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中多义词教学策略

2022-03-01 11:22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多义词多义本义

舒 柔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1)

一、一词多义的概念

“一词多义”主要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义,各义项之间彼此不同却又相互联系。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是一个词在本义的基础上演变出引申义。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所以词的本义,就是词本来的意义。一个词往往不止具有一个意义。当他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者一些引申义。所以所谓的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

二、一词多义教学现状

(1)老师教学现状

一词多义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也负有责任。根据课时安排,初中文言文大多是一课时或两个课时。老师为了完成课时任务,文言文教学常是疏通文意,解释清楚字词即可。老师解释清楚一个词各义项的来源和运用。那首先导致学生意识不到多义词的重要性,其次是不能完全掌握知识点,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学记》中这样说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矣。”老师想要教学取得成效,正确的教学方法才是关键。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老师把词义讲授得生硬难懂,没有采取一些教学策略引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没有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老师不善教,把文言文教成艰涩难懂、毫无作用的古文,学生们受影响也先入为主得对文言文产生畏难心理。更有一部分老师,文学功底差,教学能力弱,采取糊弄了事的教学态度,这种教学方式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的风气和氛围。

在多义词的教学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老师首先应该完善相关知识和教学技能,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其次应该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最后老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习变成师生的互动。正所谓:“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2)学生学习现状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应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逻辑推理水平。因此,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和思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作为身心尚未健全的青少年,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是产生了很多问题。首先文言文不是他们熟悉的领域,这样会让他们先入为主的产生了畏难心理。其次,一词多义属于比较细致的知识点,初中生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和耐心。

从部编版教材来看,小学接触到的文言文多是一些寓言故事或人物对话。文章篇幅短,字词义相对简单。在教学培养目标中,主要教会学生疏通文意、领悟情感,起到教育和明智的作用。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则看重的是字词义的学习。而多义词在文言文中不但出现频率高,而且是必须掌握的重难点。因此,初中生对于一词多义的学习缺乏基础,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这也让教学和学习产生了很大的难题。

另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对于学习他之前有经验的东西会更快速有效;对于学习他们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东西会更有兴趣和耐心。而文言文它很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而且也极少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没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们不愿意学,老师害怕教。这已经成了文言教学的在不断死循环的大问题。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也应该从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入手解决。

三、一词多义的教学策略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找到问题的关键,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解决。正所谓因材施教,那作为教师也可以因问题施教。

(1)联系上下文和语境分析

联系上下文和语境分析是学生在学习和阅读时常用的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师要利用这些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如在文言文中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而学生不能理解该词意思时。引导学生们将该词与前后文联系起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基础知识,再有目的的引导他们,通过读和思考,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

以“复”为例,“复”在初中文言文中一共出现三次。首先是《出师表》中的:“兴复汉室。”原文为:“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联系上下文,抓住“攘除”和“还于”这两个关键词,可以得出这里的“复”为恢复、还原。在《桃花源记》中的“不复出焉”。联系前后的“绝境”和“隔绝”,可以推论出这里的“复”的意思是“再”。而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复”的意思是“回答、答复。”根据上下文“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和“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得。由此可见,一个词义,在文章的前后会有相关的意思帮助解释,甚至会出现词义相同的近义词。因此,教师在多义词教学时一定要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另外,文章的语境也是解释词义的一个关键。词一定是用来渲染文章的中心。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同学真切的融入文章的情景中,通过文章的中心情感理解词义,把握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思。如果是人物对话的情景下,要让学生理解人物在何时何景中展开的对话,把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和思想。理解词义时必须让学生把整个文章联系起来,身临其境的去理解。

以“患”为例,“患”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忧患、祸害”,另一个则是“担忧、忧虑”。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文章中心意思就是劝诫人们安于享乐会走向灭亡,要学会深谋远虑寻求发展。由整个文章的语境可以得出这里的“患”的意思是指“忧患、祸害”。在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患”就是“担忧、忧虑”的意思。由原文的语境可以得知,宋濂从小喜欢读书,渴望获得知识。小时候常常借书、抄书学习,年长一点,想要从知识渊博的老师哪里获得知识,可又担心自己没有机会。所以“患”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意思则是“忧虑、担忧”。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意,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更能帮助学生们记住词的不同义项,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使用。联系上下文和语境理解词义,不但利于学生学习文言文,更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基础。

(2)结合生活实际学习

很多教育家提出儿童先前的经验会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比如赫尔巴特的“统觉团”就提出先前的观念会同化或被新的意识观念同化。还有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策略”,就是让旧知识为新知识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从而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儿童已有的观念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旧知识不但是作为新知识的基础,而且还能迁移应用到新知识中。

儿童的旧观念多来自于生活经验和早期教育,所以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利用这些知识经验。一词多义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到该词的本义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中要把该词的本义作为教学的支撑点,延展开来讲授别的词义。列如“书”在我们先前学习的意思就是“书籍、书本”,而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的“书”则翻译为“奏章”。但同过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书籍”的意思延展可知,奏章也是历史上书籍的一种。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还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新知识的学习效率。一个词语的学习,不但复习了词的本义,还建立了词义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每一个词义的印象,更有利于学生区分词义、理解词义。

当然生活经验也是帮助学生学习一词多义的有效方法。许慎在《说文解字》详实的阐述了“六书”的概念,其中象形字则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早期的人们,造字主要是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字。而很多文言文中的字的用法和早期的时候相似,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把实际事物与词义的讲解结合起来。比如“舍”字的用法,在《桃花源记》中,它就有两个意思。在“便舍船,从口入”的意思就是“舍弃”,而在“屋舍俨然”中的意思则是“房屋”。“舍弃”的意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经常使用,而“房屋”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房屋形象进行讲解。“舍”的上面可以形象的看成有屋檐的房顶,而下面就是有房梁、有门的房子。通过实际生活中看到房屋,就可以解释“舍”有房屋的意思。这样解释不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还了解了造字的过程,更有利于他们区别多义词。

最后,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要结合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杜威认为:“学习是主动的,它包含着心理的积极开展。它包括着从心理内部开始的有机体的同化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作为一线的教师,想要教好文言文,就得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将课程与学生联系起来,让学生融入学习情境中。学生之所以对文言文产生畏难心理,首先是他们对文言文充满陌生感和距离感,其次是老师讲得过分艰涩枯燥。比如在多义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换个方式让课堂轻松活跃。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多义词的重要性,也建立起了学习的信心。当然,学习是重点,学会运用才是关键。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们清楚各义项,更要鼓励他们学会在生活实际中使用。

四、结语

杜威说过:“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一词多义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组词法、统一复习法、练习题等。任何方法都要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双向互动功能,以到达教学目标为目的。所谓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猜你喜欢
多义词多义本义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多义词
试论成都方言的社会称谓语
中、英多义词的翻译识别劣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锦瑟》赏析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