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模式下少数民族器乐的传承
——以藏族扎念琴弹唱艺术融入民族高校教育为例

2022-02-28 01:43赵学武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9期
关键词:弹唱藏族民族

赵学武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合作 747000)

引言

“互联网+”是在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它是基于传统的经济或文化活动须个人实体参与的基础上,把互联网的概念与传统行业相连接而产生的新概念。当然“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加的概念,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移动终端,让传统行业以信息化的方式快速传播,快速想让大众熟知,与大众深度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为经济的发展而提出的。互联网不只是信息传播的工具,而应该成为经济和文化的创造体。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的时代工具,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被印发,进一步为“互联网+”实施给予工作指导。到2020年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全面推进“互联网+”,至此各个行业在有序地推进。“‘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即时性,与传统时代的生产方式相比有较大的反差,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评论、艺术行为等均可被放大、普泛化、迅速传播”[1],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民族音乐传承的一员。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延伸,尤其是向西部藏区的不断延伸,也在不断改变着藏族人门的文化艺术、经济结构和风俗仪式等方面。扎念琴这一古老的器乐,在这一潮流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逐渐由过去个人的传承模式,逐渐过渡到由互联网连接而逐步聚集的趋势,这一趋势也同样席卷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之内。

一、扎念琴研究概述

扎念琴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对于其历史脉络、形制材料、弹唱技巧等方面的研究,进入21世纪之后,研究逐渐开始增多,研究内容由扎念琴的基础研究向纵深的情感等的美学意义方面延伸,研究视觉逐渐深入,研究人员以格桑曲杰、格桑及当下的觉噶等学者为代表。

扎念琴,藏族传统乐器,是藏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之一。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世界各地的广泛延伸,边远的藏区也逐渐被互联网覆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扎念琴就与最早的现代广播电视媒体结合,“广播电台的出现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音乐的传播充分地利用了无线电这一技术手段,使音乐家们的表演的影响范围更加扩大”。[2]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体以电台为主,如青海广播电台,“作为唯一一个使用安多方言的省级藏语广播,也是重要的文化宣传阵地。先后多次直播各类文艺晚会、‘弹唱大赛’、‘民歌大赛’、‘拉伊大赛’等”[3],这是较早的媒体时代,华尔贡先生就是这一时期通过广播媒体开始把扎念弹唱传播到藏区更多地方。但传播的范围还是不够、速度也慢。之后随着电视节目、磁带及后来的光刻碟等的流行,大量的藏族弹唱艺人就开始广泛地刻录和发布自己的专辑,这一时期德白的弹唱艺术较为流行。

进入21世纪,扎念琴弹唱艺术开始与互联网结缘,政府也开始组织各类大型的比赛和民族艺术展演活动,“如玛曲县主办的‘格萨尔千人弹唱’、青海安多卫视举办的弹唱大赛等”。[4]到了2005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延伸,网络自媒体开始出现,腾讯公司旗下的很多多媒体移动数据平台为广大弹唱爱好者开辟了一个更为广泛交流的空间。

到2015年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整个互联网的媒体终端可谓是铺天盖地,人们可以在无数的网络直播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发布自己民族的音乐。其时国家也提出“民族文化自信”政策,这更促使艺术广泛传播。

直到2020年,国家正式推进“互联网+”的概念,尤其是各大直播平台的出现,人们逐渐转变艺术的表演和观看方式,开始自导自演,这让普通大众也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主角。于是各种民族艺术不断涌入其中,扎念琴这种藏族传统弹唱艺术也积极投入其中,各个地区的弹唱形式、不同风格的弹唱、不同内容的弹唱琳琅满目、数不胜数,让人们大饱眼福。不过,即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扎念琴的传承似乎依然没有形成专业化的、体系化的模式,尤其是在专业的音乐教育中创新的、活态传承的模式。

当下,对于扎念琴的研究,也逐渐开始与专业音乐教育结合,如徐梦然的《西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音乐专业教学研究——以三所学校为例》[5]一文涉及三所学校的音乐教育问题,分别是拉萨第二职业中专、阿里职业学校、昌都职业学校,其中,开设器乐技能课程的有前两所学校,而且开设课程均不理想,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较为低下。此外,还有关于扎念琴在社会培训机构的传承状况的研究,如武雨薇的《藏族传统乐器扎念琴在西藏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以培训机构为例》[6]一文,对西藏拉萨市区、日喀则市区、林芝市区、山南市区以及其他地区的扎念琴社会培训机构中的传承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大部分的培训机构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其中只有群艺馆中有免费的培训,有专业的教师教授。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关于扎念琴的音乐专业教育研究以及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入鲜有涉及,所以,本文就此目标进行相关探索和实践,目的在于将传统器乐扎念琴及其弹唱艺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融入民族高校音乐教育中,做到真正的传统音乐活态传承。

