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 挑战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2022-02-26 02:36王怡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茧房思政

王怡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1)

美国学者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首次提出了“信息茧房” 的概念,该名词是指网络信息平台以帮助用户减轻数据信息压力为由,收集用户信息、兴趣习惯等隐私,通过推荐算法向网络用户推送同质化内容,用户的自我选择和平台的推波助澜使得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变窄。[1]“信息茧房” 可能造成信息窄化和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活跃用户,现实生活经验和判断力尚未成熟,“信息茧房” 更容易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造成负面影响。针对“信息茧房”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破除 “信息茧房” 的束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1 “信息茧房” 的形成和特点

1.1 “信息茧房” 的形成

“信息茧房” 效应的形成是由推荐算法和用户个人选择造成的,网络用户根据信息平台的推荐选择内容,平台反过来收集用户的浏览记录和兴趣习惯进一步推送相关内容,长此以往,用户获取的信息局限在某一方面和某一领域,形成狭窄闭塞的信息空间和信息环境。

1.2 “信息茧房” 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本文从 “信息茧房” 对大学生影响的角度分析其特点如下:

(1)“信息茧房” 具有信息窄化的特点。信息窄化指的是在信息平台推送信息和大学生自我选择的过程中,推送算法不断收集到大学生选择的所谓的“感兴趣” 内容反馈,推送内容的范围逐渐封闭,大学生接受的内容逐渐固化和同质化。窄化的信息内容让大学生无法全面和理性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大学生接受这样的封闭信息,会让思维惰化,形成思维偏见,不愿意再接受与自我认知相悖的内容,正常的沟通和讨论无法进行,妨碍了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术探讨活动。

(2)“信息茧房” 具有群体极化的特点。群体极化指的是接收到过窄信息的用户不断强化自己的偏见思维,和他人讨论问题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不正确判断,久而久之,被“信息茧房” 影响的用户会产生排斥异己的倾向。大学生思辨能力不够成熟,当不停接收到负面消息时无法跳脱出愤怒的情绪,进而以偏概全、以消极冷漠的态度对待所有人和事物。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信息茧房” 的影响,被网络上反动和反智的言论吸引并反复强化偏见思维,不能正确看待国内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产生了偏激的思想,甚至一部分学生做出了违法乱纪行为。被“信息茧房” 影响的大学生长期接收单一和固化的信息,和人沟通和讨论时容易产生非此即彼和党同伐异的偏见,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负面影响。

2 “信息茧房”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冲击

2.1 加深圈层固化,增加社会主流价值传播难度

互联网上不同网络用户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用户之一,但由于年龄的限制、经验的缺乏和个人成长经历、社会生活经验的不同,又因网络世界的自由性、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一些大学生容易被低俗、错误甚至反动的言论吸引并且产生一定的认同。“信息茧房” 效应使得这些产生错误思想的大学生在同温层中报团取暖,他们交流的圈层也随之固化,不能主动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者甚至会做出违背基本价值观或法纪法规的行为。[2]一方面主流价值观很难得到被信息茧束缚的学生的认同,无法产生正面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主流价值观被 “信息茧房” 门槛所限制。“信息茧房”不仅让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侵蚀,也容易形成圈层固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进入圈层,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2.2 窄化信息视野,阻碍大学生的全面创新发展

大数据算法的推送无形中加固了 “信息茧房”,使得大学生接收多元信息的机会受到限制。大学生虽然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以满足个人的兴趣与需要,但实际上这种“自由” 是以兴趣和偏见为基础,反而限制了自己的信息空间。大学生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接触的人大多是同学和同龄的朋友,信息的来源渠道也只是同一个圈子的直接反馈;再加上现在大学生过度依赖微信、知乎等社交媒体,这些社交媒体背后也是大数据算法控制,依照兴趣偏好推送内容,同质的内容被大学生频繁地接收,久而久之,大学生对与其自身利益和兴趣爱好无关的内容缺乏兴趣,这极大地阻碍了更完整全面信息的获得,导致大学生个人信息储备地减少,极大地限制了个人视野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极易养成思维定势,弱化大学生的创新力。学生们的注意力长期处于同质信息的封闭状态,在个性化的信息空间中很容易形成封闭的信息屏障,阻碍大学生的全面创新发展。

2.3 弱化信息优势,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权威

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老师的教授,在 “信息茧房” 效应的冲击下,思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被削弱,思政教师的教育优势、信息权、话语权受到影响,思政教师的课堂权威性受到挑战,弱化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 “信息茧房” 效应影响的学生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兴趣,在课堂上沉迷手机推送内容,对思政教师的授课内容不以为然。同时,一些接收错误信息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误解,认为是 “洗脑教育”,对教师和教学也有误解。这种误解产生后,大学生容易厌烦和排斥这种教育方法,采用逃课、不听讲等态度将思想政治课所传递的主流价值观排斥在外。其次,“信息茧房” 将学生束缚在一定的互联网语境下,思政教育者和学生的代沟不仅体现在年龄上,还体现在对互联网文化的掌握上,被 “信息茧房” 束缚的大学生喜欢使用网络流行语,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热搜和互联网文化中的 “梗”,可能因为思政教师对互联网文化了解的滞后性,主观产生老师“古板” 的偏见,忽略了教学活动中必要的严肃性,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遇到了挑战。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 “信息茧房”现实冲击的对策

3.1 高校加强教育融合,以信息聚合共享打破信息屏障

高校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保障,高校应正视“信息茧房” 的影响,意识到破除 “信息茧房”的工作需要高校积极探索。[3]高校可开展专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打破“信息茧房” 的活动,充分利用好诸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用专业知识揭开所谓“兴趣” 推荐算法的神秘面纱,寓教于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算法的本质,认识到“信息茧房” 对自己的危害,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学生挖掘真正的理想和兴趣。高校也应该认识到网络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主动利用互联网传播的知识和规律,构建校园信息平台,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是非观,拓宽大学生的信息视野和信息空间,提升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的陷阱。

3.2 师生共建价值共识,以主流价值打破 “信息茧房” 壁垒

主流价值观受到 “信息茧房” 催生的各个圈层壁垒阻碍,无法自由传播和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政教师应积极学习互联网传播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构主流价值共识。[4]具体地讲,教学前,思政教师应积极学习互联网知识和思维,主动求助相关专业老师了解推荐算法的原理和其客观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思政教师应充分利用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空间和时间,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推荐算法,客观认识 “信息茧房” 的危害,引导学生审视自己所受的影响,增强学生的预警和防范心理;在教学活动外,思政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不只留心课堂,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探讨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客观看待 “信息茧房” 并挖掘此现象产生背后可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积累和实践互联网传播知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除此之外,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生一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3.3 个人坚持认知矫正,以实践提升个体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受众判断、解读、接收和传递信息的能力。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不足,在信息接收中盲目且被动,面对五花八门、色彩缤纷的媒介信息时缺乏甄别能力,容易陷入 “信息茧房”。[5]如何去提高媒介素养跳出“信息茧房” 的桎梏?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要把握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要提升对大数据算法的防范意识。在媒介接触的过程中,控制自己的使用时长,防止过度沉迷;要学会综合使用不同的媒介,不要单一地使用一种,要通过丰富信息接收渠道,拓展自身知识结构,辩证吸收“混搭” 资讯盛宴。第二要培养自己的兼容性心理。要在使用不同媒介的实践过程中学会倾听和平衡各方的意见,学会合理的判断,打破思维定势偏见,理性对待不同的声音,对与自己态度相悖的意见要更加审慎思考和分析。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茧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