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孝德转化的三重维度:内涵、地位与实现形式

2022-02-28 16:21李重阳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孝德子女养老

李重阳

(1.白城师范学院 吉林白城 137000;2.韩国大真大学 韩国抱川 11159)

一、新时代孝德内涵的转化

传统孝德的内涵以“善事父母”为基本涵义,在此基础上又囊括了很多其他内容,如祭祀、赡养、敬亲、无违、劝谏、惜生、继志、尊老等等,这就使孝德的涵义变得过于细致和宽泛,几乎包括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所有方面,甚至“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孝的涵义过于宽泛,除了让人在面对“什么是孝”这个问题时无所适从之外,还在客观上产生了两个弊病:一是由于孝德侧重家庭伦理,重视个人的私德,这样有可能造成社会公德和国家伦理的弱化;二是移孝作忠,造成专制时代的愚忠主义,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这两种弊病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是广大的。

鉴于此,当代的孝德应该以“善事父母”为核心,局限在养亲、敬亲和爱亲的范围内。具体来说,孝德应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养体”,就是从物质上供养父母,使其不受饥寒之苦;二是“养志”,就是指在精神方面让父母生活得快乐舒心。同时,应该摒弃传统孝德中“忠孝合一”的思维方式。传统孝德中,长期忠孝互喻,忠孝并提,在封建社会,忠君之孝往往比血亲之孝更加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远远超出血亲之孝。尽管孝与忠有一定的联系,但将二者混同,在理论上就会造成混乱,从而产生“忠孝难两全”的矛盾。更值得警惕的是,“忠孝合一”的思维方式,使孝的涵义中混进了意识形态因素,影响孝德以单纯的亲情关系呈现,而这正是传统孝德封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如果想让人们真正接受孝德,就必须从理论上对忠和孝进行严格区分。尽管今天的忠已不再指过去对某个人的愚忠,而一般是指对国家、民族和道义的捍卫,但是,这一概念仍然不可以包含在孝德之中,而应提取出来,加以区别对待。

二、新时代孝德地位的转化

其一,回归到家庭伦理的地位。孝作为一种道德行为,最初产生于家庭,在现代社会中,孝德应该“归位”,即恢复其作为家庭伦理的地位,仅仅作为—种子女对父母的爱,而尽量消解其在政治领域中的影响。“移孝为忠”是封建社会的政治需要,在现代社会,要消除传统孝德向政治领域的扩展。否则,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无法实现法治的完善。

其二,恢复孝德与其他德目的并列关系。孝德在传统道德中是首德,一个“孝”字几乎无所不包。孝能统摄其他一切道德,以孝为基本范畴,各类道德规范都可以联系起来。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领域越来越广泛。家庭生活仅仅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是最主要的了。所以,孝德也不再是个人道德的核心和全部。除了孝德,还有其他德目与之并存。不可否认,孝德与其他德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他们之间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更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只能作为当代道德体系中的不同规范和范畴,共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三、新时代孝德实现形式的转化