二、扎念琴的弹唱艺术概述

扎念琴弹唱历史较为久远,从扎念琴在西藏阿里地区出现的时候就伴随着弹唱,“七弦扎念琴一直是为卡尔鲁歌曲伴奏且只用于宫廷供云音乐的乐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著名宫廷乐师卡尔本·巴桑顿珠先生用六弦扎念琴代替了七弦扎念琴”。[7]在安多地区的弹唱源于拉不楞寺,扎西东珠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玛曲龙头琴》[8]一文中谈道:“安多地区的扎念琴弹唱最早是由拉不楞寺寺主二世嘉木样大师(1728-1791)在西藏学习后,带入拉不楞寺,并组建了以扎念琴为主的乐队。”20世纪初的几年扎念乐队逐渐分离,20世纪60年代左右,玛曲民间医生华尔贡由于爱好音乐,向拉不楞寺僧人求教学习扎念琴演奏,首先在玛曲地区利用职业之便,开始向安多广大地区传播扎念琴,同时也收集和整理当地的民歌,用扎念琴弹奏,进而整个安多地区逐渐开始了扎念琴的演奏。与其同时代的还有很多扎念琴弹唱爱好者,这样就带动了很多的民间弹唱爱好者,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民间演奏家,如德白、道瑞、三木旦等。同时也影响了康区的弹唱音乐爱好者,如康区的民歌演唱家容中尔甲,以及玛曲扎念演奏家德白、刚益等曾求教于华尔贡。

安多的扎念琴弹唱主要是为民歌伴奏,其音乐内容非常丰富,有山歌的弹唱、情歌的弹唱、酒歌的弹唱以及聚会性的弹唱等类型。目前以互联网为载体,可以搜索到的扎念弹唱音乐中,其中华尔贡的弹唱歌曲内就有近170首,在其编创的扎念琴弹唱集中根据民间歌曲改编的弹唱近179首。德白弹唱歌曲有近300首,大部分都公开发布在各网络音乐平台。此外还有道瑞、三木旦、谢旦等歌手的弹唱音乐非常之丰富,创作歌曲不断增加。其中,有关山歌的弹唱中,歌唱大自然类型的非常之多,如《杜鹃颂》《孔雀问歌》《香亚热洛》《吉祥彩虹》;关于感恩父母及其他长辈的,也有如《孝敬父母》《不懂事》《阿克班玛》等;关于佛教信仰方面的歌曲比例较大,如《上师上师》《唱一首藏签》《班禅大师宝藏》;关于爱情的歌曲,如《妙音天女》《阿香罗罗》《卓玛》。关于生产劳动的歌曲,如《放牧歌》《剪羊毛歌》《挤奶歌》。此外,还有关于《格萨尔》等历史英雄人物的说唱歌等。在安多的“南木特”藏戏中,扎念琴更是作为特色乐器来出现的。

扎念弹唱的音乐风格大多欢快活泼,歌唱旋律起伏有致,节奏欢快,装饰较多,调式以民族宫、羽五声调式为主。扎念琴弹奏声音跳动活跃,多为弹跳的串珠式旋律,所以,安多扎念琴的弹唱风格多为欢快活跃的、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正是因为这样的音乐风格给历史上藏族同胞承受的苦难的、艰辛的生活带来一丝心灵慰藉,所以这样的弹唱音乐在整个藏区都非常流行。人们用弹唱形式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世界万物的看法,这样的形式是传承历史和文化极为重要的形式,这样的艺术具有很高的社会普世价值,对于规劝人心向善、尊重自然,以及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扎念琴弹唱艺术在民族高校教育中的传承模式

扎念琴作为藏区一个极有代表性的乐器,最能体现藏族音乐的特色,也是目前唯一在全藏区被广大藏族人们所接受的乐器,其存在的价值不可估量,其存在对于藏族的传统音乐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但目前,在安多很多地区没有形成较为正规的、专业的传承模式,很多地方的传承都是随机的、个人的,没有形成统一的机构或者固定的负责人,即使有非遗传承人,但也是极其个别的。与互联网结缘,使喜欢弹唱的人在互联网中把所有的弹唱音乐搜索出来,随时学习,让其在新时代不断绽放艺术色彩。不过,其在真正传承过程中,并未因互联网而形成专业的传承模式、固定的传承场所,很多还是通过个人的爱好而传承。因此,对其持续的、活态的、专业的传承是当下必须要做的。那么,作为文化的传承场所、传播场所和改编场所的民族地区专业院校,有责任担负起民族音乐传承、改编、传播的责任。

