而然的但也并不是绝对的。人只要在社会中生产生活,就需要与他人分享空间和资源,并建立和维系各种亲密关系或遥远的联系。

1.2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

公共空间是民众聚焦公共事务、讨论公共话题以及抒发个人观点的公共优质平台,在公共交往中产生的公共意见以及群众发声力量有助于民主发展和社会发展。公共空间在古罗马时期就存在,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并有了更精细化的分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文明的兴起,不经意间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悄然登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它是以书籍为媒介、以阅读为方式开展的公共交流和自由交往的活动中心。当具备公共开放的阅读空间和合理的公共阅读机制,就会触发市民集聚、阅读和公共交往等行为。因为人是属于社会性的群体,人本身的价值和天赋能力只有在公共空间里才能体现。当有了空间载体与媒介,人自然而然便会聚集形成言语互动、信息交叉以及思想碰撞,最终形成新思想的产生与传播。这种文化性质的公共交流推动城市文明程度的进步,这种文化属性也正是公共文化空间的本质属性。

1.3 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员工雇佣成本的提高和数字网络的便捷化对实体书店的冲击,单一模式下实体书店对读者的吸引力下降。在入不敷出的困境下,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纷纷谋求转型。在全民阅读政策支持及内因驱动的作用下,有些书店通过转型创新来打破困境。它们将突破点定位在线下实体空间的整体营造上,运用多业态融合的方式,加入饮品小食、特色文创以及文具用品来带动消费,从而增加收入。同时丰富空间功能,在满足阅读及信息资料的获取等基本功能之外,开辟特色文化体验空间、艺术品展陈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影视放映空间以及活动报告厅等复合功能的公共文化场所,以此来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不仅如此,空间整体氛围的营造也逐渐细致化。别具一格的空间设计及配套的软装,叠加人性化服务,进一步满足身体在空间的舒适需求。此后,各地类似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不断出现,并逐渐丰富和完善,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被称呼为城市书房、书吧、书咖和驿站,或者城市智慧空间、创客空间以及知识空间等,虽然对其称呼各异,但整体都属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范畴。

2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空间变革

2.1 空间公共性的变革

在古代,书房是重要用房,私人性强。发展到现代,阅读空间已不再严格的私人化,成为具有共享性质的群体式阅读。进入如今消费为主导的时代后,图书作为一种信息消费,真正融入了大众生活。阅读空间也从私人逐渐走进公共场所,公共性成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基本属性。

如今“书店+”模式成为潮流,异业混搭和组合消费成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基本业态模式,如书店画廊、书店咖啡店、书店茶室以及书店猫咖等,如图1 所示。当人们习惯这种空间交往,便会产生空间性的集聚。在群体交往的过程中,不同类型、氛围、主题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对不同个体吸引程度不同。当相同气质与趣味的群体进行空间聚集,该空间便具有了一定的“私人意味”,而这种“泛私人性”受到趣味和价值观的影响。因为每一个类型或族群都有相似的气质和趣味,而这种趣味共同体是通过生活细节和文化品味性相遇,犹如一个细节甚至一个暗示在向其同类招手。同一类型的集聚,就犹如自身镜像的再现[1]。

图1 北京西西弗书店咖啡馆

喜好阅读的受众会选择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有交流意愿的群体会倾向带有咖啡小食和公共交往平台的阅读空间;外来旅游人士或者闲逛消遣的人群会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或设计个性的阅读空间。这种“泛私人性”的空间产生的空间氛围场域同时也作用于空间中的个体。当选择在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中时,周围的人会自然地形成一种共同的默契,达成心有灵犀的安静阅读的约定;当身处小众特色阅读空间中时,共同的喜好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不自觉的相互认同。空间与个体相互影响作用,从而达成一个公共开放又带有自主选择性的泛私人化公共文化场所。

2.2 空间尺度的变革

人是万事万物的尺度。在不同尺度的空间和不同的场景下,人对于自我定位的认知和对空间的感受不同[2]。当独自一人站在空无一人的广场,没有明显的边界和对于身体活动强制性的约束,就会感受到空间的开敞与自由,同时人也能在自由的空间内更加清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独自在房间里画画或写作,旁边有人就会觉得受到打扰,尽管空间里只有两个人。但位于热闹的集市不会感到局促,个人能很好融入其中。因此,对空间的感受会受到所处环境正在发生的情景的影响。

