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讨

2022-02-26 22:58李培良周国桥
高教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李培良,周国桥,刘 超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广西 南宁 530001)

一、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与作用

新时代,中国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新冠疫情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中国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国家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就外部而言,中国已处在国际社会的聚光灯下,来自国际的经济、政治、军事风险不可避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能有效应对、积极化解国内外风险挑战,国家才有前途,人民才有希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丰富他们对中华民族发展融合的认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认同与交流,增进民族情感。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但从其心智发展与成熟程度看,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价值观偏差,将个人利益看得过重,容易因认知模糊而导致信念动摇,从而被国外敌对势力蛊惑利用。因此,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民族观,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辨能力,帮助他们在面对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冲击时,辨明是非,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和狭隘民族主义观念的影响,将个人荣辱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的落实有效保障了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但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普遍分布在山区或边疆地带,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相对落后,难免因心理落差而出现负面情绪,影响民族团结事业的推进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通过各种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扶贫攻坚、乡村振兴计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富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带领各族人民踏步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当代大学生即将成为祖国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未来党和国家政策的策划者和执行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鲜力量。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大学生建立坚定的民族团结信念,消除负面情绪,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遵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指引,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三)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客观要求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囊括了国情家底意识培育、历史主流意识培育等诸多内容[3]。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青年大学生既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也是凝聚民族力量的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拧好思想“总开关”,全方位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归属感与幸福感,并且在理论指导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 “四个意识”,增进“五个认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团结合作与共建共享的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大学生终将会走向社会,进入各行各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对他们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能提升他们的政治站位与党性修养,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练就担当社会责任的宽厚肩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保驾护航。

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

2021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3]。“五个认同”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由“五个认同”组成[5],因此,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各民族荣辱与共、命运共存的自觉意识,以牢固的思想基础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担当维护祖国统一的职责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使命。

(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构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爱国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6]对祖国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对56个民族的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祖国认同的最高体现就是爱国主义[7]。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激励中华民族共同体向前发展的动力[8],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古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胸怀,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为国担当。各族人民饱含强烈的爱国精神,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在革命时期,更是依靠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不懈奋斗才缔造了如今繁荣富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各民族先辈共同打下的江山,青年大学生要更加珍惜,加强对祖国的认同。大学生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才能保证山河永固,各项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个人才能实现自身的抱负。如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精神”“中国制造”“中国速度”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重大利益关系的变化中,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民族分裂主义暗流涌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而大学生还处在价值观和世界观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一旦缺失对祖国的认同,任凭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随意发展,很可能被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利用和诱导,导致观念扭曲,走上歪路,站在党和国家的对立面。爱国不能仅仅当做口号,大学生需要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判断标准就是一切行动是否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最高利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够有效强化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三观,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坚决捍卫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构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导方向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书中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9]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观,是立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情基础上的民族观。民族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大学生是民族认同的传递者和黏合剂,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就是要明确方向,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就代表着中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利益都代表着中华民族利益,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56个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民族繁荣、国家昌盛,各民族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强调:“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3]因此,引导大学生更加深刻认识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各族人民都是大家庭里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亲人,才能进一步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导方向[7]。

(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优秀文化,经过历史长河洗礼淬炼出当今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本身具有塑造、规范、凝聚和整合民族的功能,它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和灵魂,并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3]。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就是海洋与江河的关系,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不断发展,最终交汇流入中华文化大海,汇聚了大海的波澜壮阔,才有中华文化的渊博与伟大。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地球村”让世界文化大交流大融合,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想要在激烈的世界文化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使中华文化持续绽放光彩,除了要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需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承者,是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精神力量。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7]。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祖国璀璨文化闻名世界,认识到各民族有共同的根、共同的魂,认识到各族人民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石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并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解决了温饱,走进了小康,并继续走向共同富裕。在民族工作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促进各民族团结稳定,推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赢得了各民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而做出的选择,因此,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大学生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石[7]。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民族团结在政治上就有充分的保障,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都无法破坏我们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当代大学生是中国共产党的可靠接班人,必须引导他们更加深刻认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引导大学生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力、有序地向前推进。

(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认识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强大中国。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当代发展指明了方向。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具有鲜明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消除民族间的制度性不平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遵循。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已然成为各族人民的最大共识,不论是促进民族团结,还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上,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好地处理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大团结,使中华民族始终以昂扬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代大学生未来必然要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主力军,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国情需要,是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7]。当今,中国各个领域飞速发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抗击疫情不断取得成功,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优越性的展现,都是增进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最佳教材,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能有效提升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

三、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以课堂主渠道为基础,讲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

坚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改革,通过整合学校课程资源,形成民族教育课程和课程民族教育两个系列,构建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方式融合,推进专门课程和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强化课程联动效应,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合力,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讲透。

