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技术对前牙美学区修复效果的影响

2022-03-01 09:58张旭孙婷王媛媛吕俏董海波
当代医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导板前牙种植体

张旭,孙婷,王媛媛,吕俏,董海波

(大连市口腔医院修复科,辽宁 大连 116021)

前牙美学区牙齿损伤属于口腔科常见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科技发展不断进步,临床对于牙齿折断等口腔问题越来越注重以修复为导向进行种植,而常规种植修复技术主要以医师既往经验为主,种植重复性、精准度、可操作性较差[1],修复效果不能满足患者对于牙齿美学的要求,因此,临床亟需寻找更合适的修复方案改善修复后牙齿美观性。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导板通过可视化三维立体模型清晰了解牙周解剖结构,临床应用有望协助种植体精准定位[2],目前有研究表明,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手术时间较短且操作性较高[3],但对于精准度未做深入探讨。近年来,临床中发现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技术可改善植入偏差距离并提高前牙美学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技术对前牙美学区修复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于本院接受上前牙种植修复的11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5,63枚种植体)与实验组(n=56,64枚种植体)。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体质量44~67 kg,平均(52.39±3.11)kg;年龄24~66岁,平均(38.42±3.61)岁;需种植长度11~13 mm,平均(12.39±0.17)mm;需种植宽度3~4 mm,平均(3.52±0.33)mm。实验组男29例,女27例;体质量44~68 kg,平均(52.40±3.12)kg;年龄23~66岁,平均(38.83±3.52)岁;需种植长度11~13 mm,平均(12.41±0.22)mm;需种植宽度3~4 mm,平均(3.49±0.26)mm。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自愿接受前牙区种植修复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认知正常且术前牙周情况良好;患者牙齿咬合关系基本正常且日常口腔卫生良好。排除标准:既往有局部放化疗史患者;合并严重骨代谢类疾病或妊娠期患者;合并传染病或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患者。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进行常规入院检查及口腔检查明确需修复牙齿位置、枚数、周边情况,对照组医师在自身经验及术前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的基础上确定种植体具体位置进行常规修复,备洞、冲洗后植入种植体并行引导性骨组织再生术。实验组采用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①医师在硅橡胶印模及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的基础上创建计算机三维模型并根据患者颌骨及前牙美学区情况,采用Guidemia种植设计软件制订个体化种植修复方案。②明确种植体三维位置并进行虚拟放置后3D打印数字化导板,术前嘱患者试戴导板,如有不适及时调整。③常规局麻后沿缺牙区牙槽嵴顶靠近腭侧切开黏骨膜并进行翻瓣,待牙槽嵴顶修整结束后为患者戴入种植导板并调整导板位置使其完全吻合。④在数字化导板指引下定点定位进行备洞,备洞结束后去除导板并植入Ankylos种植体。⑤结合术前评估及术中情况可采用引导性骨组织再生术覆盖Bio-Gide骨膜或植入Bio-Oss骨粉,骨膜和骨粉均来自瑞士盖氏制药有限公司。⑥最后进行减张及对位缝合,两组术后均观察1周,期间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抗炎治疗并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修复后种植体位置偏差情况、牙菌斑指数、修复前后美学效果评分及植入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种植体位置偏差情况: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利用exocad软件及CT检测种植体位置与术前设计位置偏差距离,分别从颊舌方向、垂直方向及根尖距离3个方面进行测量。②牙菌斑指数: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用探针轻划牙面进行菌斑检测,无菌斑为0分,视诊不可见但探针尖的侧面可刮出菌斑为1分,龈缘或邻面可见中等量菌斑为2分,龈沟内或龈缘区及邻面有大量软垢为3分[4]。③美学效果评分:两组均采用红白美学评分对修复前、修复后1月的美学效果进行评估,其中白美学评分总分10分,红美学评分总分14分,分值越小表示与邻牙差异越大[5]。④不良反应:包括种植体松动、排异反应、牙龈红肿、种植体脱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植入位置偏差情况比较 修复后,实验组种植体位置偏差距离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植入位置偏差情况比较(±s,mm)

表1 两组植入位置偏差情况比较(±s,mm)

?