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中,也不断地在开发设计各种尺度的空间来盛放不同人的身体与情感。通常在入口处会以中岛式或者开放的空间来放置一些热销刊物或者精美的文创产品来吸引读者,或者结合咖啡厅、花艺以及画廊的形式来聚集人群。阅读区空间形式更为多元,大阅读区空间开敞,适合多人阅读交流讨论,氛围自由轻松。独立阅读区一般位置相对靠近角落,设置独立座位,有的会用隔断对空间进行一定的包裹。较为封闭的环境相对比较拘束,但在需要阅读或思考的场合,私密的环境能帮助专注思想,带来更加稳定安全的感受。还有专门的卡座,一般会配备渲染气氛的灯光,适合点杯咖啡看看杂志消磨时光。中庭有的还会有大台阶式阅读区,适合一些闲逛中发现不错书籍时席地而坐的短暂停留者。窗边的座位视野较好,有的会搭配精致的景观,适合独身一人的读者消遣,避免了与人面对面的尴尬。现如今,成功的城市阅读空间除了设置精致的阅读空间,还会设置儿童区、报告厅、影音室和其他创意空间,不同空间内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在整个阅读空间中,从“阅读”这单一的活动行为中衍生出多样的社交行为。由此,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不仅仅是贩卖书籍和提供学习阅读平台的场所,并且逐渐发展为以“书”为文化符号牵引的社交活动的聚集地。

2.3 空间地方化的变革

19 世纪,巴黎街头出现的“街头漫步者”沉迷于街头新兴景观的诱惑和震撼,始终在城市中任意闲逛,并任由其他人对其投以好奇的目光,但在互看中彼此并没有互动。巴黎的“街头漫步者”揭示了隐藏在人与现代都市空间互动中的不安。一方面,他们被新的城市景观所吸引,试图探索各种未知的新鲜事物。另一方面,旧的空间和行为习惯的突然消失,导致他们想要寻找失去的场所感[3]。

2013 年,首家钟书阁,上海松江泰晤士点开业。2018 年后,钟书阁进一步拓展书店版图,坚持连锁不复制的理念,根植不同城市。书店设计以文化和历史为切入点,并不断延伸书店功能边界,增加餐饮和文创等业态,进一步深化钟书阁作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文化地标作用。扬州钟书阁融合了扬州古城元素,营造水与桥的仙境;成都钟书阁结合竹林与梯田的概念,构造围城造型;无锡钟书阁构建文人园林,营造简朴、清宁的境界;重庆钟书阁以阶梯打造错落有致的山城风光,重现3D 魔幻之城,如图2 所示;长春钟书阁展示了长春老工业基地的工业文明、红色记忆以及人文筋骨;贵阳钟书阁融合了少数民族风情和喀斯特溶洞的自然地貌景观;都江堰钟书阁艺术化处理都江堰水坝,展现都江堰的山水景象。重设计为钟书阁吸引了众多的关注,但设计的核心是文化的运用和输出,地域文化是其支撑力量和核心要素,使优秀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和人文景点。

图2 重庆钟书阁

2.4 空间邀约形式的变革

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古代,当时的主流思想仍认为文学艺术是属于精英阶层的事,文化知识获取是少数人才能享受到的特权。不仅如此,在两河流域、古埃及以及古罗马都盛行图书馆与神庙伴生的模式。在空间上,神庙往往建立在高耸的山顶,雄伟的圆柱撑起威严的建筑,使其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即视感。因此,古代城市的阅读空间对受众者的邀约方式是单方面、低力度且有选择性的,其公共性也只是对具有特权阶层而言的公共,主要还是作为知识存储机构的形式而存在。

到了近现代,自由平等和民主法治成了时代的普世价值观,平等分享的理念也融入到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中。20 世纪初至21 世纪初,我国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从萌芽阶段快速发展形成现如今文化空间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阅读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传播知识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立并不是单向的对读者邀约,在建立之前会考虑到当地读者即受众的需求。例如,重庆南岸区一系列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资武道院分馆(书店+武馆)、小馆分馆(书店+设计工作室)、冻绿房分馆(书店+茶室)以及南山书院分馆(书店+赏琴品茗)等,结合了市民日常文化生活需求,同时增加了更多丰富的功能空间,使空间不仅仅只是阅读,更多地满足了社交功能及跨文化的交流。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空间的变革,现代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对受众者的邀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两者之间是双箭头指向、多元化且平等的关系,是时代发展中科技、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以人为中心的双向选择的结果。

3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空间改造发展策略

3.1 实体与虚体空间双向助力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以“书”为主体进行销售及周边活动的标准化实体书店向业态融合的文化生活体验空间转型。进一步来看,在智能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科技逐渐渗透进文化产业的趋势下,充分发挥实体空间与虚体空间的潜在实力是赋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智能科技和智能化设备的应用给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智能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云端科技,通过互联网传输进入到PC、移动终端等智能设备,使得知识获取更为简单。同时,线下的实体空间也同样植入各类科技设备。例如,自动结算、图书智能检索系统能便捷化员工操作,VR 技术的运用让空间更多元,公众号的推广及相关图书App的使用能实时动态跟随。新兴技术使传统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得到全面升级和重构,为读者创造了丰富和多元化的阅读场景,同时带来智能化体验。

