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背景下泉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路径

2022-02-26 11:14陈欣雨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海丝泉州美育

陈欣雨

(黎明职业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直接途径,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最新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下,当下全面贯彻美育课程,重新规划美育课程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1]。“海丝”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应结合“海丝”先行区城市品牌文化优势,丰富高校美育课程的新内涵,形成公共艺术课程开展的新路径。该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是建立“海丝”先行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价值,将成为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学工作的教学目标导向;实践意义是为“海丝”先行区艺术公共课程提供课程品牌建设、学分量化建设、平台资源联动的可实施方案,成为“海丝”先行区高校美育教学乃至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实践基础。

一、 “海丝”先行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背景

(一) 课程改革的契机

1.高校美育工作的新使命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强化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形成多方位育人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意见》中指出“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2]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改革的重点任务。《意见》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方向与要求,即建立一个植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方位协同育人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育人体系,以培养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

2.“海丝”先行区高校艺术公共课程的角色定位

2016年,《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中提出要支持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并提出要发挥泉州航海与通商史文化、多元文化、城市建设与陆上交通史文明价值的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海丝”国际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的构建,将泉州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和开放门户的目标。在“海丝”先行区的建设规划中,高校可成为“海丝”文化的研究平台、传播平台、传承路径、交流媒介,以“海丝”文化为背景,建立新型高校艺术公共课程的教育教学体系,将进一步挖掘泉州的海丝文化内涵,强化海丝经济文化建设的人才支撑和平台支持[3]。

(二)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公共艺术课程需具备普及性与综合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的通识教育,应具有普及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但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公共艺术课程普及性与综合性皆缺乏的现象。普及性缺乏即高校大多将公共艺术课程设定为公共选修课,全校学生普及化程度不高。综合性缺乏即缺少“大学美育”课程设置,即涵盖音乐、舞蹈、美术、影视、建筑鉴赏的综合知识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公共艺术课程[4]。

2.公共艺术课程学科内容应具有交融性和传承性

“海丝”先行区建设及“海丝泉州”城市品牌建设的视域背景,对“海丝”区域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特殊的要求。目前泉州地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学科内容设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艺术公共课程多设置单一方向学科,缺乏与其他美育学科的交叉融合;二是教学内容多为学科内基础概论教学,缺乏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尤其是“海丝”艺术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笔者分别对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闽南理工学院、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泉州地区的5所高校进行调查,目前“海丝”文化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高校较少,更多的是基于文学、影视、美术发展历史和基础概论的学习。有涉及公共艺术课程学习的学校如华侨大学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世界文学经典赏析”“影视精品分析与创作”“中国工艺美术鉴赏与当代视觉文化”,闽南理工学院校选课使用来源于网络课程平台的“音乐鉴赏”“古代名剧鉴赏”“艺术鉴赏”,泉州地区高校普遍未建设专门的“海丝”文化公共艺术教学体系。

3.公共艺术课程师资队伍需具备复合型和专职型

“海丝”先行区背景,对高校艺术公共课程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复合型教师的要求。复合型教师即为专业与跨学科结合型、科研与教学结合型、外拓与创新结合型的教学人才。理论教学方面需具备以下教学能力:单个学科专业的教学能力、综合艺术(音乐、舞蹈、美术、影视等)美学教学能力、“海丝”艺术文化概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方面需具备以下实践活动指导能力:艺术表演指导编导能力、艺术工艺作品的鉴赏与初级操作指导能力、创新创业艺术文创项目的培育孵化能力。二是教师专职程度的要求,要提升教师在其教学工作中的精专程度,成立公共艺术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4.公共艺术课程育人平台需具备协同性和共享性

一是进行内核平台建设,面对“海丝先行区”文化艺术建设的人才需求,高校急需使“海丝”文化艺术教学实现专业化教学与系统化管理,高校中需建立“海丝”文化艺术理论与教学发展的领导部门、研究平台、教师培育发展平台。

二是需建立艺术实践平台,如“海丝”文化民间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艺术展演实践平台。

三是需打造协同合作平台,如以协同育人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与区域政府项目常态化合作平台、高校间战略合作平台。

二、 “海丝”先行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涵机制建设路径

(一) 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理想与创新能力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价值目标,培养具有“海丝”文化艺术的传承力与认同感的新型人才,助力“海丝泉州”城市品牌的建立,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 项目实施机制体系

1.顶层领导机制

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目标及全校教学总体规划进行艺术公共课程的顶层设计。成立“海丝”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领导小组,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包括学科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艺术实践活动规划及执行提供全方位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2.项目独立运营机制

“海丝”文化艺术教育中不同的学科项目具有多元性和差异性特点,为实现各个学科的科学化运营,要培创“海丝”文化艺术课程品牌,进行项目责任制运营。以课程品牌为单位设负责人,秉承顶层设计思路,细化课程项目具体实施方案。课程品牌管理实施具体包括课程项目的执行、课程内容优化、师资资源对接。

3.第一、第二课堂结果量化机制

确立艺术公共课程学分制艺术课程教育教学的监督保障机制,确立艺术公共教育课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具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推进“海丝”文化艺术方位育人教学体系的完善。

