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在学校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创新实践
——以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法教学为例

2022-03-01 22:31海南省文昌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陈文成
新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立德党史道德

◎ 海南省文昌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陈文成

◎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附属中学 符美凤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这为我们加强当代中学生党史学习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只有把党史深度地融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里,我们才能抓住立德树人的“主战地”,真正发挥党史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营养剂”“清醒剂”的作用。

一、党史教育融入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必要性

1.“拔节孕穗期”树立正确“三观”的需要。初中生都是年龄13岁到16岁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雏形时期,情绪、意志、性格、情感方面很不稳定,心智发展不成熟,认知能力方面有限,很容易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展的萌芽阶段,表现为思维活跃,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和思维对初中生的道德素养、个人素质、心理认知、心理情感和心理信念有非常大的影响。对于正处在“三观”形成、理念信念确立的关键时期的初中生,为了“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应该把党史教育有机地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这有助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不折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在他们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2.“多元价值期”培养塑造“三德”的需要。习近平曾讲过要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检验一所学校立德树人是否有效果的根本标准。当代的初中生生活在物质生活相对丰裕的年代,与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他们的道德品质总会带着这个时代的烙印。同时,他们不容易理解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背景,会产生一些偏差,近些年来,一些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烈形象的错误思潮和行为频频出现,影响社会视听,干扰舆论导向,负面影响社会的外部环境,对于处在道德认知形成阶段的初中生有不利影响,因为初中生的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标准需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引领。因此,我们要坚持以“明大德、守公德、立私德”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旗帜鲜明地把党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因为党史中蕴含着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敢于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敢于担当,砥砺奋进,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崇高精神品质和人格风范,诸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牛精神等,这些都彰显着我们党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更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内存着铸魂育人的价值基因,符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

二、当前党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1.对党史融入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校认为党史有专业的历史学科,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多此一举,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按照课程标准,若将党史融入教学会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持排斥态度,对党史中隐含的育人价值认识不够;教师则普遍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不考党史,所以很少主动地把党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教学意识方面不强。同时,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没有真正学过历史,对历史的基本知识没有系统掌握,也不容易找到学科之间的融合点和切入点;还有大多数学生认为党史属于历史学科,且道德与法治教材介绍的一些党史知识很零散,重理论少史实,学生在课堂上不容易形成主线知识。

2.思政课党史教学方式单一。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呈现的党史内容简单零散,缺乏系统。教师对党史内容的讲解重于理论讲解而不像历史的故事型史实讲解。例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讲解“延安精神”的时候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思政课教师大多会从“延安精神”的理论知识内容来讲解,理论性知识太强,没有用历史史实或历史文献视频动态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单纯的理论性知识内容难以吸引学生,学生就难以理解掌握“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3.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党史内容不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内容,但还是远远不够。特别是党史中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等革命人物的英雄事迹,革命人物的名言名句、重要论述,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建党节、建军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在教材中的体现不多,而从党“四史”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方面来渗透党史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更加缺乏系统化,学生难于全面地掌握党史内容,党史蕴藏的立德树人的内涵和红色基因难于根植学生。

例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五课“构筑中国价值观”的内容,虽然教材上呈现了“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感动中国人物”的图片,但是这些人物事迹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感,学生不能从人物身上真实地感受到英雄人物的价值观,若是教材上增加一些与学生同一个时代的人物或英雄故事比如抗疫英雄、戍边英雄等,学生就会感同身受,这样党史教育才能走近学生,才更容易培养出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三、党史教育在学校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实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思政教材。如何将百年党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形成百年党史的“大思政课”建构,从而推动“四史”学习入理念、入课程、入课堂、入心入脑,真正发挥党史在道德与法治中的“营养剂”“清醒剂”作用,为此,将“党四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1.融入课程理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引导是课程的基本原则”。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百年党史是一门最好的课程,百年党史思政教育史就是思政课程的发展史,思政课与党史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新时代党史学习要坚持与思政课紧密有机地融合,汲取党史中的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为“拔节孕穗期”的学生培根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会上首次强调“树立正确党史观”和作为思政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谋而合。它不但能体现课程思政的特点和思政教育的初心本质,而且可以回击当前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烈形象的错误思潮和行径,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为铸魂育人打好红色底色,同时也实现了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2.融入教学过程。