(一)扎念琴弹唱的民间传承与民族高校教育传承的互鉴

民间传承由来已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口传心授是民间音乐传承的主要模式。千百年来,各个民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不断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一套民间约定俗成的传承模式——拜师学艺,口传心授,固守传统。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模式,使得音乐的传承在受到外来文化的狂轰乱炸时,不断呈现出萧条的状态,人们似乎越来越失去了对传统的热爱,这时如何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一条平衡之路,是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问题。那么,高校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的传授、解读与研究之地,是否可以给出答案,便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高校音乐教育有其固定的教学模式,对于少数民间乐器,向来是敬而远之的,这也是很多院校的共性。但是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来说,其宗旨是服务于地方,其服务的辐射范围也是地区周边,因此,其研究和教学理应囊括当地文化和传统,包括少数民族文化。近几年少数民族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识不断提高,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加强,藏族学生不断增加,这就使得民族地区的高校要不断改变教学思路,开发更多的民族特色课程,以应对藏族学生的需求。尤其是运用现有的互联网资源,学习前辈优秀的弹奏作品,总结出一套成体系的教学模式,将其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之中。那扎念琴弹唱艺术这一课程便应用而生。

(二)扎念琴弹唱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入模式

扎念琴在民族高校音乐教育中,必须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如,专业的一对一教学模式,集体欣赏与实践类的教学模式,以及利用业余时间互相探讨的社团活动式模式三大类,在这三位一体的模式中,实时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扎念琴的弹唱。

藏区民族院校,首先应建立一个平台,成立扎念社团,让藏族学生进入其中,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乐器,进而去学习,然后去传播,这是一个基本的模式。甘民院音乐舞蹈系在2018年春学期曾邀请扎念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华尔贡先生到校教授,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主要的参与对象为藏语系学生,为扎念琴的初步引入民族院校开了一个头。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当时音乐专业并未开设任何相关课程,没有音乐专业的学生。但这次培训也促成了扎念琴社团的成立,为今后的扎念琴在高校的传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其次,在通识素养课程上下功夫,让扎念进入公共选修课程。

最后,进入音乐专业课程。由于前期的准备,整个课程变得较为合理规范,为进入专业课程的精细化做了准备。有了基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重要的授课计划,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就形成了。

在综合性的民族地区师范学院中,学生的来源较为复杂,专业不甚相同,对于这种情况,扎念琴弹唱艺术的传承模式必须遵循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与交流的形式中不断传承,最终使其趋向完善。

(三)扎念琴弹唱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模式

校园是大学生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场所,校园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自媒体时代提前到来,面对各种网络媒体冲击,校园文化必须坚守阵地,让互联网带给学生有益一面的同时,也要避免糟粕把学生洗脑,所以,学校要传承民族优秀艺术,守住这一方净土。尤其是在民族高校,生源来自不同民族,对于音乐艺术的爱好不尽相同,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不同民族的音乐艺术活动,为不同民族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近些年,民族院校开展的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活动、校园乐器大赛活动以及各类民族艺术竞赛活动,为藏族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尤其是扎念琴的弹唱非常受欢迎。这些活动同时在网络媒体平台上直播,不仅带动了整个校园文化的宣传,而且带动了校园周边很多青年开始逐渐爱上扎念琴弹唱。

四、扎念琴弹唱艺术在民族高校教育中传承的过程

(一)纵向的延伸

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万物互联的概念不断被大众所悉知,作为高校的教育方式必然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固守传统。教育的意义就是教会人们去学习新知识,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艺术进入校园必须有合理的逻辑结构,从纵向的结构去布局一门民族艺术。扎念琴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已经不断深入到藏区每一个人心中,而且呈现出不断向外传播的趋势,很多爱好藏文化学者在深入研究了藏族音乐艺术后,对于扎念琴弹唱越来越喜欢。那么,如何让这一民族弹唱艺术更好地融入音乐教育,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从最初的想法萌生,到开始不断引入观念,开始着手建立社团,到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直到编入专业特色课程中,这样一个纵向的延伸,每一步都非常不易,对于民族音乐的接受,需要我们坚持去做。

(二)横向的融入

在扎念琴进入民族院校中,其横向的融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与藏族特色乐器扎念琴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每一个时刻,都有其横向的音乐艺术作为补充。社团可谓是功不可没,尤其彰显民族特色的锅庄舞协会,在校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所草原上的综合性大学,能把各个民族团结在一起,锅庄舞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横向铺垫,让扎念琴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民间艺术家华尔贡先生进入校园为广大学生做培训时,扎念琴社团开始成立,于是,扎念琴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扎念琴弹唱艺术不断被传承,为今后的校园氛围,进入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扎念琴这一藏区民间乐器,其弹唱艺术传承经久不衰,有其独特的魅力,在藏区仍然作为一种文化不断受到一代代青年人的喜爱,这是应该值得思考的。在当下,尤其是一切知识在追求系统化的当下,扎念琴弹唱艺术也必须不断进行规范化、逻辑化、专业化,这样才能搭上“互联网+”这一时代列车被大众广泛接受。

猜你喜欢
弹唱藏族民族
古筝弹唱古诗词的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我们的民族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江南的弹唱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南山赋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