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映魁杓

2022-02-27 04:47王林水
中国公路 2022年24期
关键词:修桥抚州知府

文 王林水

名桥出名文,名文扬名桥。文昌桥的雄伟壮观为历代文人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素材。“仰视天津明,文昌映魁杓。”文昌桥正是因为深邃的文化意蕴,才在古桥的星空中分外璀璨耀眼。

发源于武夷山脉西麓广昌血木岭的抚河是江西省第二大河,不舍昼夜的江水滋润着丰沃的赣抚平原。在抚河中下游流经抚州城区段,有一座石拱桥横跨其上,古朴的桥墩、精致的桥拱彰显了它不凡的身世,这座桥是江西省一座很有文化底蕴的古桥——文昌桥。

首创“干修法”施工

文昌,源于星宿名。在古代星相学中,天上有个半月型的星群叫文昌星,位于北斗魁杓星之前,掌管着文运功名。古人认为抚州为文昌星所主之地,因此很多事物都以文昌为名。唐代中期,官府发动民众在抚河上修筑起一道蓄水堤坝,名为“文昌堰”。因为通过坝顶能抵达对岸,就有人把这个堤坝叫作“文昌桥”。

在这一位置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是在南宋乾道初(1165年),当时的知州事陈侯森“始作浮梁,以通往来”。这座浮桥由45艘船只连接而成,名为“通济桥”。宋宝庆元年(1225),薛师旦将这座浮桥重修后改称为“文昌桥”,从此桥归桥堤归堤。

嘉庆年间重修后的文昌桥

800年来,文昌桥饱经磨难,屡遭损毁。在屡毁屡修的过程中,桥型和施工工艺也在不断改进,从浮桥到梁桥,从梁桥到石拱桥,从“水修法”到“干修法”,可以说,文昌桥是古代民众群策群力办大事的代表,是江西桥梁建造工艺的典范,是抚州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

特别是清嘉庆年间的重建工程值得大书特书。这次重建费时长,于嘉庆八年(1803年)开工,嘉庆十四年(1809年)竣事,历时7年。投资大,费白金超18万两。技术上首创“干修法”,也就是围堰排水挖基施工法。这种工艺克服了“水修法”弊病,先用水柜填塞沙土围堰,再用水车抽干里面的水,清基,挖至铁板沙,然后打松木桩,于空隙处铺满鹅卵石,于桩外用麻石培护,再在上面铺板垒石。近代著名桥梁专家罗英评价道:“重修文昌桥采用干修法代替水修法,实为我国桥梁工程的一大进步。”

重修后的石拱桥共十一墩十二拱,长七十三丈,高三丈八尺,宽二丈。建成时,桥上两侧皆有店铺,“上棼下宇,其脊渠渠;重檐直栏,其翼舒舒。”小商小贩,百业俱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桥中还有座“观音阁”,香火旺盛。

此后200多年,桥梁又经过几次局部修葺,拆除了桥上店铺,加固了桥基,重铺混凝土桥面,增设了人行道和栏杆、路灯,但主体结构基本没变。2018年3月,文昌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汤翁两次为重建献计出力

文昌桥不仅是一座通行之桥,更是一座文化之桥。吸纳了光彩夺目的临川文化滋养,留下了满桥的文章、满桥的诗句、满桥的书画和满桥的传说,成为了一个熠熠生辉的临川文化符号。

赣抚平原,江西粮仓,钟灵毓秀。自宋而清,抚州籍进士及第者2000余人,涌现了王安石、汤显祖、曾巩、陆九渊等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名公巨儒。

现在的文昌桥

不少文化名人与文昌桥有着不解之缘。比如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不仅写了多首诗文赞美文昌桥,还为文昌桥的两次大修献计出力。

出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汤显祖,祖居文昌桥头的汤家山。少年时就写了一首《吾庐》,表达了对文昌桥和居住地的一往情深:“文昌通旧观,东井饮余晖。出入桥梁望,郁葱佳气微。层台对金玉,隈阡隐灵芝。吾庐亦可爱,复此倦游时。”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八月,文昌桥被火烧毁,官府无钱修复。此时的汤显祖正在浙江遂昌当知县,听说这事,就动员父亲和叔父捐助了两个桥墩的修建费。但过了3年,官府只修好了4个桥墩,尚有7个桥墩未修。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从遂昌弃官回家,发现文昌桥还没有修复,心里很着急,便去拜访主修大桥的临川驿丞孙耀祖和抚州府同知朱子赞。在汤显祖的详细分析和积极陈说下,孙驿丞和朱同知都表示要尽力把桥修好。