在虚拟空间成为当今社会交往行为主流阵地的情况下,实体空间的存在很有必要,受到科学技术的浪潮冲击应该寻求自身的发展出路,大力去创新发展。尽管在虚拟空间人能无视时间、地点以及空间的障碍进行一系列活动,但情感的距离也因此拉开。人作为社会性群体,身体存在于物理性的实体空间内并在其中产生生产实践活动是人最直观地接触基础生存空间,只有身体被妥善安放,精神世界才能被安抚。

作为实体空间的线下空间是提供读书活动、文化传播以及离线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线上空间则是信息发布和共享、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在线虚拟社区。双线发展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加强各类功能空间建设,共同助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

3.2 空间的公共性应加强

现代都市空间秩序紧紧围绕着各种区域,与专门的分工相关,根据阶层、种族以及年龄等进行归类,而外表和穿着不再作为社会身份地位的固定标准。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公共性超越了传统层级观念,打通了个人、阶级以及家庭等诸多社会阶层和组织方式。并在文化消费的平台上,基于生活和文化价值的一体化,开始重构新的社会分层方式。目前,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从数量上及城市空间分布上都需大大增加,同时均衡分布,来满足人均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需要的实体可达性,从而实现不同阶层、种族以及年龄的人群参与的可能。使其不仅在一线城市密布,而且在更多的城市落地开花,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化格局。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文化消费行为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非物质的实践活动。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作为个体空间的小视角来说,公共空间的“公共性”,除了包括城市居民自由言论表达的维度,还应该包括呼吁市民利益的角度。也就是说,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不仅仅是阅读和获取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举办文化活动、公众文化诉求表达以及群体公共交往的平台,是所属城市文化交流传播的中心。

3.3 空间在地化表达应更清晰

现代人流动性较高,没有时间在一个地方扎根,对地方的体验和欣赏比较肤浅。如果一个人拥有艺术家的眼睛,那么他很快就可以评价一个环境的视觉效果。但是,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学习关于一个地方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人的五感对空间的独特感受,是与地方文化的共鸣,更是对该空间生产活动经验产生的亲切感。因此,要让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地化,需要营造空间氛围、植入地方文化符号、构建场所精神。

身体感官能直接地感受到空间氛围。从色彩搭配、装饰元素、家具选材、音乐风格、小食饮品以及香氛味道等内部设计与装修都要符合整体设计定位,从而营造整体性的空间氛围。此时身体感官包括视觉、嗅觉、听觉、味觉以及触觉都会受到外界的人为刺激。采用不同的氛围设计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当感受好就会在内心认为这是可常来常往的地方。

除了营造空间氛围形成身体的感受性,还应植入地方文化符号元素,产生精神上的呼应。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沉淀的优秀历史文化与历史记忆流淌在城市人的血液中。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根植于城市中,属于城市的一部分,在建设中理应考虑将城市地域特色融入其中。在选址上可承托于具有历史文化的区域或建筑,陈列用书可置入城市相关的历史人文类书籍,同时加入符合当地文化的文创产品和相关周边。在室内设计及空间布置上提取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其中。

当人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进行知识获取、信息沟通、交流互动以及休闲创造等各项活动,会不断发生文化交叉并产生群体气质。当这种气质不断积累,场所精神便随之产生。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要构建良好的场所精神,需要引导整个空间文化气场的方向质量。在文化交流的大方向要积极、正面;在空间内选择的书籍、各类产品要品类好、质量佳;在与其他业态融合共建的情况下,要确保该业态符合共建要求,室内设计及空间格局有利于文化传播与交流。好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与空间内的受众双向影响,好的空间带给人舒适积极的感受,不断积累后产生场所精神,又为空间赋予地方文化场域磁场,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无论本地还是别的城市居民都能感受属于当地的文化特色。

4 结语

在过去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风貌得以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但城市的个性化趋向统一,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正是潜伏在丰富多元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中。随着城市化的深入,精细化更新成为常态。当解决并提升人的居住和工作场所的质量这些刚性需求后,关于人的柔性需求就会上升。而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作为新型的文化空间,是城市微空间的形式之一,蕴含着经济和文化价值。同时作为安置身体与精神的文化场所,具有人情味和烟火气,进一步形成情绪和能量的生活和工作场所。城市阅读空间的不断发展变革,比如多业态的融合,更关注空间尺度的舒适度,助推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以及重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人文价等,使得其区别于传统的图书馆,在满足阅读、资料查找的基本功能下,更多的是以“书”为媒介的空间下的平等交流与自我安置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不仅成为城市人们新的交流沟通驿站,而且成为在城市中情感流浪的新落脚点,更是安放自己身体与情感的收容所。对于发展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这种新型的文化空间,是现阶段城市发展所需求的柔性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在城市发展中着力保护人们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触点的重要方式。

猜你喜欢
书店空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谁远谁近?
最美书店
在书店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