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负到增力:“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在儿童知识教育中的功能转变

2022-02-26 03:27邓秀平黎平辉徐永燕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减辅导家庭

邓秀平,黎平辉*,徐永燕

(1.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18;2.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中心幼儿园,贵州 贵阳 550018)

作为广义教育的组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由于教育者、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的不同,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相对独特性。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主要承担个体社会化的责任,即促进个体的“成人”。同时,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在儿童“成才”方面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成才”的本质是个体根据社会需求,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从而能够胜任一定工作的过程。“才”由知识、技能构成,“成才”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主要是儿童接受知识、技能教育的活动。同时,知识、技能教育主要由学校完成,具体而言:中小学打下“成才”的基础,让个体掌握一般性知识与能力体系;大学形成“才”的方向与类型,让个体具备专业知识与能力。“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能力是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外显的行为方式表现的做人、处事、做学问的本领……”[1]由此可知,知识教育是根本,是儿童“成才”的重要基础。儿童接受知识教育的重要性无需质疑。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教育的实施同样需要家庭教育发挥一定的作用。

事实上,受传统文化影响以及对知识认识上的偏差,中国家庭教育在知识教育方面,也同样存在不少不合理的行为与做法。例如把知识教育理解为从外往内的单向知识灌输,灌得越多,灌得越久,儿童的知识教育就越有效果。因此,很多家长没有针对儿童的学习特点采取相应的家庭教育方式,而是“把学校生活简单延伸到家庭中来,使家庭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使孩子生活在重重压力之下”[2]。

一、增负:家庭教育在儿童知识教育中的功能偏差

“家庭教育盲目应对外部社会的需要,失去了独特的身份和相应的职能,没有做到家庭与学校分工协作、相互补充。”[2]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家庭在儿童知识教育上存在功能偏差的现象:没有扮演好学校教育辅助者的角色,对学校教育没有采取必要的补充与协助策略;不吝投入,除了设法让儿童进入最好的幼儿园、中小学,还在课后采用各种途径对儿童在学校接受的知识教育进行加重、加深、加宽,试图以此提升儿童知识教育的效果。

(一)加重:用习题量提高儿童的知识教育效果

加重即指家长擅自购买习题册,试图通过让儿童多做练习的方式,来提高儿童知识学习的效果。这种方式在中国家庭教育中较为普遍,其原因有二:一是受传统文化“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的影响,不少家长认为给孩子增加学科作业是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孩子成绩好,家长认为再多加一些习题训练,才能确保成绩不下降;孩子成绩较差,家长认为是练习不够,只有增加习题数量才会产生效果。二是增加课后习题也是成本相对最低的教育投入方式,购置习题册的花费不高,一般家庭均能承受。因此,从儿童入学开始,家长就热心购买学科练习题、模拟试卷等,并要求儿童利用周末、寒暑假的时间完成,甚至连幼儿园的孩子,也会让其在家进行书写、拼音、识字等方面的练习。

(二)加深:用课后辅导来提升儿童知识教育效果

课后辅导也是中国家庭提升儿童知识教育成效的重要方法。相对增加课后练习而言,课后辅导有其一定的特点:一是在经济投入上比较高,低收入家庭一般难以支撑,因此很少采用这种方式;二是在具体操作上不拘一格,有请专人上门开展一对一的入户辅导,有把孩子送入专门辅导中心接受训练,而即使是辅导中心,也会在具体的辅导方式上表现各异;三是采用课后辅导的家庭,其子女的成绩可能表现不一,但整体来说,成绩差(或某个学科成绩差)的儿童所占比例更多。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在学校学得不够透彻,理解不够到位,所以需要在课后再开展进一步的知识学习。

