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2022-03-01 08:00李妍韩立君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中国现实意义劳动教育

李妍 韩立君

摘 要: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期。每个阶段,劳动教育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作用。以改革开放为转折点,劳动教育越来越注重体力劳动和国家需要向体脑并用,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需要转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继续坚持劳动教育,利用其内含的多重价值功能,充分发挥其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中国;劳动;劳动教育;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3.022

劳动在人类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辞海》对“劳动”的其中一种解释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有目的的活动。”人类的不断劳动促进了大脑的发育,语言的产生,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创造了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的重要性,使得勞动教育在教育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劳动教育是指“对教育对象进行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艰苦奋斗的作风,引导学生遵守劳动纪律和珍惜劳动成果等,并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新中国成立72年的时间里,劳动教育政策虽然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和完善,但是我国始终坚持劳动教育的思想没有改变,劳动教育贯穿我国教育的全过程。

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

1.1 改革开放前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

在新中国建设初期,我国教育是为“工农业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为适应各方面建设事业发展,针对教育与劳动相脱离的弊病,在借鉴苏联教育发展经验基础上,我国在中小学开设生产劳动课程,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为工农服务和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极大贡献。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注重体力劳动,没有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形成配合,发挥劳动教育的多重价值功能。1957年到1967年是我国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此生产劳动被列为正式课程,讲授生产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提倡工厂、农场、街道等积极与学校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将理论化为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不仅培养了又红又专的学生,而且为祖国工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期间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半工半读的劳动教育模式受到破坏,学生、教师等积极加入大炼钢大生产的队伍,劳动教育在生产方面用力过猛,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十年“文革”期间,劳动教育不是被当作参加劳动获得劳动观念和技能的教育方式,而是被当作“惩罚性”的体力劳动,被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为无产阶级斗争服务,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被打破。

1.2 改革开放后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工作的中心,劳动教育的目标因此也发生了变化,从为政治斗争服务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转变,开设劳动技术课程,将劳动与技术相结合,关注劳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改变以往劳动教育只代表和注重体力劳动和思想教育的传统观念。世纪之交,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发突出,我国相应地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创新创业也逐渐成为时代主题,要求人们在劳动中解放自身,体面劳动,创造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目标,劳动教育被列入综合实践课程,并作为必修课。新时代劳动教育被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智体美劳相结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多重价值功能,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从更多为政治、经济服务转向为人本身服务,趋向人内在尺度的回归,即对道德、美学、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关注,以增强个体对生活的体验和实现个体人格和精神的健全发展。

2 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2.1 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连接,不可分割。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行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活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才会有所提升,道德行为才会更加规范。青少年通过社会实践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并指导生活实践。如一些集体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等。劳动教育的过程是科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其所学知识指导实践,手脑并用,体脑结合,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深化和丰富知识。这也与新时期创新创业主题相契合。劳动教育也有利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包括体能、体格、身体适应能力。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实践,可以在劳动中锻炼体能,提高身体的灵活度和耐受力,促进新陈代谢和各项机能的发育;在自然气候中进行一定体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适应各种气候和抵御疾病的能力。劳动教育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品质。“劳动创造美”,劳动与美有着内在的联系。在生产实践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产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学生运用美的知识和技能,去美化自然,装饰生活,创造产品,进而促进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

有利于为青少年未来职业选择奠基。在教育“唯分数”论的大潮中,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学校的教学课程里,劳动教育都是被忽视的一项教育内容。这使得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缺失严重。加之社会浮躁,人们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在这样的氛围渲染中,一些青少年学生面对劳动存在逃避的心理倾向,甚至鄙视,厌恶劳动,喜欢贪图享乐,坐享其成;在谈到未来职业选择时,存在职业歧视心理,有的担心受苦受累,不愿意到艰苦环境中,偏远山区,基层工作。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项需要付出体力的劳动,特别是参与时间跨度长,连续性强,内容层层递进的劳动后,看到自己的付出对客观对象产生一定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作用,学生将体会到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深刻感受到只有付出才有收获,更能深刻领悟劳动人民的伟大。由此将会影响这些青少年的择业观,未来的就业取向也会更加明确。这一变化不仅是因为其劳动素质的提高,而且是因为其通过尝试多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了不同的岗位和职业后,体会到各种职业都是在实现自我价值,贡献力量,树立了职业平等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会明确自己的爱好,职业定位逐渐清晰,避免了未来选择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2.2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有利于弘扬劳模精神,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实现我国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青少年群体各方面素质较高,并且其正处于可塑性强的阶段,劳动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学生在参与各类劳动实践时,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要一丝不苟,执着专注,在长期的实践劳动中,利于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培育,成为新时代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并在毕业走向社会后,践行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实干和弘扬劳动精神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推动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公益造福人民,在促和谐,扬正气,树新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公益事业的普遍开展和快速发展,需要每个公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并积极参与。而当前社会中,一些青少年个人利己主义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通过劳动教育,如寒暑期的“三下乡”活动,体验工农业生产的实践;特别是劳动教育与社会公益组织相联系,不仅可以培育青少年奉献的品质,还有利于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创造出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个人满足社会的需求越大,个体被社会的认可度也越高。因此,个体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以自己的力量在社会实践中去积极体现,讲公民的义务和职责,必须讲奉献精神。社会组织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教学平台,青少年学生可以为社会公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加内心温暖。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无数青年志愿者冲锋在前,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不畏艰险,为基层防疫工作做出积极贡献。公益事业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推动力,是社会温情,温暖的一面。劳动教育与社会公益相结合将实现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306.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934.

[3]牛贺源,吴一孔,赵宏宇,等.新时代高校强化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现实意蕴与实践路徑[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3).

猜你喜欢
新中国现实意义劳动教育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还原真实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