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本细读,优化语文课堂

2022-03-01 11:22施赛娟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课堂

施赛娟

(浙江省金东区曙光小学 浙江 金东区 321000)

所谓文本细读,必须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认真、细致地品读,不轻易放过文本中的任何一个细节,紧紧扣住字、词、句等言语材料,感知、分析阐释内在的修辞、表现手法、结构形式,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读出课文背后的深意,发现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价值,发现文本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但是,一些教师急功近利,为了追求课堂效果精彩、追求阅读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教学形式的标新立异,课堂氛围的活跃,以此产生与众不同、一鸣惊人的效果。却淡化对文本的细心品味,忽略对文本内涵分析,舍本逐末,教学过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教学中课堂作秀之风盛行。具体表现在:

一、曲解文本内涵、漫无边际、随意生发的“多元解读”。

每个个体对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情感体验。 “学生依靠自己人生阅历和文学素养,对文本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实现对文本深度意蕴的多元理解,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但多元解读地走向,不应脱离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当下,某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师生对话的充分、学生个性的张扬等显性的所谓教学成果,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完全丧失了文本的思想精髓,忽视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与内涵,甚至任由学生误解曲解歪解。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喜欢这只狐狸吗?你对狐狸的做法怎么看?

生1:这只狐狸真是太聪明了,它知道说别人喜欢听的话,留意观察。

生2:是的,它会迎合别人的喜好。

生3:而且它做事坚持,不放弃,为了实现目标会不停地想办法。

教师表扬他们的这种见解角度与众不同。花言巧语是不是就等于聪明?我们的课堂应该进行怎样的价值导向?我们的教学要立足文本本身的价值,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不是走向虚伪和精致利己主义。该案例中学生大力赞扬狡猾的狐狸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骗人的行径,扭曲了文本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对这样的曲解不加以制止和干涉,没有坚持自己的价值标准,只顾学生的个体体验,被学生牵着鼻子漠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不是很可怕吗?

二、游戏表演中对文本的零阅读

在对小说、戏剧或者故事性较强的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常常会设根据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来设计一些游戏、表演活动,以此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方式能充分引导课堂,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活跃度,也不失为一种引导学生阅读的好方法。但在教学运用中出现了两个毛病:一是忽视“读”这一前提,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够就匆匆上演,把“读”变成了“演”,“演”流于表面,没有达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本的目的。二是滥演,把不需要“演”的也配上“演”,挤占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结果适得其反。

如某教师在教《剃头大师》时,让两位学生扮演“我”和小沙。这个创意本来是好的。但是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充分领悟文字,结果完全脱离文本,尽兴表演。全班交流看似活跃,实则浅薄无聊。学生游戏表演的感受有多少源自文本?不努力阅读文本并感受理解作者的感情,进而掌握表达这种情感的语言和言语形式,语文课的价值何在?

三、多媒体、音像视听替代文本阅读

多媒体应用已经成了当下语文教学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在一些研讨课、交流课、优质课中,没有使用多媒体甚至可以一票否决。教师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把多媒体对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无限放大。大量的影视、音像、图片充斥整个课堂。看上去形式多样、活泼热闹,实则华而不实。学生对文本对话过程完全被感官的新奇、愉悦替代,学生丧失了对文本的阅读,语文阅读教学完全被架空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某教师在教授《猴王出世》时,设计了很多环节。首先看录象,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中与课文相关部分,思考美猴王是怎样的性格。其次是体验感悟,为美猴王创作图画,每个小组选择最好的到投影仪上展示讲解。最后,师生共唱动画片插曲《猴哥》(多媒体播放音乐,配上孙悟空优美活泼的画面)。

这些课真可谓手段多样,内容“丰富”,影象繁华。电视《西游记》、flash动画、电视主题曲,凡和文章沾边的都用上了。但能不能达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目的呢?答案不言而喻。

遗憾的是,这种作秀浮夸的课,目前还很有市场。我们在许多场合都可以看到这种课,以及听到“专家”对它的溢美之词。许多教师也被这种浮华表象所迷惑。在备课时,想得最多的是让这堂课如何出彩,如何一鸣惊人、与众不同。而不是在我们应教些什么,如何对文本词句内容理解把握上下工夫。阅读教学脱离细致入微解读文本,脱离语言文字,仅追求课堂效果的豪华热闹,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阅读教学应以文本为核心,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咀文嚼字,沉入言语之中,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语义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做出细致的研究,从而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让学生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形成细读文本的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寻找文本言语的关键点呢?教师如何就这些关键点引导学生精读呢?