(三)加宽:用专项培训来提升儿童知识教育效果

如果说增加课后练习、进行课后辅导,其目的都在于巩固儿童在学校所学知识的效果,那么专项培训则主要是让儿童学会学校知识教育以外的知识和技能。(囿于本文只对家庭教育在儿童知识教育中的作用探讨,技能暂时不在研究的范围)事实上,除了从功利角度出发让儿童习得音乐、舞蹈等艺术特长,不少家长秉着“多学有益”的宗旨,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奥赛班、学科知识拓展班等专项知识培训机构,试图让儿童学到学校教育以外更多的学科知识,以便在升学考试以及各种竞赛中能占据优势。当然,与增加课后练习、进行课后辅导不同的是:一是上专项培训班经济投入更大,一般工薪家庭都会有所顾虑;二是进行学校教育以外的知识学习,其前提是儿童掌握学校课堂教学知识的效果比较好。因此,进培训机构学习的儿童,大多是成绩好、家庭条件较优越的孩子。

二、负担过重与片面发展:家庭教育在儿童知识教育中的功能偏差危害

诚然,适当的课后练习、必要的适时辅导有利于儿童对学校知识教育的查漏补缺,但一味盲目地增加课后习题,让儿童接受名目繁多的辅导与培训,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因为太多的额外负担,给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一)负担过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从性质上看,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因为拥有专业教师与专门场所设施,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效果最好,理所当然是儿童知识教育的最主要学习场所。家庭与社会一般也只能承担学校教育的辅助者角色而已。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开展儿童知识教育,最有发言权和决定权的是学校。为了保证应有的知识教育质量,实现预期教育目标,学校教育会对儿童知识教育的各个环节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其中自然包括了学习任务落实和课后作业布置,以及对各个学段儿童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规划等。如果家庭擅自做主,在课后给儿童增加学科作业与学习任务,其结果往往是破坏了儿童的阶段性知识学习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凭空增大了儿童的学习负担。当这种负担达到一定量,超出了儿童阶段知识学习的合理负荷范围时,势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同时,日复一日地强加任务,让儿童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得不到合理的休息,永远看不到学习任务完成的时候,这种状况极易使儿童产生焦虑和恐慌,久而久之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知识习得的精力占比过大,阻碍儿童全面发展

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在某个具体阶段同时关注的事项不止一个,那么投入到某个事情上的精力肯定没有全部精力那么多;而如果个体在某个事项上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多,势必会顾此失彼,导致在其他事项上投入的精力减少,最终导致在做好一件事的同时,耽误了其他任务的完成。儿童是身心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一方面身心发展涉及的因素很多,每一个因素都需要相应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相对成年人而言,儿童的精力不足,体力、耐力等也要稍逊一筹。首先,学业任务过多,耗费儿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挤占儿童游戏、玩乐的时间,让儿童常年得不到良好的休息,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其次,家庭教育一味增加儿童的课后学习任务,势必会牺牲儿童在课后用于学习日常生活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时间与精力,严重阻碍儿童的全面发展。不少儿童正是因为一回家就被课后练习或培训淹没,个人日常生活不得不由父母包揽,最终养成了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对今后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被动培训与训练,不利于儿童终身学习

信息化社会,知识创新的速度以分秒计算。“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3]今天,古人所云的“活到老、学到老”正由一种人生理念变为生活现实。知识的快速更新,迫使个体必须进行终身学习,才能胜任来自工作、生活中的挑战与要求。终身学习所依靠的不是类似于个体在未成年时来源于老师、父母监督的外在力量,而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源于个体内在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学会学习是未来人类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要培养儿童主动学习的意识。

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不是与生俱有的,是需要儿童后天的养成。而家庭教育如果擅作主张,给儿童课后施加培训与训练,除了会加重儿童的学习负担,还会严重挫伤儿童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儿童虽然在父母的要求下被动完成了各种学习任务,也确实掌握了一些知识,但没有主动性的参与,源于个体内心的学习欲望和热情没有被激发,自主学习意识也难以养成。因此,儿童不会去主动思考为什么学习,如何更好地学习等问题,自主学习能力自然很难形成和提高。这不仅导致儿童学习后继乏力,学习成绩不能提高,更为严重的是这可能会影响儿童未来的终身学习意识与行为。

