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意义与路径

2022-03-02 04:40郭艳华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理念

郭艳华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近年来,从传统课堂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念转变,成为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全国上下对抗新冠疫情期间,教育领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迎来了一场整体性的教育教学改革风暴,也为“混合式教学”的广泛推行起到了引领与推助作用,从而构建起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早在2018年10月,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变革与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新定位大学的课堂?如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师生如何适应全新的变化?如何真正实现教学效果?这都是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民族高等教育需要坚守教育发展规律与“立德树人”的本位,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教育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引领,为学生培根铸魂,润心启智。有鉴于此,本文将立足于民族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大学语文课程为考察中心,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理念与路径予以梳理与思考,为提升民族高校人文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水平做出有益探索与实践[1]。

一、民族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网络精品课程、信息化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于一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为纽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转变为根本的全新教学模式。民族高校承担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其在学生生源、课程体系、培养方式上都有着自身特点和特殊要求。对于民族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而言,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既是特殊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要求,同时也是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的良好机遇。

其一,教学理念得以全面更新。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普遍推行之前,教师的教学理念普遍停留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模式之中,部分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并未全面推行。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线上教学全面推行之后,教师面临教学媒介、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的诸多改变,教学环境与具体方式的改变直接带动了教学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变传统单一讲授为多种媒介资源融入教学、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教材为主导为以多种教学资源相互融合为一体、变课堂有限互动为线上线下随时互动等。线上教学的全面推行开展,使得教师对信息化媒介方式、信息化教学平台与信息化教学资源有了全方位接受与实践,这一整体性教学实践促成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实现了教育教学方式与信息化时代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方式对于课堂的限定与束缚,使得教学理念的转变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适应与实践,从而为全面、整体推进民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以及全面推行并提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2]。

其二,教学资源得以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是展开教学的重要知识来源。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材料主要依托于教材和一定的网络资源。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的基本单元,教学与教法等教育元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这就要求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必须具有时代性、思想性、专业性和前沿性,而单一的教材根本无法满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这就需要引入和整合更为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加大课堂信息量,从而不断更新知识,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开展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之后,由于教学平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加多元丰富的教学资源被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如中国大学慕课、中国知网、哔哩哔哩、超星图书馆、爱课程、私慕课等。这些教学资源平台既有专题性的学术论文,也有经典的电子图书与优质的精品课程,为教师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提供了优质的资源,而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经教师整合被学生吸纳后,则转化为学生自我的知识体系与知识能量,最终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教学效果与育人目的。

其三,课程知识体系得以重新完善和建构。完整的课程体系是课程质量的基础,而授课时间的有限与知识体系的完整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这一矛盾。对于民族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而言,不仅要构建更为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也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提炼、整合与优化,尤其突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容,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与价值目标的实现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内涵。比如,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古典文学对中华文化精神的承载、现当代文学中的红色文化、中华文化中的美育实践、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自信等内容。同时依托线上的资源平台,将相关影像、图片、故事等拓展资源予以配套展现,重点讲授与课堂互动则在线下开展,从而使教学设计既能够成体系,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辐射面与纵深度,最终达到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统一、适应度与有效度相表里,并突出民族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内涵与特色[3]。

其四,教学方式得以进一步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效果主要通过“教师课堂传递知识——学生课上接受知识”的单一方式来实现,课堂更多成为知识传递的阵地,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则需要教师与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均做大量准备。对于大学语文课程而言,课前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材料,为打造高效的45分钟课堂做好充分准备;课中的讲授过程中则需要以更为主动、热情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连麦、留言的方式使学生广泛参与课堂互动,从而打破时空局限,让教与学在更为流动而开放的空间中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课堂教学的凝重和单一;课后师生则可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开展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领、以师生互动为纽带的新的教学模式,让教与学成为师生共同求知、共同探索、共同提升的同频共振,从而在开放互融的过程中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得高校的教学形态放生了重大改变,不仅外在的教学环境、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发生改变,内在主体性因素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新要求、新方式使得教师与学生都走出了“舒适区”,主动面对和接受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变化。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学习自主性得到大力提升。这种双向改变使得高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的固化模式,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当然,以信息化教学为纽带的线上教学,也对民族高等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做进一步深入思考与实践。

二、民族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路径

民族高校要为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人才,需立足于生源特点,探索因材施教的最佳路径,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差异化教学,并将教育目标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到大学语文线上教学中,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其一,线下教学应将打造“金课”作为课程质量的目标引领。所谓“金课”,就是符合时代教育要求的高质量课程,符合“两性一度”的要求,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打造“金课”,就是要“提高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不论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发生怎样改变,高质量的课程与课堂始终是保障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对于民族高校而言,“金课”标准的实现,有赖于课程本身质量的提高,以及师生之间的高效配合与互动。一方面,授课教师在线上选择适应学生接受度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让学生熟悉知识、巩固知识,同时开展答疑辅导,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与问题,带动基础薄弱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跟进;另一方面,将高阶性的知识安排在线下课堂重点讲解,并展开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思想交流与碰撞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按照“金课”标准构建高质量课程与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教师既要完成专业知识与价值观念的传递,也要进行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同时满足不同基础与学习能力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

其二,将“课堂思政”理念贯彻到大学语文线下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思政”的目的是以正向的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而专业课堂则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主要阵地。事实上,课程思政是“通过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但却“绝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重复和再现,而是立足本门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诸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语文课程而言,其本身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词、汉语艺术、文学经典、美文鉴赏等,都蕴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这些精神养分足以滋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独立、健康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实现助力学生人格成长的效果。民族高校大学生在维护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生力军的作用,不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大学语文课程都要将“课堂思政”理念贯彻到教学过程之中,积极发挥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与作用。

其三,将OBE成果导向教育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授内容为中心”的固有模式,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与“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必然方式,也是教师真教与学生真学的目标与驱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听只学,而没有内外成长的收获,很容易陷入目标模糊、价值迷茫、精神虚空的囹圄之中。反之,学生如果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自我的思考力、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话,则会极大增加学习自信,不断增强和提升对知识的好奇心与主动学习的热情,主动投身到自主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良性状态之中。只有落实主体参与,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感受学习带给自己的获得感与成就感,真正让学习进入高阶性、创新性,并在不断增加挑战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为更好地适应和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其四,综合线上线下学习效果,注重过程性评价。民族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必须立足于教育变革和学生需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资源,使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始终浸润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之中,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随着教育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化评价已经不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需变以“教”为中心的单一化评价为以“学”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民族高校学生的教育基础参差错落,授课教师既要以知识考核为基础,达到强基固本的效果,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达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其次,要通过课堂互动、课下拓展巩固为依托,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具体做法是监督学生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相关学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学习,在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思维与思考能力,最终实现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双重培养。

结语

当下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化的时代变革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也改变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校发展。各种信息平台的搭建、大量教学资源的涌现、学科交叉的融合,以及应用性人才需求的凸显,都要求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与形态的得以更新,人才培养方式得以改变,线上教学无疑是适应时代变革与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当然,不同高校在服务面向、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自身服务面向、整体优势以及培养特色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通过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民族高校而言,则应立足于办学定位与生源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提升学科实力和影响力,构建特色化的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与国家建设,以及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