2.2 两组修复后牙菌斑与修复前后美学效果比较修复后,实验组牙菌斑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前,两组美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后,实验组白美学评分及红美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修复后牙菌斑与美学效果比较(±s,分)

表2 两组修复后牙菌斑与美学效果比较(±s,分)

?

2.3 两组修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修复后,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修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前牙美学区属于微笑时外露区域,前牙折断或损伤可影响患者外貌美观,甚至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于前牙种植不仅有功能方面的要求,而且对于修复后美学效果的要求也逐步提高[6]。常规修复多基于术者经验及二维影像进行操作,手术操作过程中视野情况与实际限制条件均会影响植入位置准确性,其次患者颌骨解剖结构及缺牙部位个体差异较大[7],常规种植修复很难达到高质量修复效果,因此,临床亟需寻找植入精准度更高且美观效果更好的修复方案,以提高前牙美学区修复效果。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数字化外科技术、生命科学及数字化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前牙美学区数字化修复技术应用逐渐增多[8]。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技术利用计算机建模并虚拟植入可有效获得缺损位置相关信息,与常规种植修复技术相比,数字化导板可帮助术者从冠状位、轴向位、矢状位立体观察目标牙齿植入深度、位置及方向[9],在此基础上进行手术方案设计可确保植入体植入精准度。数字化导板引导下医师可根据三维可视定位详细了解患者局部解剖结构,从而更好地进行植入修复操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修复后,实验组种植体位置偏差距离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技术可提高植入精准度,分析原因为,一方面常规修复中植入体不能取得理想的生物力学方向,医师凭经验操作易发生穿孔、错位、偏移等情况,从而影响修复效果[10];另一方面,数字化导板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可获得准确的种植位点、深度、角度,增加植入精准度,其次,数字化导板辅助修复技术对于缺损牙齿、剩余牙槽骨量、骨密度、牙龈周边情况等均可进行精准测量及评估[11-12],从而减少实际种植后与设计种植位置偏差距离。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修复后,实验组牙菌斑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前,两组美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后,实验组白美学评分及红美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技术可改善植入后牙菌斑产生情况并提高美学评分,分析原因为,一方面,种植体顶端或根部偏差过大可影响唇侧骨吸收,甚至造成种植体尖端穿出骨性倒凹影响患者前牙美学区美学评分[13]。与常规种植修复相比,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技术可较为精确地协助术者将种植体植入术前所设计的种植位点[14],无论是角度还是深度均全面吻合,从而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另一方面,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技术中植入体的设计更符合天然牙齿解剖外形,因此,其自洁能力更好且食物不易存积在植入体附近[15],牙菌斑产生情况更少。

本研究结果表明,修复后,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技术应用安全,分析原因为,一方面,常规修复植入容易损伤邻牙解剖结构或重要神经组织,刺激周围牙龈产生炎症反应导致牙龈红肿[16-17],同时,常规修复中植入位置以医师经验为主,植入后吻合度相对较差容易发生植入体松动甚至脱落情况,部分患者可产生排异反应。另一方面,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技术中3D打印技术机械误差相对于人为经验误差更少[18-19],打印精度较高,计算机虚拟植入与术前患者佩戴导板均可提高植入体与修复位置吻合度[20],因此,植入体松动脱落情况较少,对周边牙龈刺激较小,牙龈红肿发生情况较少。

综上所述,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技术可提高植入位置精准度及美学评分,减少牙菌斑产生且植入后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导板前牙种植体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种植体折裂的临床分型与临床治疗方案
基于钉孔共用理念的数字化导板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托槽类型对前磨牙拔除病例前牙转矩控制的比较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楔横轧制导板粘料影响因素分析探究
数字化导板在口腔种植中的研究进展
种植外科导板的设计及制作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