(1)教学案例里学党史。趣味的知识,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党史中一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和扣人心弦的革命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精选党史故事作为案例,巧妙地融入教学环节。例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珍惜生命”中的“养护精神”时可以讲一个井冈山红军的故事。1928年井冈山的红军粮食短缺,在一个80人的连队一餐只有3斤米,在每天喝米汤、南瓜汤的艰苦条件下,战士们仍然很乐观着唱着一首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这段故事对于当今物质相对富裕的中学生触动极大,通过讲党史故事让学生从党史学习中理解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能获得启发,把党史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与行,最大限度做到思政课的“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2)多样化教法学党史。党史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学要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单纯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只是刻板地按照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来执行,在将党史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后,要以党史内容作为其中的一个载体,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灵活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的形式。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中的“凝聚价值追求”“高扬民族精神”部分中的“探究与分享”,其内容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形成了大庆精神……形成了抗疫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它们对当代中国具有怎么样的精神价值?”引导学生思考这道探究题时,教师可以把党史有机地融合其中,可以设置四个问题。①“党史回眸”。请你选择以上一个民族精神说说其中隐含了哪些党史故事?②“经典诵读”。请同学们选择以上一个民族精神用诗歌、诗词的形式诵读出来。③“我写党史”。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请你用思维导图画出来。④“微党课”。如果某社区邀请你讲民族精神专题党史,这些精神对当代中国具有怎么样的精神价值?学生通过这些喜闻乐见教学方式、耳濡目染学习方式,在愉悦中汲取党史“营养”,让这种融合方式“活”起来,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参与体验“强”起来。从而把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与“党四史”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做到思政课“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3.融入校园社团活动。党史学习教育,除了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外,还要融入学校社团活动,凝聚学校各方面的社团力量,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构建全方位的党史育人体系。首先,挖掘校园党史文化。例如,文昌的侠夫中学和冯平中学都是用文昌两位著名的革命先烈命名的学校,教师可深度挖掘先烈的英雄事迹以及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对当今的影响,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党史中红色文化的存在,近距离领会革命精神,容易感化学生情感,对传承红色基因,播下红色种子,起到启迪和导向作用。其次,将党史教育与学校社团活动相结合。发挥共青团以及学校社团的作用,把党史学习融合到社团活动中去,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例如,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平台,举办经典红色诗词朗诵、传唱红色歌曲、制作党史故事微视频等活动,把党史文化以不同的形式融入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增加对党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真正地把党史“学起来、讲起来、唱起来、做起来”。

4.融入社会实践。理论要联系实际,社会实践方式是学习党史创新形式和实效方式之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着很多党史理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真正地体验、了解和内化,才能“化知为行”从而实现学科知识、党史知识和激活红色基因三者的有机统一,根植爱国情怀。因此,教师带学生参加研学活动要紧密结合党史教育,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区的纪念场馆、革命博物馆、革命遗址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中的“珍惜生命”中的“生活难免有挫折”时,研学时可带学生参观海南省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展馆、红军潭、马鞍岭阻击战遗迹,这种沉浸式、体验式的课外教学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烈在深山老林里,住的是简易的茅草棚、吃的是苦涩野菜,经常受到敌人的围追堵截而居无定所,在生活异常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凭借坚强的意志及坚定信念,把中国革命推向成功走向胜利。从而让学生看到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历史,深刻理解党的初心使命,自觉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让红色基因筑牢,坚信“四个自信”,做到“学史力行”,最大限度做到思政课的“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综上所述,党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育者先受教”,教师要把党史学习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以大道指引传道、大业驱动授业为引领,做实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认识党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学校德育教育重要性,充分发挥党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党史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业生涯,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进课堂、进课程、进教师队伍、进学生头脑,把学生培养成“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猜你喜欢
立德党史道德
第一次学党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