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基于广东6所高校的调查

2022-02-26 22:58陈化水
高教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时代大学生

陈化水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党委学工部,广东 中山 528402)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 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1]新时代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肩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是否拥有坚定理想信念,能否拧紧人生的“总开关”,不仅关乎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精准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和归因,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根本要求。为了深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本文选取广东省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6所高校进行调研,通过客观数据的深入分析,对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和判断,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有效开展培育和践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二、调查概况

(一)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以广东地区的六所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选取学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岭南师范学院、韶关学院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年级涵盖大一至大四所有年级,学校类型涉及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建设大学以及地方高校,分布区域既有珠三角地区的高校,也有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高校,抽样平衡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调研情况

通过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以陈化水的研究为参考[2],设计《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由个人理想信念、社会政治理想信念和学校理想信念教育三部分构成。问卷共发放1591份,有效回收率100%。在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中,从性别上看,男生占43.87%;女生占 56.13%;从年级看 ,大一学生占 33.8%,大二学生占46.07%,大三学生占15.4%,大四学生占6.73%;从专业看,涵盖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类。同时,考虑到调查问卷的局限性,选取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个别访谈,同时也对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相关因素做了深入调查。以期能够弥补调查研究中的不足,从而使得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和结果建立在更为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

三、现状调查

(一)成效

基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构成因素考量,本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成效进行分析。

1.对个人理想信念的认识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3]一个人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就会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调查结果总体来看,多数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是个人成才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且拥有较明确的理想信念,绝大部分学生入党意愿和积极性较高,并且愿意确立为社会奉献的事业理想,认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成才的精神支柱和动力。这表明大部分新时代大学生具有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本面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价值观主流是好的。

(1)理想信念的认可度

调查数据显示,新时代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重要占总人数的93.46%,认为不重要的仅占3.39%,表示不清楚的占总人数的3.14%。这表明当代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重要性程度非常高,理想在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2)个人理想信仰选择情况

信仰强调个人对于其信仰事物的相信和尊敬,是个人的一种精神和价值取向。在对大学生的信仰调查中,数据显示,有41.29%的同学信仰马克思主义,占多数;有29.48%的同学信仰科学技术;信仰自己和宗教的同学分别占9.62%、6.60%;无信仰的同学占9.93%;信仰金钱至上、西方价值观、分别占1.0%和0.63%,其他则占1.38%。可见大学生的信仰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科学技术次之,拥有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科学精神。

(3)入党的意愿维度

在入党的意愿维度调查中,共有1103位同学表示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占比69.33%。在对有意愿入党的1103位同学的入党动机调查中,49.41%的大学生表示是为了给社会多做贡献;28.38%的大学生是因为信仰共产主义;21.03%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更好地成才与就业,仅1.18%的同学表示随大流、从众。这表明大学生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较高、动机较纯。

(4)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总体情况良好。其中76.81%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呈现价值取向多元化,能够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念,57.07%的大学生认为现阶段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呈积极健康态势,30.23%的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得到重视;样本数据也反映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44.88%的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现状过于功利化,更多倾向于个人利益和权益,25.20%的大学生认为存在社会责任感的缺失,18.92%的大学生认为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存在信仰危机。可见当前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表现出健康良好多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个人观念突出、政治观念淡化、精神层面观念淡薄、功利性较强等问题。

2.对社会政治理想信念的认识方面

新时代大学生“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实践者。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走正确的理想信念道路[4]。基于此,本研究充分调查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梦等方面的认知和认同程度。调查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度较高,政治立场较为坚定,但对政治理想信念的总体认知不全面,存在对马克思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认知模糊的问题。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上, 68.32%的大学生表示了解一些,但不全面,29.29%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仅有少部分大学生表示一点都不了解,反映了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较高,但存在不全面、模糊性等问题。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前途的信心度。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前途的信心上,有54.6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有信心,40.41%的大学生表示比较有信心,认为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仅占4.34%和0.63%。总体上看,有95.03%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前途信心度较高。

(3)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知度。在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看法上,有63.48%的大学生表示最终会实现,有27.03%的大学生表示不好说,太遥远,有1.82%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实现,有7.67%的大学生表示“太抽象,说不清楚”。数据表明,多数大学生认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和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理想信念最终会实现,还有部分大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态度模糊和信念不坚定,还需进一步坚定信念。

