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活动撑起一把安全伞

2022-03-01 22:48马基法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酒精灯瓶子科学

马基法

安全无小事。近几年小学生科学探究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科版科学教材活动的特点,从探究活动的课前准备工作、课中实验操作、课后实践策划三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安全实验的重要性,提出避免安全问题产生的措施,以实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的。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而喜欢动手探究又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科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往往依托科学活动,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种亲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面广,既有需要使用电、火、刀具、药品等的科学实验活动,又有需要学生课后体验的科学制作、科学考察活动。因此教学工作者在活动组织方面会有点难度,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尤为突出。鉴于此,本文试从科学探究活动的课前准备工作、课中实验操作、课后实践策划三方面来谈一谈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安全性的措施,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课前准备充分全面,着力排除安全隐患

大多数科学专职教师每周的课时量都有十七八节,且兼任好几个年段的科学教学工作,为此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往往应接不暇,总会布置一些让学生课前准备实验材料的作业。如,上《水生植物》一课前,很多教师会提前布置“双休日准备好水葫芦,观察它的生长环境”的作业。这种作业虽能加深学生对水生植物及其生长环境的直观认识,但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且不容小觑。如果学生独自一人在湖边打捞水葫芦,有可能会失足落水。类似的,在《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中,教材提出了让学生课前收集岩石、课堂上观察岩石的要求。这次给予了明确的安全提示:到野外采集岩石一定要在大人的带领下进行。所以若要布置此类作业,笔者认为,教师应在保证家长全程陪同参与的情况下,做好照片、视频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科学观察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大有裨益。

再者,学生更加热衷于在课堂上动手做实验,这对科学概念的建构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科学教师很有必要在课前对实验器材进行积极有效的准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安全性。

(一)构建安全实验的环境

科学实验绝大部分都是在实验室进行的,为此构建一个安全舒适的实验室显得尤为重要。桌椅设计建议选择圆桌、圆椅,防止学生磕碰到尖角;在座位的安排上,建议4~6人一桌,采取异质分组的合作模式,消除潜质生的无助感;在每次实验之前,教师都应仔细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消防设施是否配齐、通风设施是否良好。

学校也应加大科普教育的经费投入,最好能建一个种植园、一个养殖场、一个生态小池,让各班认领管理。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植物、动物,亲近自然的安乐园,教师再也不会在上《油菜花开了》《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等内容时泛泛而谈了。

(二)优化安全实验的措施

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验的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具体可从“查”“护”“换”三点入手。所谓“查”,是指实验前教师要检查器材的破损情况,尤其是玻璃仪器。发现有破裂的烧杯、温度计等,教师应将其报废处理,及时更换。“护”,一是指在实验前提供必要的实验护具。如,在铜球加热实验时提供手套;在白糖加热实验时提供护目镜;在使用酒精灯时提供湿毛巾;等等。二是在实验前,教师对实验器材进行必要的安全预处理。如,在比较矿物的软硬,用小刀划矿物时,教师可将美工刀刀头稍伸出锁住或选用迷你型刻刀;再如,在做指南针前,教师应用老虎钳先将钢针的针尖去掉,以防扎到学生的手;等等。“换”是指实验前教师将有安全隐患的实验器材替换成生活化的安全材料。如,上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时,经常会发生学生搅拌过度弄断搅拌棒或摔破烧杯的安全事故,为此可用木筷和一次性塑料杯替代进行实验。《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课要用稀盐酸来鉴定岩石,由于其属于强酸,腐蚀性强,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演示为主或以视频替代。笔者通过尝试发现,用白醋来代替稀盐酸实验再结合放大镜观察,大理岩和石灰岩也能冒出气泡,就是小一点而已。这不是也能说明问题吗?再有《给冷水加热》一课,为了比较试管中的水加热前后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教材采用了木夹子夹住试管用酒精灯加热液体的方案。实验材料烦琐不说,还有加热位置、加热时间、酒精灯使用等,都是学生把握不准的问题。其实这里可以用气球来替代试管、用热水来替代酒精灯,将装有适量冷水的气球用口袋秤称出质量,然后把它放到热水中泡热,捞出后擦干再称重比较即可。

(三)注重安全实验的试验

每一个实验都有其设计意图,器材的选择,编者肯定经过慎重考虑。但实验实施过程中的注意要点则必须经过科学教师亲历体验才能不断完善。在上了几次《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后,笔者觉得酒精灯的加热效果不佳,很难观察到岩石爆裂的实验现象,所以采用了十个小组用酒精灯、两个小组用酒精喷灯实验的方案。虽然用酒精喷灯实验的小组效果明显些,但有一组险些发生火灾。这里教师犯的大忌除了没有将酒精喷灯使用的注意事项和安全处理措施告诉学生外,最为关键的是,课前没有进行充分的下水实验,多次试验。其实这个实验在岩石的选择上是很有讲究的,经过多次试验我们不难发现,使用页岩或石灰岩都能收到不错的效果,那又何必去使用酒精喷灯呢?