(三) 资源联动平台架构

1.“产、学、研”内核平台

建立“海丝”公共艺术文化教育教学艺术研究中心,使之成为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产、学、研基地,推进艺术公共课程体系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2.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平台

打造校内外艺术实践平台,提升学生艺术实践能力。一是与民间艺术团体、艺术大师打造协同育人平台,与地方艺术表演组织共同打造实践基地,打破高校在与民间艺术学习上师资有限的壁垒。如黎明职业大学建立“海丝集镇美育实践基地”,内设木雕大师郑君亮工作室、陶艺工作室、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蒋钦全大师工作室、蟳埔女服饰大师工作室等,以提升对海丝文化的认识及艺术创造能力。

二是结合校团委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工作板块拓宽公共艺术课程实践平台。如黎明职业大学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打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实践团,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建立“海丝”文艺服务队;2021年学校还组建了“歌颂党史,青春献党”红歌志愿教学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志愿服务地方企业,拓宽美育实践平台。

三是文化展演平台的参与和打造。如黎明职业大学与地区相关部门建立积极联动关系,参与“海丝国际艺术节”等节事的组织和展演,于校内通过常规活动如“五月的鲜花”“校园合唱节”等展演平台,进一步实现训与练的结合。

四是联合校“三创”部门与地方文化创意企业共同研发“海丝”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如黎明职业大学开发了“海丝”动画影视产品、“海丝”旅游文创产品(阿拉伯后裔制香文化、咏春酿醋文化产品等),以创业孵化为途径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拉近学生与地区文化产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3.资源共享联动平台

一是建立“海丝”文化艺术师资与信息资源智库,通过定期举办“海丝”文化艺术论坛,组建泉州高校艺术课程教育教学联盟,实现人才与信息交流[5]。二是与省、市地方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艺术表演团体形成常态化合作交流平台,如加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泉州成立的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华侨大学与泉州师范学院成立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的合作关系,促进“海丝”沿线地区“海丝”科研项目的研发。三是用好国际交流平台,以“一带一路”倡议目标为指导,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丝”学术研讨会等平台活动,实现高校“海丝”文化艺术教育与国际接轨。

三、“海丝”先行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操作系统建设路径

(一)品牌化教学设置

1.跨学科综合艺术体系

“海丝”先行区的艺术公共课程教学内容需具备通识性和综合性。其教学内容是基于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学习,强调的是通识教学;注重不同艺术学科间交叉融合教学以及专业知识与艺术课程的教学联系,旨在打造具有应用价值的高校“海丝”艺术文化教学体系。

2.“海丝”传统文化艺术体系

倚靠丰厚的“海丝”文化艺术资源背景,打造具有“海丝”文化特色的艺术教学体系。“海丝”传统文化艺术教学体系内容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一为传统音乐戏剧教学。了解南音、梨园戏、高甲戏、闽台民歌、木偶戏,对其文化背景、表达立意作理论概念学习,对代表作品进行学唱与赏析。

二为传统建筑工艺教学。对文化古迹、建筑进行寻访,提升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加深建筑设计学科专业研究;

三为民间工艺教学。了解木雕、锡雕、石雕、惠女服饰制作、茶艺、香道等,掌握传统工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对制作工艺进行体验和学习[6]。

(二)“创造美”教学开展

1.口传心授传递民间艺术

一是讲解法,以民间艺术最好的传习方式——“口传心授”,通过老师示范传统技艺操作方式、艺术表演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并进行模仿,使得艺术文化得以传承和保存;二是讨论法,围绕课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查阅资料、田野调查,引导学生逐步加深“海丝”先行区建设的使命意识。

2.任务驱动激发独立创作能力

以“海丝”文化为背景,培育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以赛事参与、作品参展为任务,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寻求资源,独立进行组织编排和作品设计。

3.实践教学推进“海丝”艺术传承

“海丝”文化艺术的民间工艺与民间艺术的传承教学,应以“训”与“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对艺术审美水平和实践能力,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一是以民间艺术家为主导,共建实践基地和艺术工作坊作实地教学,注重技能的示范教学和参与操作;二是以赛事、节事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强化学生艺术再创作能力。

(三) 多维度课程评价运行

1.双向评价方式

由传统的任课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转变为一方面是授课的民间艺术专家、艺术实践项目负责人评价学生,另一方面则是学生评价教师、民间艺术专家的双向多方位评价体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操作

强化以“海丝”艺术文化传承为目标的一、二课堂相结合的评价操作,由传统评价方式转变为理论学习评价与演出观摩、作品展览、实践成果汇报的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以利于培养具有传承力、实践力、传播力的全方位发展的新型人才。

3.因才育人的个人内差异评价方式

注重个人内差异评价,对学生进行差异性评价应着重在个人所学艺术公共课程中的主修学科门类、项目类别进行排名,以取代传统的总分排名方式,从而确定突出学科,对学生进行侧重培养,有利于“海丝”背景下经济文化生产的资源优化配置。

猜你喜欢
海丝泉州美育
泉州
论公民美育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如何讲好“海丝”故事: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叙事方法的研究——以“无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