修桥最难的还是资金问题。当时有人对捐资修桥不积极,更愿意为南昌万寿宫捐钱做功德。汤显祖就写了一首《代文昌桥阁大士问郡人,何以不助大士完桥,而远助南昌旌阳庙祝》劝民众把钱用到修桥上。由于汤显祖和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孙驿丞利用募资,第二年就将剩余的桥墩修完,一座石墩木梁桥高卧碧波。万历三十年(1602年)腊月,在新桥上举行了盛大的迎春庆典,万民齐聚,欢声雷动。汤显祖写了《临川县孙驿丞去思碑》(此时孙驿丞调离临川),热情褒扬了孙驿丞的修桥之功。

3年后,也就是1605年,文昌桥又被火烧毁,民众只能靠小船来往于抚河两岸,结果惨剧不断,每年都有几十上百人葬身鱼腹,“号哭声披岸”。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新任抚州知府苏宇庶见民众行旅艰难,欲重修,但库府空虚,左右为难。适逢临川十七都马寡妇为家产被占之事上控,苏知府劝说她捐家产一半修桥保平安,马寡妇答应了,解决了资金难题。于是征匠采石,动工兴建。为防火患,桥面也由原来的木板改为石板。第二年桥成,汤显祖为此写了《新成文昌桥记》和《苏公眉源新成文昌桥碑》,表扬苏知府修桥的功德和马寡妇捐钱修桥的事迹。

文昌桥上晒文章

还有一些民间传说,为这座桥的历史增添了无穷趣味。

有这么一个“文昌桥上对对子”的故事广为流传。说的是明朝万历年间,某官出任抚州知府。新知府是进士出身,性情高傲。汤显祖的学生——抚州四大才子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决定给新知府一个下马威。于是在新知府上任的那天,他们四人坦胸露腹横卧在文昌桥上挡住了知府的轿子,出对子为难这名新官。

新知府自恃对对子不在话下,请他们先出上联。“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四才子说道。这里的“上文章”,是指他们自己有满腹文章,而“下文章”,则是指身下的文昌桥(因为抚州方言中的“文昌”与“文章”语音相同)。这个联叠字多,谐音多,要马上对出下联,确实不易。

新任知府想了许久,还是对不上来,只好打道回府。此时正值黄昏,他来到一个渡口,见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黄昏渡”三个大字。知府便问摆渡人:“这个渡口怎么叫这个名字?”摆渡人指着对岸的两个村子答道:“因为前面有两个村庄,一个叫前黄昏,一个叫后黄昏,所以渡口叫‘黄昏渡’”。

知府灵光一现,终于想出了下联,于是命令轿夫重新进城。当轿子回到文昌桥时,一个书僮送来一个卷轴,知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渡黄昏。”知府想到的下联居然被四才子猜中了。从此,高傲的知府学会了尊重人才,礼贤下士,为抚州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黄昏渡确有其地。据清同治九年的《临川县志》记载,从文昌桥到温家圳,抚河上共有21个渡口,位于罗针镇黄昏渡为其中之一。清代政治家理学家李绂有一首诗写道:“谁将行处艇,载我别时愁。白日寒山外,黄昏古渡头。岸迥双树正,村逼一林周。犹有孤鸿急,翩翩逐远游。”

故事之所以为当地人津津乐道,是因为文昌桥和黄昏渡两个相距不远的交通设施刚好可以凑成对子(尽管平仄格律上不工整),也表达了抚州人对家乡才子辈出的一种自豪,更说明民众对为政者尊重人才多办好事的深深期许。

名桥出名文,名文扬名桥。文昌桥的雄伟壮观为历代文人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素材。“仰视天津明,文昌映魁杓。”文昌桥正是因为深邃的文化意蕴,才在古桥的星空中分外璀璨耀眼。

猜你喜欢
修桥抚州知府
Task 10
马悦然:“修桥”的“中国女婿”走了
马悦然:为中国文学“修桥”的“中国女婿”
济公传
2017年江西省艺术创作会议在抚州召开
唐家湾的桥
VSC-HVDC的不平衡控制研究
远处识人
远处识人
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