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生态语文课堂教学的真

2022-03-01 22:23陈艳
文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动态生成原生态和谐

陈艳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多年,各种实验异彩纷呈,在形式上的创新让人目不暇接。教师们在追求创新的时候,追求形式纷繁、高密度、大容量的课堂,长此以往师生出现了疲态。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习原本的面目、真实的生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真正的学习过程,让学习真实地发生,才能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原生态语文课堂教学“原生态”强调课堂状态的真实、自然,追求教学过程动态的和谐。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要从学情和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相机而动,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策略,用中有法,用中求活,灵活地推动课堂学习的生成,求真、务实,还语文的本色。

关键词:原生态 语文教学 真实学习 动态生成 和谐

“生态”是指生物的存在状态。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的影响,相适应的环境才能和谐共生。“原生态”本指物质的初始形态,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破坏的自然本态。生物的原生态是指生物的一切特征和习性都是天然所成,生物与环境呈现着一种天然的平衡、和谐。“原生态”这个词最初被用来评价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表演艺术,后来,原生态理念被移用至语文教学上,作为一种教学观而存在。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试点开始至今已有十几年了,老师们在积极地探索,在实践新课标的理念,综合课、活动课、实验课……教师不再是知识的霸权和独裁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听话”的孩子,师生是平等的合作者,是学习伙伴,观念和实践上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多媒体的滥用、各种形式的讨论、合作,在热闹了一阵子以后,师生都出现了疲态。尤其是公开课,为了给听课者们听一节完美无缺的公开课,老师们有时要准备好几周,师生们要经过几次彩排,公开课变成了展示课、表演课,有华而不实之感。这是真实的语文课吗?语文课真的是那样上的吗?对平时的课堂教学来说实用吗?一线教师中出现很多质疑的声音: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然颠覆吗?课堂改革改的课堂原本面目吗?笔者以为所有的课程改革要先接纳真实的课堂,就是接纳课堂原本的生态,在尊重学生自然真实的学习生态的基础上来落实新课程理念,务实、求新。

但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原生态课堂?是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素面朝天”,就是原生态教学?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原生态语文教学指的是师生在课堂上呈现的不经刻意加工、自然的、彼此尊重、互相促进的和谐状态,是以引导学生的充分表现、激发学生创造力为目的的课堂。它自由开放、灵动默契,有着勃勃生机,是培养原创精神的孵化器。原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既有对传统教学优点的发掘,也结合了新课标的时代理念,它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真实自然的课堂,它追求的是自然、活力與和谐,它是真正让人成长的课堂状态,“真”是原生态语文教学最本质的特征。

一.原生态课堂教学的“真”体现在课堂的真实、自然

真实自然的课堂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它变化多端,它是复杂的又如此简单,它不完整,它不完美,这是它朴素的面目。它是不完美、不完整走向而不一定达到完美与完整的一个过程,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作为教师要接纳真实自然的课堂。学生学习有个体的差异性,他们个体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性格特点、心理期待等等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们的反馈也会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场景也会影响他们的反馈,上完一节体育课回来和上完一节音乐课回来的学生精神面貌是绝对不同。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苛求同步,给他们适应和进入的一个过程,这就是教育的自然。

笔者经常很佩服公开课上的学生,他们的反应让笔者自愧不如。课堂上他们就象被装上了按扭一样,老师一发问,不假思索,回答正确,一分钟作文、二分钟作文也即刻出口成章,这真实吗?学习总有过程,一道数学公式也许你可以当场运用,但语文不同于理科教学,语文的语感、鉴赏能力的提高、逻辑关系的辨析、修辞的运用、作文的方法和技巧(立意的提升、如何开头结尾、谋篇布局)等不可能象公式那样代入某道题中就可以运用。语文的知识要内化为能力,多数学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运用,不一定是当堂能看出来,不是一节课就能达到目标,甚至不是几节课就能达到目标的。重视学习过程就会有结果,也可以这样说语文的教学过程就是结果,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所决定,是我们的公开课却一定要看到结果。听课观摩者,有各方面各层次的专业人士,甚至家长,这些来者总是希望你一节课能给学生很多东西,课堂容量要大,学生热热闹闹,要气氛活跃,要高潮迭起,三个维度目标完美实现。不作假,哪里可能让你看得到完美的效果?学生真的能出口成章,下笔成篇?教学过程不真实,这个说法好像匪夷所思,但却是真实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公开课,太多的做假了。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说明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当中,“变”是事物的共性。世界有相似的叶子却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语文课堂教学也一样,相同的一篇课文,相同的作者,但由于接受学生群体的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时间的不同、场景的不同、心理状态的不同,课堂教学的呈现应该是不同的,这才是真实的课堂。