一、沉入词语,咀嚼语言

词语是能够表达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文章的语言一定是文本细读的起点。文章中的任何一个字、任意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都有可能蕴含作者独特的构思和味道。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细读文本,要有锐利独特的眼光,发现词语的独特之处、丰沛之处,并将自己的解读引导学生关注,从而成为学习的着力点、兴趣点。这就是叶圣陶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国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有一句精彩的诗句:“毫厘不相照,觌面楚与蜀”。可见重点词句有这样,“毫厘”微秒间,对于文本内部的认识把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是教师选择的重要词语,在启发点拨学生上,有时甚至有点睛顿悟、入木三分的效果。

如课文《穷人》表现桑娜一家在自身生活条件贫穷恶劣、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的事情,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穷人身上依然保持善良淳朴的禀性。邻居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渔夫怎样看待呢?有这样一段语言描写:“哦,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字是什么意思呢? 它的造字本义:难以忍受火刑煎迫而嗷嗷叫,可见非常难受,只能“忍受、勉强支持”。简简单单的“熬”字,最大程度地表现出了渔夫的善良隐忍。他们宁可自己受苦受罪,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字眼,在文中能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像这类词语在教学中就得重点把握。

一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三个问题:①“熬”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熬”字同,并替换上“挨、扛、挺”等词体会表达效果。)②为什么要“熬”呢?(引导学生从前文描述去思考渔夫一家原本是怎样的生活条件。)③想象一下他们将怎样“熬”?这三个问题围绕“熬”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样的词语在文本是有张力的,是有温度的,必须咀嚼再咀嚼。

二、质疑问难,细读文本

善于发现文本的矛盾处,并提出疑问,是文本细读的常用方法。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以问题开始的。在文本中,凡是“疑点”,一般都承载着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经常在这些疑难之处让学生咀嚼品味,一定会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见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关注言语的互不相容、前后矛盾的地方,让学生质疑问难,也许会发现风景这边独好。

以落雪的短文《唯一的听众》为例,引导学生质疑的点就有二:一是“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这个老人明明是音乐教授,为什么自称是聋子呢?二是作者为什么称教授是“唯一”的听众?结尾处说“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个慈祥的教授真的是“我”的唯一的听众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通过两处质疑让学生明白教授善意的谎言背后,对我的爱护、鼓励。让学生明白老教授关怀、爱护晚辈后生的拳拳之心。也明白老教授在我心中独一无二、自高无尚的崇高地位,突出她对“我”的音乐之路作用之大,以及“我”对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两处疑点一分析,文章的主题、感情也就一目了然了了。

杨绛的经典散文《老王》里的一个质疑点也常常是教师津津乐道的。文章说杨绛夫妇傍晚去散步,看见一个破落的大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一次闲聊时,问起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作者问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可是老王却说住那儿很多年了。老王答非所问。正常的回答应该“是他家,或者不是他家”。为何要说“住那儿很多年了”呢?这样的答案背后隐藏着什么呢?引导学生质疑这不合理的一问一答,就很容易看出:老王不认为那里是个家,他无依无靠,没有任何亲人,房子又如此破烂,没有一个家的亲情和温暖,只能把它当做一个居住地,当然不算上是一个家。这个回答道尽了老王的辛酸,说尽了老王的“苦”。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理解文章不是就水到渠成了吗?

三、读出留白,激发思维

留白是国画中的的一种技法。在画中留下空白,激发起读者想象的空间,达到“此时无胜有声音”效果。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也包含着许多 “空白”和“不确定”,即文本语言的“留白”。文本留白是有生命的,充满了张力。它为我们留下了足够大的想像、解读的空间,使我们的教学变得复杂而生动。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利用己有的文字信息展开充分的想像,挖掘文本中的留白,再创相关画面、场景,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能看到别样的风景!

语文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执教《去年的树》时,就进行了精彩的尝试。

例举一片段:品读“天天”,进入文本

师:太美了,一只鸟、一棵树、一首歌。鸟儿可能会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

生答:伤心、快乐……

师:那么多的可能,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天天

师:可能是怎样的一天天?

生答……

师:多么美好的日子啊!(配乐)

师引读:当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

当皎洁的月亮挂上月梢时——

当初春的冰雪都消融时——

当秋天的落叶飞舞时——

……

众所周知,《去年的树》情感深远,恩义厚重。略带着一些伤感惆怅的色彩,赞美了鸟与树之间那种质朴的、令人荡气回肠的情谊。整篇童话语言看似平淡、朴实,用近乎纯白描的手法,写尽鸟树间的深情厚谊,但是文中处处有留白,给教师留下了很多发挥的空间和可能性。王老师处理这些留白非常精彩,他紧紧地扣住了“天天”一词,这是一个最能体现鸟树不寻常友情的词。如何表现“天天”呢?王老师引发起了孩子们无穷的想像,创设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味“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这种平淡质朴的语言中流露出的深挚透明的美。像这样的留白之处,给了教师极大地自由发挥的空间。像王老师的处理真是留白精彩,补白生辉,神来之笔啊!

文本细读,老生常谈。如果我们都能像王老师一样,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沉入词语、咀嚼文字、巧妙补白,那我们的文本解读何愁不深入,何愁不精彩?正如王老师所说:“文本无语自徜徉,细读有心费思量。一粒语词一世界,野花开处见天堂。”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课堂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