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灌输论” 的基本内涵及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启示

2022-02-26 02:36吴宛姗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灌输列宁党史

吴宛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党史学习教育本质上就是在 “讲政治”。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1]同时,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党团结人民、凝聚共识、夯实执政基础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党史学习教育已作为主题教育之一被提升到了更高的战略高度,在新形势下科学、持续、常态化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使之成效入脑、入心、入身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列宁的 “灌输论” 作为无产阶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是我国提升党史学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理论遵循。列宁的 “灌输论” 诞生于俄国民主革命时期,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积极作用。研究列宁 “灌输论” 的基本内涵并从中得到启发,对于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列宁“灌输论” 的基本内涵

“灌输论” 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其源头随着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在现阶段研究中,国内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从 “灌输论” 的思想源头来看,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从 “灌输论” 的理论化过程来看,考茨基促进了灌输理论的雏形形成;从“灌输论” 在理论上的系统化完善、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及其社会影响的扩大来看,则要归功于列宁。[2]由此可见,列宁的 “灌输论” 是整个灌输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作为列宁主义的代表性理论体系,列宁的 “灌输论”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涵。

1.1 先进的意识无法自发产生指向灌输的必要性

列宁的《怎么办?》针对俄国工联主义和经济主义的现象明确提出工人要形成先进的意识只能依靠外部灌输。“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列宁认为工人阶级由于受到其自身学识、实践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局限性的影响,无法单独依靠自身的力量从深层次认识到自己惨遭剥削的原因并寻求治本之策,更无法作为社会革命的一部分深入参与阶级斗争,他们的斗争主要是通过罢工、捣毁机器等初级形式。这种初级形式仅仅归属于工联主义运动,既不能发展成工人阶级的联合斗争,也不能自发地形成社会主义意识。这也就意味着它没有真正地突破资本主义的统治范围,动摇不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对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造成根本意义上的威胁,工人阶级仍然是资本主义统治下的“奴隶”。工人阶级要想争取到自身最大的利益,彻底推翻剥削阶级解放自身,实现工人阶级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需要在科学的、先进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下去进行社会革命。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意识,而这种意识在列宁看来是工人无法通过自身产生的,工人阶级只有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意识,才能从“自发” 的阶段中脱离出来,成为“自为” 的阶级,才能进行具有真正革命意义的行动,这就指向了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部向工人脑海中灌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2 灌输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学说

列宁的 “灌输论” 认为灌输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学说。列宁在《怎么办?》中明确阐释了社会主义学说的诞生过程,“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3]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学说的内容是包含有哲学、历史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混合体,它的产生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工作和对资产阶级深刻批判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归纳诞生的,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它是根本的、彻底的和不断发展着的。历史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学说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向工人灌输社会主义学说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学说只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才能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胜利,离不开社会主义学说对工人阶级社会主义意识的长期培养。因此,列宁在深刻意识到社会主义意识是需要长期灌输社会主义学说才能最终养成之后,根据当时俄国的具体社会实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条件下选择了不同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灌输教育,主要包括:关于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关于资本主义及其制度的诞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理论、关于工人阶级在历史中的地位及在进行社会革命时的作用,关于革命斗争的道路、方向和目标等等,[5]这些内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俄国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夺取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最终胜利和获得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成就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1.3 灌输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是无产阶级理论学说的重要特色之一。列宁“灌输论” 深刻阐释了革命理论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般原则和规律,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理。在列宁所处的时代,俄国的工农群众是进行无产阶级斗争的人民基础,对人民尤其是工农群众的灌输教育十分重要。列宁鼓励灌输者直接深入到无产阶级当中去进行灌输,强调实事求是地“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3]不断扩大群众基础。同时,列宁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灌输内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他认为,要检验灌输内容的正确性应该要通过各个阶级所采取的每个步骤和每个政治事件和经济事件的事实来表明,而要验证理论灌输内容的有效性则应看是否能够促进广泛的工人运动和促进群众的组织和主动性。[2]由此可见,列宁非常重视灌输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作用,反对无意义的灌输,认为灌输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宣传,还在于组织,[5]强调革命党人应针对不同的灌输对象灵活采用不同的灌输方法,要一边宣传一边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将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便凝聚共识,产生革命的合力。此外,列宁还指出,灌输的主体是那些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人,这些人的身份在灌输的过程中也是综合多样的,他们需要“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3]这样才能引导灌输客体进行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得无产阶级内部能够在科学思想意识的指导下团结起来进行革命斗争。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列宁的“灌输论” 的实质就在于“灌输者” 站在正确的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结合具体实际,有目的、有组织、系统地对“被灌输者” 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

2 列宁“灌输论” 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启示

我国正处于迈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历史方位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仍然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进行自我的优化和提升。高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主阵地,迫切地需要增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列宁“灌输论” 是无产阶级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搞清楚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什么,搞清楚对谁灌输、灌输什么、怎样有效灌输,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当前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运行中需要重视的关键。