李镇西先生是一个反对作秀,追求真实课堂的名教师。他公开课《春之怀古》的开场白,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不要象作秀的公开课那样上课,就和平时一样”,一般的教学都是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好处的。李老师用他拍的春天的照片来热场,但是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说不喜欢这篇课文,李镇西先生没有否定学生,把学生拉进“这篇文章很好”的轨道,而是认真让学生说不喜欢的理由,学生从不喜欢的路径进去,却柳暗花明,发现了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非常独特、优雅。李镇西先生当堂进行仿写学习迁移,学生的习作并不理想,看不到在一般公开课上看到的学习迁移。但可贵的是文章的精巧构思是他们发现的,不是李老师强加给他们的。朴实的课堂上,没有轰轰烈烈的气氛,没有按部就班的回答,却和文本的清新淡雅融为一体,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这一节看似平常的语文课,却让人从中感受李镇西先生的大家风范、民主的教学风格。放弃对多媒体等花哨形式的过度追求,不能只会做加法,还要按照实际的情况做做减法。接纳真实的课堂,接纳不完整,不完美,接纳课的朴素、自然,静待一朵朵花的盛开,这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要做的功课。

二.原生态语文课堂教学的“真”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

真实的课堂教学不是表面的热闹和环节设计的完美、推进的顺畅,而是教师促使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课堂教学原来最基本的功用就是用来学习的,真正的学习的发生才是课堂的“原生态”。

真实的学习生命的“原生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内在动机、好奇心及个性表达的本来面目,它是学生学习力的自然流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课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虚假学习就是学生假装学习,采用各种方式来蒙蔽老师,进而逃避学习。笔者在某小学的跟岗学习中发现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有学生高高举手回答,完全正确。笔者发现他拿着参考答案读,老师却没有发现,表扬了他。假装读课文、假装写字、假装思考、不懂装懂、附和、盲从,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学习。学生不读书,就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读书,不是不管学生有没有深入文本,老师只管讲课。让学生默读,就要有读的时间,不是做个样子,说明有读的环节;也不能为了增加课堂的热闹气氛而增加朗读,深度的思考是要默读、安静地读,用心去和文本交流的。梅子涵教授在他的演讲《个人故事和集体意义》上说过这样的观点:“在文学的课堂上,和儿童在文学面前,要学会安静,以我们学会的文学的安静来带动兒童的文学的安静,学会无意中听见,诗意地豁然开朗,陡然地明亮起来,心情像蜻蜓的翅膀那样的微微地颤动,这样的微微的颤动和安静,可以养育和造就一个人童年的心情的生态,影响一个人心灵的生态……”,笔者以为梅教授强调的是另一种值得重视的真实的学习生态。现在很多的评课太过于注重朗读而忽略默读,认为没有朗读的课堂没有语文味,这其实也是对学习的真实生态的一种片面理解。

