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研究及展望

2022-03-01 07:53李灯华许世卫
中国科技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农业农村

李灯华,许世卫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2.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3.北京市农业监测预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0 引言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3个方面的内容[1]。与传统基建存量基数高、能效减弱等特点相比,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基建正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广阔。从全球范围看,新基建正推动新一轮信息革命,众多国家纷纷将发展5G等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作为战略部署的优先行动领域。从国内看,近年中国大力发展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基建,全国多省份、多部门相继发布新基建相关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如广东、福建等省份印发新基建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2];工信部表示将初步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提出筹建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联盟”;交通运输部印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3]。伴随着政策部署和市场热捧,新基建在各领域进入加速推进阶段。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推动中国的信息化发展从 “互联网+”向 “智能+”升级。但是,与工业、交通、医学等领域相比,中国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发展基础薄弱,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不够,新基建发展整体滞后。因此,本研究立足农业农村现状需求和新基建趋势,对新时期如何推进农业农村新基建进行探索研究。

1 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内涵

1.1 概念界定

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是指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创新为驱动,服务于 “三农”的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农村融合基础设施、农业创新基础设施等。①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重要内容,是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提供信息化公共服务的基本硬件、应用终端与基础装备,主要包括农业农村数据获取设施、农业农村数据存储与算力设施、农村网络通信设施、农业农村信息应用终端等;②农业农村融合基础设施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传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如农村智慧水利设施、智慧农田设施、智慧仓储物流设施、智慧生鲜冷链设施等;③农业创新基础设施为是支撑农业科技发展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如农业科技科教基础设施、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伴随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也将发生变化和革新[4]。

1.2 农业农村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区别

传统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农产品加工基地等。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共同点在于都具有支撑、泛在、服务、载体、连接等特点,相比较而言,新型基础设施的功能不仅在于连接,更重要的是赋能[5]。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区别见表1,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表1 农业新旧基建对比

(1)发展内涵方面,农业农村新基建主要瞄准新兴领域,以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数字化基础设施成为核心,如农村5G网络、农业物联网、农业机器人、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乡村数字电视网等,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赋能。而农业农村传统基建主要通过空间连接创造价值,刺激经济增长,技术较为成熟,数字技术比例较小。

(2)建设内容方面,农业农村传统基建涉及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基地等传统产业,而农业农村新基建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智能化转型升级,如5G网络、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农业人工智能、智慧水利、智慧农田等将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带来革命性变化,促进产业升级,为产业赋能。

(3)基本特征方面,新基建的发展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发力于科技端,依赖新技术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全行业、全社会数字化连接成为其显著特征。技术突破和科技革命带动新基建发展,新基建反过来促进社会变革形成生态循环是其另一个显著特征。相对而言,传统基建所需的生产技术较为成熟,其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依赖相对较小,发展程度大多受制于投资规模。

(4)投资渠道方面,传统基建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而新基建存在研发投入大、产业化难等特点,公益性也低于传统基建,风险与挑战更大。因此,新基建要靠政府、科研院所、各类市场主体合作投资建设,形成政府财政支持引导、龙头企业牵头主导、相关主体参与合作的新模式,共同构筑起新基建生态。

2 发展现状分析

2.1 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取得进展,数据获取能力和存储量提升,农村网络通信逐渐完善

农业农村数据获取能力不断提升,信息监测水平提高。在天基卫星遥感监测方面,中国首颗农业高分观测卫星已于2018年成功发射,中国农业有了专属的 “中国天眼”,打破了高分辨率数据长期依赖国外卫星的局面,对地农业监测能力大幅提高。在地面物联网传感器方面,产生了一批低成本、实用化的农业传感器,品类覆盖土壤传感器、气象传感器、作物生命信息传感器、水体传感器、动物行为识别传感器等,在农业信息监测和数据获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6]。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采集体系不断完善,充分利用物联网、智能设备、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采集农业农村数据,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和效率。

农业数据存储体量不断加大,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深化。以农业农村部及各省、区、市、农业厅 (委、局)为主,多个部门配合,建设和储存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涉农数据资源。农业农村部已经建立21套统计报表制度,包括农业综合统计、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村经营管理、农产品价格统计等,报表共300多张,指标5万个 (次),建设了包括农业宏观经济及主要农产品产量、价格、进出口、成本收益等18个数据集市[7]。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加快,初步建成国家农业数据平台。生猪等8种重要农产品大数据试点工作在21个省 (市、区)开展,为农业信息服务提供坚实的基础数据支撑。全国各地相继建成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农业大数据成为新的重要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例如,贵州利用 “云上贵州”提供的IT基础设施服务,布局 “农业云”,打造农业大数据统一管理平台[8];广西打造 “广西农业云”,积极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应用;陕西推进省市县三级共建、共享、共用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并与地理信息平台实现双向数据交换共享[9]。