(4)对实现中国梦的认同度。在对实现中国梦的看法上,有80.8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5.08%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梦是一个理想境界,但很难实现,有2.2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梦是一种空洞的思想,没有实现的可能,认为中国梦与我无关的占1.89%。这反映出大多数学生认同大学生作为主力军,在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课程,本研究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和态度来考查和审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调查发现,新时代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传授知识,有助于树立理想信念,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上看好且接受程度较高,但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成效一般,导致学习被动且积极性不高。

(1)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践情况总体上是看好的,其中以认为实践性较强的和一般的居多,认为实践性较强的占总人数的41.17%,接近一半,实践性很强的占19.61%,实践性一般的占总人数的32.94%,此外,还有少数同学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较弱,占总人数的6.28%。这充分说明各院校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对所在院校的实践活动满意度较高,也从侧面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度。数据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思政课的看法存在着差异,其中以效果很好贴合实际、效果一般不太贴合实际为主,分别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2.55%和47.77%,另外还有少部分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思政课的效果不好不符合实际和没有效果脱离实际,分别占5.66%和4.02%,可以从数据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成效一般,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3)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认同度。调查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对待思政课程的态度上,接近一半的同学表示对思政课程很有兴趣,积极听讲,占比为47.01%,但有37.90%的同学认为思政课程是被动听讲,不得不学的,还有的同学表示他们对待思政课程不感兴趣,无心听讲和厌烦这门课,占比分别为11%和4.09%,占大多数。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待思政课的态度是被动的且缺乏积极性,也反映了思政课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思政课教学。

(二)存在问题

1.理想信念的内涵把握不够

笔者在对大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知识了解较少,有大学生认为大学前的相关知识积累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后便随时间逐渐遗忘,没有实质性内化、吸收。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彻底。没有深刻理解理想信念背后的理论基础,就很难科学把握理想信念的内涵。

2.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认识不深

在调查中,62.04%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存在不足。不可否认,在理想信念教育的熏陶下,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只局限在“国家、学校很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所以很重要”或像“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成才的精神支柱和动力”这样象征正能量的口号去表达重要性,仅停留在“我应该树立理想信念”,很少深究“我为什么要树立理想信念”或“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因此,就容易出现理想信念的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

3.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不强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多元碰撞,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选择和信念坚定。在调查中,76.81%的大学生认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呈现价值取向多元化,能够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念。有49.34%的大学生表示网络舆论影响着他们理想信念的形成。一方面,在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多元碰撞中,青年大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判断增强价值观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其思想尚处在不成熟阶段,在多元的价值选择面前,容易受到西方思潮和非社会主流思潮的影响,且很难认清这些思潮的本质,导致价值选择的茫然甚至错误,容易出现思想上的滑坡迷茫,理想信念上的动摇不坚定,甚至是政治方向上的迷失。

4.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性和协同性不高

思政课是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在调查中发现,47.77%的大学生对思政课成效表示效果一般,不太贴合实际,5.66%的大学生表示效果不好,不符合实际。同时,40.60%的同学表示学校教育方式的单一,灵活性不足,缺乏针对性。这表明部分高校的教育理念相对陈旧,教育方式创新不足,实践性不强,依旧把教师作为高校课堂的主体,从而忽视了帮助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导致了学生在理想信念的树立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理论信念教育助推力不单是学校教育。32.81%的大学生表示理想信念会受家庭教育影响,29.67%的大学生表示受社会教育影响。因此,如果只重视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缺少家庭和社会氛围引导,学生在接受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就会阻力增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随之下降。

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四史”教育,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初心。“四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记录。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5]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一方面,广大青年大学生只有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四史学习,全面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切实感知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才能深刻认识到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才能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才能强化自身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通过四史学习,可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和价值判断,在比较中增进“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实践中自觉抵御西方错误思潮的冲击渗透,自觉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影响,筑牢思想防线,夯实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坚定不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是加强课堂建设,夯实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基础。课堂是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一方面,高校要牢牢掌握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和主渠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统领课堂建设方向,把理论讲透讲细,把故事讲好讲活,把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理想信念教育同心圆,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中增进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引路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如果从事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师自己都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6]站稳课堂,“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5]330。“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8],才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是加强协同育人,形成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合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同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首先要发挥学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营造校园环境,创新教学手段,加强理论研究,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理论的彻底性主动回应马克思主义“灵不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不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不能”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筑牢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坚强阵地。其次要发挥家庭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基础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9]父母的理想信念潜移默化影响子女的未来选择,因此,父母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子女扣好理想信念的第一粒纽扣。再次要发挥社会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导向作用。社会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场所,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社会评价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理想信念,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因此,要优化社会环境、弘扬社会正气、强化舆论监督、注重价值引导,充分发挥社会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使社会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大课堂。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时代大学生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