我们需要探讨真实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期待不能对接,学生是很难进入学习状态的。学情的观察和分析,交流平台的搭建,学习需要的激发、学习支架的提供都是必须的。但是高速而压缩化的庞杂的教学内容常常被打包在一堂课里灌下去。教学进度要求的限制和教学内容的多、杂、乱会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节奏,快速的课堂节奏往往会掩盖和忽略了学生的真正学习,而产生虚假学习和浅层学习,学生的学习就会停留在较低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层次,每个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是一座孤岛,没有真正的核心问题来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不容易产生学习的迁移。因而老师在课堂预设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原生态,大刀阔斧,删繁就简,教学环节尽量简洁明了,聚焦核心问题,要留给听、说、读、写、思的时间和过程,不要搞一分钟的过场戏。杭州天水小学蒋军晶老师在上整本阅读研讨课《城南旧事》的时候,课堂开始比较安静,甚至可以说比较冷场。课后有老师对这点提出了质疑,蒋老师当时的回答是,这是很正常的、课堂上师生彼此的试探过程,师生需要时间建立信任,有充分的信任,才有可能畅所欲言。他的回答正好说明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可能是缓慢的、渐进的、不太顺畅的过程。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急于进入,而课堂的容量又大、环节多,密度大的话,那必然会架空真正的学习,而沦为浅表的学习或者是设计的展示。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就要让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远离紧张和焦虑,教师倾听的身心状态和柔软的身体姿态,能让课堂回归真实自然的原生态,激发学习活力。

三.原生态的语文教学的“真”是课堂的动态发展、和谐共生

原是本来、原始,和谐的生态是有活力、相处共生的,在自然界中生态平衡才能万物生长。原生态语文课堂教学观强调课堂的“真”,学生学习呈现和谐的生态才是真正的课堂。这种回答问题时第一个同学说了答案,第二个学生说的类似,第三、第四个学生说同上的课堂状态是课堂的原始状态,但不是原生态,它没有活力,没有思维的活跃,像一池凝滞的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像一棵树那样,扎根、抽枝、长叶、开花,不断生长,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动态性和相对性是知识的的特点,教学不应仅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应该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使他们的旧有知识经验得到重新组织、转换和更新。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对学习图式的分析也认为学习要经过图式-—顺应—同化—平衡这一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学动态发展是指教师充分重视师生个性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课堂中师生、生生、媒体等多重组合活动为载体,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带着激情与智慧全身心投入课堂活动,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的语文课堂上产生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捕捉,进行取舍,使课堂上及时出现合理有效的生成,“教师与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内蒙古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122页倒数第10行)。真正的思维活跃是相互的激发,双向、多向的交流、碰撞、思辨更有利推动深度的学习。

为了课堂更好地动态生成,充分的预设是必须的,要做到“胸中有书、心中有标、目中有人”。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老师为了追求多媒体声色效果、课堂高密度、大容量、过程的完美顺畅,便照搬课堂的预设,包括细节和可能发生的对话,这样就失真了。如果学生的反应不在预料之内就要想方设法把他们拉到计划之中,这样一来,就是以老师为本,而不是以学生为本了。余文森教授曾说:“老师对课堂控制得太严,学生的生成性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为使劲会把学生往他预先的设计上引导,而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内蒙古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126页第3行)每一节语文课都应是机智、激情的共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而不应该是按照预设一成不变地完成。我们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带着独特的个性、不同的素养与积累,多维度、多视角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师是课堂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学生也是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创设空间,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学习个性的舞台,使课堂学习进一步深入。如果把课堂生态比作一个池塘,学生比作池塘的生物,那么这个池塘应该是一个各种鱼虾在不同的水层自在游弋、和谐共生的系统。课堂教学要要发挥育人的功能,让不同层次的个体都能得到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习原本的面目、真实的生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真正的学习过程,让学习真实地生,才能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总之,教学“原生态”强调课堂状态的真实、自然,追求教学过程动态的和谐。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要从学情和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相机而动,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策略,用中有法,用中求活,灵活地推动课堂学习的生成,求真、务实,还语文的本色。

参考文献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第二版.

[2]钟启泉.《教育教学基础知识与能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第三版.

[3]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7.第一版.

[4]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从书编写组.《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04.6.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社,2003.7.

[6]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出版社,2002.1.

(作者单位: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文学院)

猜你喜欢
动态生成原生态和谐
原生态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原生态河流亟待抢救和保护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