2.1 从主客体出发,提高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主客体的综合素质

列宁 “灌输论” 认为,灌输的主体是具有扎实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论家,灌输的客体即受教育者是无产阶级(主要是工人群众),在整个灌输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灌输主体的主导地位,又要重视灌输客体的主体地位。就灌输的主体而言,列宁强调革命知识分子向工人群众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神圣使命和崇高责任;就灌输的客体而言,列宁强调工人群众要积极配合主体灌输学习接受先进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灌输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共产主义建设,是如今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备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行动。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灌输群体逐步扩大到全社会。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情境下,灌输的主体应为具有丰富马列主义知识的专职教师、先进党员及相关干部,客体则是高校学生。就整个灌输过程来看,灌输目的的最终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灌输主客体的综合能力。相对而言,灌输主体需要具备更高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导向、示范、组织等功能。高校学生正处在人格发育发展的关键期,对于意识形态的辨别能力难免存在差异,认识能力有限,抵御不良思潮影响的能力也有所欠缺。作为灌输主体的专职教师、先进党员及相关干部必须要坚持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站位,全面学习和掌握我国党史的深刻内涵及意义,自觉承担党史学习课堂及相关活动组织者和发起人的义务,认清高校学生这一受众群体的知识接受和成长规律,针对这一群体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特点选择合适的党史学习教育灌输内容、方法和渠道,科学设计教学方案,从而调动高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灌输客体的高校学生,应该认识到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自发产生求知的欲望,主动加强党史学习,深刻认识党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精神追求。此外,灌输的主客体间也要积极配合、努力融入、互相讨论,把党史学深、学懂、学透,实现教学相长、双向灌输,提高党史学习教育主客体的综合素质。

2.2 从内容出发,丰富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载体

在我国党史学习教育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刻审视过去的历史经验,结合党情、国情和世界形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体系。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把党的历史灌输给普罗大众,用通俗易懂的话阐述党的历史中的马列主义思想,是有理有据、富有启发性的符合认识发展规律的有利灌输,是将党的思想方针和群众实践密切有机结合的体现,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生动实践。列宁曾经指出:“培养共产主义青年,决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语和准则。”[6]认为灌输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实的斗争和过往的历史性经验才能培育出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青年。因此,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要结合列宁 “灌输论” 的理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党史学习教育的全过程,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铸就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这六个方面内容出发,积极从各个渠道挖掘党史学习教育相关的素材,丰富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载体,拓宽、拓深党史学习教育的领域,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深度、广度的提升,从而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育人成效。

2.3 从方法出发,优化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手段

灌输的方法作为连接灌输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顺畅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列宁在进行“灌输论” 的系统总结和阐述时就已经旗帜鲜明地反对僵化地运用灌输理论进行灌输教育。在过去传统的党史学习教育课堂中,教师主要以 “填鸭式” 说教的“硬灌输” 模式进行教学,缺乏人文性和艺术性,达不到理想的灌输效果。如今人们对列宁的“灌输论” 的认识更加全面,灌输的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打破了传统刻板的灌输模式,使得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优化完善得到了有力的支撑。当前,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过程中,必须将 “漫灌” 和“滴灌” 结合起来,将灌输化有形于无形,不断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灌输方法和渠道。除了传统的第一课堂的 “显性灌输” 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平台进行 “渗透性灌输”“柔性灌输”“对话式灌输”,通过正面灌输和侧面灌输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灌输方法体系,润物细无声地消解高校学生的刻板印象与抵触情绪,将党史所传达出来的党的优秀精神品格、先进思想道理以及深刻经验教训灌输到高校学生的脑海当中去,启发带动受教育者的积极自觉思考,促进受教育者自身认识的提高,进而达到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目的,优化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手段。

2.4 从环境出发,改善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氛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灌输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由外向内、潜移默化的软灌输,具有深入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因此,灌输的环境对党史学习教育最终成效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综合的。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7]在这样特殊的办学环境下,要提升高校领域内党史学习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就必须想方设法培养积极有利的灌输环境,促使灌输环境内各个要素之间进行良性互动。从大环境上来看,需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鲜明政治站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思想、方针和政策,不断用党的辉煌成就、奋斗历程、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来凝聚共识、坚定信念、鼓舞斗志、砥砺品格、明确方向,走中国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从而改善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灌输氛围,使之富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气息。从小环境上来看,要通过外部环境地不断熏陶、灌输,促进生活和学习在高校里的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组、整合与重构,不断凝聚共识,塑造共同理想,增强高校学生的阶级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使高校学生自觉地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促进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设新一代中国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的新境遇。

猜你喜欢
灌输列宁党史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