三、增力:“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在儿童知识教育中的功能转变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双减”政策的核心内容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解读国家的“双减”政策,可以发现,“双减”政策不是简单地通过减少学生作业量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是通过减少校外培训的投入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其彰显的是国家对健康教育生态的维护,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驾护航。

首先,“双减”政策促成教育目标从学科知识累积转为创造力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养成,当然也离不开必要的学科知识,但归根究底,知识是工具,不是目的。知识应该为儿童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为形成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服务。其次,在“双减”政策下,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片面突出学科知识的地位。幼儿园不能为了满足儿童的入学需要,而实施小学化教育。最后,在“双减”政策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的教育方法都要进行改变。要变原来孩子被动学的方式为孩子主动学的方式;要变依靠时间投入、重复练习的苦读为技巧改进、深入理解的巧学。

(二)“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在儿童知识教育中的功能转变

针对家庭教育在儿童知识教育中的辅助地位,结合信息化社会的特征与要求,本研究认为,家庭教育必须纠正原有的偏差,从加重、加深、加宽迫使儿童学习,变为环境支持、榜样示范与能力提升为主的方式来助推儿童学习。

1.从细处入手,帮助儿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影响儿童知识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让儿童的知识教育事半功倍,而且往往会使其受益一生。事实上,习惯都是后天生活中养成的,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在学校中形成,在家庭教育的细节里也充满契机。家长应做有心人,留意儿童在家庭中的生活细节,从细微处入手,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养成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做事习惯。儿童在做家庭作业时,提醒其不要观看电视、玩手机等,督促其集中精力学习。二是养成当天事当天毕、不拖拉的习惯。家长应留意儿童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防止形成拖沓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增强责任意识,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强化儿童的责任意识,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而且要按时主动做,从小养成其主动学习的习惯。四是养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习惯。儿童在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某个知识点理解不了,某个学科习题想不出解题方法等,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做的不是辅导,而是告诉儿童,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就轻易放弃,要冷静面对问题多做思考,尽量独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关注元认知,帮助儿童提高学习能力

能力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策略,学习能力就是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的策略体系。“元认知就是个人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4]元认知在儿童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即指儿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整体规划,在学习中能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作出适时调整。“元认知能增强学习能力,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弥补一般认知能力方面的不足,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5]元认知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儿童知识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从几个方面关注儿童的元认知能力养成,以此促进儿童学习能力的提升:一是帮助儿童根据自身学习现状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儿童对学习任务整体分析与安排的能力;二是帮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开展阶段性的学习小结,反思学习方法运用的合理性,培养儿童基于客观结果的自我评价能力;三是帮助儿童形成根据学习计划开展具体学习活动的执行能力,以及在计划执行中遇到干扰时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帮助儿童养成学习计划完成后的及时总结能力,以及基于前段计划的后期学习任务调整与安排的能力。

3.以身作则,给儿童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模仿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儿童知识教育效果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而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养成,除了有意地培养,还与环境的熏陶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环境对儿童知识教育的潜移默化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家长要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用自己的学习行为激起儿童的学习动机与热情;二是家长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如科学的作息时间、正确的阅读方式、合理的书写行为等,以此引导儿童的学习行为。根据近年来高考考生成绩的调查分析,成绩优异的学生大多出身于具备良好教育能力的家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类家庭中的父母,在下班回家后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个人的知识素养与工作性质,在潜移默化中给儿童知识教育带来了正面影响。而对于个人知识素养缺乏,在家学习行为稀少的家庭来说,家中没有营造出具有示范性作用的学习氛围,很难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无论在什么年代,教育都是个体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而教育阶层流动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依靠对社会个体的“成才教育”。作为“成才教育”的组成部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些重知识、轻能力,重“成才”、轻“成人”的做法,但不应该削弱知识教育在个体成长与服务社会中的不可替代的功能。鉴于此,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儿童的知识教育本无可非议,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儿童知识教育观,正确认识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儿童成才与成人的关系,还要在儿童知识教育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方式和途径,促进儿童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儿童接受知识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猜你喜欢
双减辅导家庭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家庭“煮”夫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