农村网络通信逐渐完善,城乡差异显著缩小。中国农村网络覆盖逐渐深化,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农村和城市 “同网同速”时代正在到来。截至 2020年底,中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 55.9%,较 2015年底提升 24.3 个百分点,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城镇为79.8%),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由10年前的33.9个百分点降至23.9个百分点[10],如图1所示。全国行政村通宽带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农村网络覆盖全球领先[11]。“村村通”“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程深入实施,电信服务供给质量稳步提升,乡村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全覆盖。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 一体化发展正在推进。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农村的快递物流、冷链冷库的覆盖率明显提升。

图1 近10年中国城乡互联网普及率

2.2 农业农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传统基础设施逐步数字化转型

信息基础设施的平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逐步加深,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提速。水利网信基础设施能力不断升级,全国水利一张图 (2019版)发布,推动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全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在用的各类信息采集点达43.57万处,各类视频监视点13.5万处,32个省级水利部门和1.5万个乡镇接入视频会议系统[12]。农村公路数字化改造持续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20 万公里,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全国农村公路基础属性和电子地图数据库建立,累计数据量超过800G,实现了对农村公路基础设施信息的动态更新。乡村智慧物流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末端服务网络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0 年底,全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超过97%,实现快递服务进村,农村电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效果明显。农机装备数字化步伐加快,北斗终端已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飞机扩展到插秧机、大型自走式植保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等装备。随着农村电网、智慧水利、农村物流、农机装备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农业农村新基建为农业带来无限可能。

2.3 农业创新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健全,形成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序推进。自2016年来,已在全国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已启动江苏南京、山西太谷、四川成都、广东广州4个科创中心建设,打造农业区域性创新平台和农业硅谷[13]。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方面,农业农村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初步建立起金字塔式全链条平台发展格局。科学研究平台方面,建设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51个,推进农业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平台方面,建设综合性重点实验室42个、专业性 (区域性)重点实验室335个,开展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14]。观测示范类平台方面,建设农业领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等基地,推动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和试验示范。

2.4 农业农村信息应用终端逐渐丰富,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

农业信息应用终端指农业领域用于信道两端收发信号的通信设备,包括手机、电视、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和各类智能终端等。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深化,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逐渐提升,互联网络接入设备多样化,信息应用终端设备使用量爆发式增长,助推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端设备方面,农情设备、地理信息系统、北斗定位系统、智能手机、机器视觉摄像头等应用不断深化。农村生活服务端设备方面,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生活缴费、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逐渐普及。农业农村政务类软件应用程序等也在农民消费端设备不断应用,应用终端设备将进一步普惠广大农民。信息服务终端设施装备条件明显改善,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加快,截至2020年底,建成益农信息社42万个以上,覆盖率达80%以上,益农信息社在农村疫情防控、农产品产销对接、春耕备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5 农业农村新基建拉开序幕,5G农业得到初步应用

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北斗、5G、物联网、农业专用传感器、智能装备加速在农村布局,推动智慧农业加速发展。5G 发展进入全面深入落实阶段,截至2020年底全国5G基站数超过70万个,实现地级市室外连续覆盖、县城及乡镇有重点覆盖、重点场景室内覆盖[15]。随着国家对新基建的加快部署,各地开始重视5G在农业领域的融合创新与应用发展,涌现了基于5G的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运营模式创新实践。杨凌县积极推动杨凌农业示范园区信息化建设,率先完成11处5G基站的建设,积极推广5G信息化应用[16]。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依托物联网技术,建立对各类温室内 “温、光、气、水、肥”等信息的实时采集系统,可通过4G/5G/NB-IoT 等移动互联网方式实现数据汇集和指令下发,实现视频、语音、数字、图片等数据无障碍传输。2020年4月,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与江苏移动合作,计划3年内实现南京农高区 “5G+4G”全覆盖,同时依托 “农业AI大脑”云平台,为农业技术创新注入数字新动能。5G赋能信息进村入户,5G+益农云电商直播、5G+远程培训、5G+智慧养殖、5G+智慧种植、5G无人机、5G智慧农机等亮点频现,助力智慧乡村建设。

3 问题及需求分析

3.1 存在问题

(1)农业信息采集体系不健全,标准化、实时化、一体化监测体系缺乏。农业高性能传感器严重不足,传感器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国产化传感器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短缺;农业农村数字化基础整体薄弱,数据资源分散,农业数据价值要素低,数据利用不足;农业数据共享壁垒依然较多,数据共享领域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数据多被视为 “私产”,从利益、资源管控等角度考量开放意愿低,数据烟囱现象突出,共享严重不足,开发利用水平仍较低。