其一,尽赡养之责。无论是传统孝德,还是当代新孝德,最基本的要求都是必须赡养父母,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赡养方式上。传统孝德一般是建立在大家庭的基础上的,一个家庭通常有很多子女,形成了多数年轻人赡养少数老人的格局,尽孝理当不难。现代社会却恰恰与之相反,一个家庭往往是由一、两个年轻人去赡养几个老人。当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当老人群体日益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对老人的赡养也就从各自的家庭问题变成了全社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孝德势必要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现代社会在赡养方式上应该做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一方面,当代社会离不开家庭养老。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才刚刚起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还少,农村则相差更远。另一方面,当代社会需要社会养老。社会的激烈竞争,生活的高度紧张化,使很多子女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所有这些,都要求促进社会化养老的发展。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除了要求制度上的不断完善之外,还要逐步建立与现代养老制度相适应的新型孝德观念。传统孝德中将社会养老、临终关怀等等视为“弃亲不养”,这种观念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分而不离”是较好的一种方式,老人和子女各自独立生活,但保持密切的联系,互相照顾。社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老年人的医疗、住房和娱乐活动等应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其二,持敬重之心和表关心之情。传统孝德中的“敬”更多地表现为“顺”,即一切都要听从父母的安排,这实际上是一种变了形的“敬”,而不是真正的敬。当代孝德中的“敬”应当建立在亲子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相应地,表达敬的方式应该是一定的日常礼仪,如“行须让老人在前,立须在老者之后”等等,而不再是人格上的屈从和对自由的牺牲。传统孝德中,对父母的关心之情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生活细节上的体贴入微的照顾,要求子女“随侍在侧”。而在当代,少年儿童忙于学习考试,青壮年则忙于拼搏事业,不可能像古代社会那样时时守候在父母身边。而且,多数情况下,父母能够自己照顾自己,有的父母甚至还能够分出时间和精力照顾子女。在这种情况下,在精神上关心父母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不能伴随在父母身边的人来说,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以各种方式给父母以精神安慰,这都是关心父母的方式。

其三,践照顾之行。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应该体现在行动上,尤其在父母生病时,更要尽心照料,做到无微不至,竭力不使父母忧虑。在传统孝德中,对于患病父母的照顾,越是做出平常人难以做到的举动,越是能够因引人注目而出名,比如古之“二十四孝”中的哭竹、卧冰、尝秽、割股一类。在这种异乎寻常的孝行面前,人们日常对父母的汤药侍奉和精神鼓励,似乎就显得过于平凡而不足以称孝了。

好在,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医学发达了,也不必尝秽,割股”[1]。如今治病的责任自有医院来担当,治病的方法自有医生和学者去研究,当今的子女在父母生病时,所要做的就是承担医疗费用和护理任务,在精神上安慰和鼓励生病的父母,尽量多陪在父母身边,做他们对抗病魔的精神支柱。在父母身体健康的时候,则要细心体贴,多照顾他们。这些照顾之行往往并不惊天动地,而是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的,任何人只要有一颗孝敬之心,都可以做得到。比如,今年被评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谢延信和乌兰其其格。谢延信在妻子去世之后,默默照顾瘫痪在床的岳父、丧失劳动力的岳母和呆傻妻弟,这一照顾就是32年。乌兰其其格则是照顾着公公、婆婆、公公的生母和养母、婆婆的母亲5位老人,用她的勤劳和朴实,为这个特殊的家庭营造了无尽的幸福和温馨。在平常的照顾之中践行着孝德,但是这一份真诚和坚守,同样令人为之深深感动。

其四,寄哀思之意。在古代的孝子故事里,记载最多的孝行,大概就是“丧则致其哀”的事迹了。“悲戚为孝”,这一观点来自《孝经·丧亲章》。“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父母去世的悲戚之情,本应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表现,是自然而然的表现,但因其在形式上做了规范,也就给那些投机钻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特别是在汉代以后,通过践行孝德可以取得官职利禄,做“孝子”成了一条通往仕途的捷径。于是,一些人便不惜忍受一点皮肉之苦,在父母死后,把自己搞得形容枯槁,从而孝名大震,晋身官场。也正因为如此,古人一直保持着复杂的丧葬、祭祀的程序和礼仪。

现代人虽然继承和保留了对死者的沐浴更衣、入殓、送葬,以及祭祀方面的礼仪和举行纪念活动等形式,但在具体操作上已经大大简化。适当的丧礼和祭奠,表达了子女的悲伤,表达了对去世之人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后人对前人的追思,这是应该继续保留的。但是有些人却把举办隆重的丧礼看成是显富、物质攀比的手段。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孝。在现代社会,应该提倡“厚养薄葬”,尤其是在祭祀上,不应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避免以死伤生。只有出于真诚的爱而祭祀,才是真孝。

猜你喜欢
孝德子女养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润物细无声”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小学“外养内构”孝德教育模式的建构及思考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