1.将“五个认同”相关理论知识融入教育教学。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为主要内容,通过多种渠道主动邀请、引进各类民族教育的专家人才,组建民族团结教育专家教师团队,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二是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积极构建线上教学平台,将线下民族文化基础知识讲授与线上民族热点问题研讨相结合,通过线上讨论、线下答疑方式激发学生线上学习的自觉,实现民族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时间上衔接、内容上融通。三是深入挖掘地区民族文化元素与精神内涵,扎根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开展民族教育引领计划、民族教育示范课程等项目,深入浅出,讲透理论知识。四是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与学生管理中,搭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多种平台,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融入育人全过程,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现100%覆盖,将民族团结理念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切实增强学校师生对“五个认同”的理解并上升为自觉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打造民族特色系列理论与实践课程。一是将学生兴趣爱好与民族教育有机结合,开设“民族文化遗产学”“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赏析”“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葫芦丝”等不同类型的民族教育系列理论课程,开设壮拳、高跷、板鞋、绣球等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各民族文化特色,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民族文化的魅力,努力打造民族理论课程与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民族艺术课程相互融合与呼应的多类型民族课程教学模式。二是成立民族体育俱乐部,积极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学载体,成立舞龙队、舞狮队、民俗茶艺表演队、壮族舞蹈队等少数民族体育俱乐部,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队伍。三是通过各种竞赛、表演等方式,有效宣传民族文化、展示教育成果,推动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特点与精髓,感知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豪感。

3.将民族教育融嵌于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全过程。鼓励学校教师坚持将民族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相互融合,在民族问题研究和民族理论创新过程中教书育人,善于对日常民族教育教学进行归纳总结,探索民族教育工作新方法、新思路,提炼民族教育工作成果,推动民族教育科研发展,为民族地区培育拥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祖国观、历史观、文化观的时代新人。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讲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

聚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促进文化浸润民族团结为落脚点,打造以传承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彰显“五个认同”教育元素,发挥民族文化育人功能,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与载体,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讲活。

1.落实“民族教育+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绩挂钩,与校园文化活动挂钩,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挂钩,与学生的评奖评优挂钩,提升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成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素质教育、意识引导、情感培育等多种方式,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融合,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10]。

2.将民族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多彩民族文化氛围。一是充分发挥地方和高校多元民族文化的优势,以民族化艺术节活动为主线,构建高雅艺术进校园、民族节日庆祝活动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校园优秀民族文化建设工作格局。二是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文艺晚会等民族文艺活动,提升师生民族文化修养,利用壮族“三月三”、端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生动形象的民俗文化教育,让师生亲身体验节日文化的意蕴,深入了解民俗民风,让民族文化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3.打造线上线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阵地,提升民族文化宣传成效。一是线上建设“三微互联”的民族教育网络宣传阵地,即在微信、微博、微视频平台中打造学校开展民族教育宣传的专属板块,提高民族教育的时效性。二是线下在校园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专栏,利用校刊、校报、黑板报以及民族常识公开课等途径,积极开展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及民族理论宣传教育。三是实施“少数民族党员培养专项计划”,发挥先进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重点培育、深入挖掘、积极引导,鼓励少数民族师生党员争当优秀、争做榜样,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师生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效。

(三)以社会实践为平台,讲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

不断强化社会服务职能,联合学校属地政府,以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校地协同创新为实践载体,打造民族教育、社会实践、扶贫扶智并举的社会实践品牌,深入民族聚集地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自觉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在社会生活中讲实。

1.全面推进地方服务与人才共育,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社会实践中筑牢“五个认同”思想根基,与校区属地政府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共议人才需求与培养,深化校地合作层次,积极承办属地技能工种项目培训,将学校人才资源、教学资源转变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智力资源,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

2.实施“扶智工程”,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1]。以扶贫先扶智为理念,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共同推进“扶智工程”大学生支教服务项目,选派优秀学生志愿者到民族中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助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3.充分发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助力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众化及精神文明建设。一是搭建第二课堂的民族教育实践基地育人平台,打造体验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模式。通过整合校内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在线上充分利用新媒介便捷、互动、包容特征,积极整合国家民族工作相关部委、省市政府部门网站资源,民族文化相关公众号、APP等相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构建民族文化第二课堂,线下与地方共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促进民族文化理论与民族实践教学融合,提高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与辐射面。二是通过特色民族歌舞会、民族文化艺术展、红色歌曲大家唱及党史知识竞答赛等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向各族群众普及党史知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增强“五个认同”;另一方面,创造了广大师生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面对面接触交流的机会,推动彼此更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强民族情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四、小结

现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基调与主旋律,“五个认同”涵盖了对国家、民族、文化、执政党和制度的认同,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融合、互为一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高校作为各族师生共同学习工作生活的共同场域,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优美的校园环境、大量的社会实践基地等优质资源,为推进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诸多便利。高校要运用好各方面资源,积极搭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载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融入校园建设与文化宣传、融入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等各个环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中,不断加强对大学生“五个认同”的教育,切实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人心凝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