(2)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城乡数字鸿沟短期难以弥合。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成为拉开城乡差距的新表现。5G建设尚属起步阶段,5G基站在农村地区尚未有规模化布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仍然不足,截至 2020年底,中国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仍达23.9个百分点,农村网民占比31.3%,占比偏低。村庄网络深度覆盖和广度覆盖不足,目前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虽达98%,但仍不能满足农田、圈舍、鱼塘等农业生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需要,网络建设向广袤乡村深覆盖的任务依然艰巨。农户种养殖基地通网比例低、网络信号差,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仍缺乏支撑。

(3)关键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亟待突破。中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大型基础软件、移动操作系统等与新型基础设施密切相关的技术方面存在 “卡脖子”现象,短期仍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农业生命体信息精准感知、高性能模型算法、数据多维度可视化、基础性软件等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亟待攻克。就目前广大农村而言,支撑智慧农业的数据获取、传输、决策、控制的软硬件条件十分薄弱,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作用不明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农业生产中潜力释放不够,核心技术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力总体较弱。

(4)常规基础设施信息化融合程度不足。乡村的交通、农田、水利、电力等传统基础设施信息化融合不足,成为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突出表现。乡村管理数字化系统不足,如农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基层智能辅助决策系统、人居环境监测管理系统等普遍缺乏。据调查,乡镇级水利部门视频会议系统接入率仅为64.2%,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管理效率和抗旱防汛治理能力,全国农业农村视频会议系统尚有超过280个涉农区县没有覆盖,且均未向乡镇、行政村延伸[11]。同时,农产品批发市场冷库建有率低,生鲜农产品流通销售严重缺乏智能监控设施的支撑。

3.2 需求分析

(1)在农业数据获取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加强农业专用传感器、专用监测设备等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基础数据获取与存储能力。需要加强高性能、低成本、高稳定性的国产化农业传感器和测控终端研制,加强智能农机与先进传感器技术的集成与应用。需要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数据采集体系、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综合利用天基遥感、空基、地基及海洋平台等多元感知体系,构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标准化监测体系,构建全国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

(2)在农业数据传输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农村网络接入能力。需要加快农村5G网络建设试点示范,推动5G网络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重点覆盖,提升5G接入能力,为5G引领的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提供基础支撑。需要选准大规模农机作业农田、规模养殖基地、农业科研创新基地等重点领域,部署5G网络和智能连接终端,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

(3)在农业数据分析应用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加强芯片、模型组件、基础信息系统研发,提升农业算力。需要优化布局农业农村数据中心,引导数据中心和算力资源科学布局。以市场化的方式创新建设模式和应用模式,适度超前支持推动算法平台等共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 “数网协同”和 “云边协同”。需要研发数据驱动型农业智能分析模型/工具,布局基于农业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研发农业大数据高性能算法,建成若干先进实用的数据驱动型智能分析决策系统。需要研发低成本、高性能的信息终端设备与服务产品,让农业信息终端成为农民的 “新农具”。

(4)在融合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在做好农村4G、5G网络深度布局的同时,把农村传统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融合和数字化改造作为农业农村新基建的重要任务。需要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统一规划布设,便于统筹城乡信息资源,打造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城乡一体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乡村产业、教育、医疗、交通、物流、金融等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基础支撑。

4 建设重点

4.1 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大数据获取与供给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数据监测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观测网络、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构建覆盖全国全域的农业农村数字资源全景图,实现全国农业农村资源数字化;搭建统一开放共享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农村云平台,开展农业大数据资源共享、智能预警分析,支撑智慧农业各场景应用;构建国产化替代、世界先进的农业农村数据获取与供给基础设施体系,确保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信息安全;建设融合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为一体的智能化农业农村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有力支撑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发展。

4.2 大力建设新一代乡村通信网络

整合新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泛在、安全、绿色的农村宽带网络环境;开展农村千兆光纤宽带建设,推动农村宽带网络进村入户。实施 “5G+”农业农村应用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农村5G网络建设,像建设4G网络一样逐步部署农村5G网络,深化普及5G网络在乡村覆盖。结合农业农村特点和实际需求,建立5G引领的智慧农业技术体系,打造农村5G相关产品和信息服务,支撑应用场景由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拓展,形成 “5G+”农业农村的应用生态,培育乡村数字经济。

4.3 推动农业物联网深度应用

随着5G等新一代网络技术的突破和大规模推广应用,农业移动物联的需求将大规模爆发。在技术方面,面向农业行业应用环境和业务需求,重点加强高效组网、智能传感、边缘计算、专业芯片、跨域协同等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农业移动作业、农产品动态储运、动植物远程诊断、节水灌溉等需求,研发覆盖广、速率快、功耗低、成本低的农业移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支撑设备管理、规则引擎、数据分析、边缘计算等。在产业方面,要深化移动物联网在智慧农业、农产品仓储物流、乡村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农村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为各类农业农村场景赋能。