二、课中实验操作规范,降低事故突发概率

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同样课堂实验也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有效载体。我们在关注课前实验准备安全性的同时,对课堂当中实验教学的安全教育也来不得半点马虎,应遵循两“示”一“视”的教学原则。

所谓两“示”,一是指实验前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告知。教师一定要讲清楚器材的名称、实验的步骤要点、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和事故的應急处理措施。二是指教师对重要的实验操作进行必要的演示和示范。如,在上《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时,蒸发浓盐水前,除了应讲解酒精灯等实验器材的名称和用途之外,教师必须阐明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熄火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火焰的原因。再者,教师要当众醒目地演示酒精灯的点燃、玻璃棒的搅拌、酒精灯的熄灭以及发生意外时的抹布扑灭法。

所谓一“视”,是指实验时教师对学生实验的巡视。在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实验小组的情况适时介入,进行认真细致的短时指导,切忌全程参与,越俎代庖,应兼顾其他实验小组,加强巡视。这样,教师既可全面监控各实验小组,发现安全问题也能及时处理,确保所有学生实验时的安全。

三、课后实践策划周密,提升安全防范意识

小学科学有很多科学探究的内容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主要包括科学制作活动、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科学考察活动。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又不得不布置这样的作业。但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去年嘉兴某小学科学教师布置做“生态瓶”,一女生不慎掉进大海溺亡,就是惨痛的一例。那么如何提升课后学生科学探究的安全系数呢?

(一)拟发《告家长书》,关注活动安全

《告家长书》是家校联系的重要纽带之一,能起到提醒、告知家长和学生重要事项的目的。所以在学生课后探究之前,科学教师很有必要拟一份考虑周全的《告家长书》。如,在做生态瓶之前,笔者拟的《告家长书》如下:“各位家长,近期科学课中有一个制作生态瓶的实践活动。由于需要历时一个星期左右,因而无法在课堂内完成。为了让您的孩子对生态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请您在这一周内指导督促孩子完成这项有意义的制作、观察活动,并时刻关注孩子的活动安全。希望您的孩子在这个活动中能收获满满。”

(二)注重方法指导,培养防范意识

学生的课后探究活动开展得是否有效,除了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是否浓厚和家长是否重视之外,科学教师还必须注重对活动方法的指导。仍以《做一个生态瓶》为例,笔者通过QQ群向家长告知了以下生态瓶具体制作方法以及安全注意事项。这样有效避免了上文提及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提高了学生课后探究的实效性。

生态瓶制作方法及安全事项

制作生态瓶时需要先将透明塑料瓶放在阴凉处除味,之后可以用剪刀在瓶子的上方和底部扎几个洞,这样更有利于植株生长,可以增加植株的寿命。然后需要在瓶子底部铺3~5厘米厚的泥沙,处理好瓶子后,可以在瓶子中放一些水草和田螺。

制作步骤

1.生态瓶是将能提供氧气的植物和小动物一起放在玻璃瓶中,期间不往瓶中加食物,也不打开瓶子,自制植物生态瓶时可以选择一些供氧能力强的植物。通常可以将藻类植物和一些小鱼小虾一起放在透明的玻璃瓶中。

2.生态瓶时需要先将大容量的透明塑料瓶放在阴凉处晒一段时间,这样可以除出瓶子中的异味,之后可以用剪刀在瓶子上方刺几个洞。处理好塑料瓶后,需要在瓶子底部铺3~5厘米厚的泥沙,然后需要适当的浇点水。

3.浇水可以增加泥沙的湿度,能使植物存活的时间更久一些,之后同样需要在瓶子底部扎几个洞,这样可以防止泥沙中有积水。处理好泥沙后,可以在瓶子里放一些水草,放置植物的量不宜过多,通常放1~2株水草即可。

4.除了水草,也可以在瓶子中放一些绿藻或小型的绿萝,通常只要是供氧充足的植物即可,之后还可以在瓶子中放一些田螺,增加观赏性。植物生态瓶中的生态环境一般只能维持几周,要想增加植物的寿命,可以自己调整。

安全提醒:

1.使用剪刀等工具时注意不要伤到自己。

2.小鱼、螺、泥鳅等小动物都可以做生态瓶,但种类不一定放很多。这些小动物在池塘、小河、沟渠内可以找到,但找寻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建议在大人的陪同下进行,也可以到菜市场等地方购买。

3.做生态瓶的水生植物种类也很多,金鱼藻、浮萍、绿藻等可在小河边、池塘里找到。但采集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建议在大人的陪同下进行,当然也可以购买。

安全问题无小事,科学教学安全问题也不例外,它需要我们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各方引起重視并认真对待,积极构建安全有效的科学探究环境。只要我们自觉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扎实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并遵循操作规程认真操作,就可避免或减少科学探究活动的安全事故发生,切实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酒精灯瓶子科学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高效节能两用酒精灯
科学拔牙
探讨酒精灯安全使用的方法及预防喷燃发生的措施
高效节能酒精灯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