4.4 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基础设施

大数据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数据中心、数据算力等。数据中心是数据存储、处理和交互的中心,是数字经济时代的 “地基”,渐渐成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基础 “粮仓”。随着云计算、AI、5G、区块链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场景化应用和发展,必然带来大量农业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管理、计算需求,这些均离不开大数据中心做支撑。未来,推进农业农村云数据中心建设,用户可以按需调用各种资源;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推进涉农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农业农村数据融合、挖掘分析与应用,提升农业农村数据算力。值得注意的是,数据中心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城乡资源,要防止一哄而上,建而不用的现象,避免出现有中心、无数据,或有数据、无用处的局面。

4.5 探索创新和加强应用农业人工智能

农业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和硬件载体是农业机器人。未来,亟需攻克深度学习、语言识别、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运动精准控制和智能决策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大对农业专用芯片、农业传感器等基础器件研发应用,强化原创性基础性战略性科技力量。研发适农、低成本、耐用的新一代农业机器人,开发除草、施肥、打药、移栽、采摘等种植业专用机器人,研制精准饲喂、疾病预警与诊断等畜牧业机器人和水产养殖机器人,研制能适应农业作业环境、可实现产业化的低成本农业机器人,打造无人农场。

4.6 加大农业区块链建设和应用

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全程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农业区块链可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未来,应加快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安全溯源、农产品供应、农村金融保险、农村土地确权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在农产品安全溯源方面,区块链能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各阶段的信息都记录到不可篡改的账本上,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信任度。在农业保险方面,区块链可通过智能合约让农业保险赔付智能化,大大提高赔付效率。在农村金融方面,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和大数据弥补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的不足,降低涉农贷款的审核成本,降低风险。在农业供应链管理方面,区块链可在整个供应链条上记录完整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优化供应链服务,提升管理效率。

4.7 打造落地实用的农业农村信息应用终端体系

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农业农村产业结合深化,将推动农业农村信息终端使用量爆发式增长,功能和应用领域多样化。应加快研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农业农村物联网产品和终端设备,加强便携式手持智能终端研究和应用,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应用终端供给。针对农业场景和现实需求,研发创新农情采集设备、农业北斗定位设备、智能监控仪、手持式信息采集和管理终端等智能设备。加大手机、在线支付、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在农民生活服务中的不断应用普及,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普惠化。

4.8 加强对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

农村地区传统基础设施存在数字化程度低、新时期经济赋能不足的问题。健全支撑农业农村电商发展的冷链物流、分等分级、包装仓储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加强智慧冷链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的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前置仓、集配中心等集配设施建设,快速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效率。开展信息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推进农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田的网络化升级,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基础支撑,推进农田智能化灌溉、智能化施肥、智能化植保。

5 对策举措

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发挥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作用,缩小城乡 “数字鸿沟”,建设先进、绿色、智慧的现代化乡村基础设施。

5.1 强化顶层设计谋划好底盘性工作路径

按照数字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乡村战略的总体部署,加强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谋划好建设路径,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阶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分步推进。完善新基建相关政策,大力完善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管理运营政策,建立推动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更新换代、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确保农业农村新基建可持续绿色发展。

5.2 协调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融合发展

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存量与增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稳步推进农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升级,建设农村智慧水利、智慧农田、智慧物流、智慧仓储等智能化基础设施。既要加强农村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又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基建与新基建融合发展。既要做好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的分工衔接,也要做好城乡基建的衔接,避免产生新的 “数字鸿沟”。

5.3 强化共建共享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资源,将农业新基建与城市新基建统筹规划,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便于城乡之间、农村之间互联互通,形成共建共享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统筹整合应用城乡已有信息资源,建设统一的信息交换共享标准,打造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体系,推进城乡各类涉农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共享开放,避免重复投资建设。

5.4 撬动社会金融资本积极参与农业农村新基建

新基建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涉及面广等特点,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构建多方利益联结机制,调动龙头企业和相关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撬动社会金融资本积极参与建设。加强地方债务统筹机制,强化对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持续参与农业农村新基建。

5.5 发挥新基建作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以新基建为依托,推动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入融合。建议开展实施 “5G+”农业农村应用示范工程,选准大规模农机作业农田、规模养殖基地、农业科研创新基地等重点领域,部署5G网络和智能连接终端,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为5G引领的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创新5G农业应用新业态、新模式,运用5G网络下的虚拟现实 (VR)、增强现实 (AR)等技术,开展乡村直播电商、远程教育、乡村旅游等,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打造现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样板工程,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基础支撑。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