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思想行为探析*

2022-03-02 04:40刘建廷俞丽娟
关键词:职业大学生教育

刘建廷 俞丽娟

(1.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青海西宁 810003;2.青海省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 青海西宁 810000)

为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及其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高校立足校内外实施资源整合,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提升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内化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社会价值取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探索建立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扶贫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贫困大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的意义

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制定中厘清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职业素养目标,理性分析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下呈现多元化思想观念的文化对撞性,实现贫困大学生自我思想观念在社会中的科学适用以及知识价值增量的生活回归。

1.有助于内化乐观向上的匠心情感

大部分贫困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处境,遇到困难时能够敞开心扉,向老师、同学进行倾诉,主动与师傅们切磋技能,乐观面对生活。参与教师职业教育课题时合理表述见解,在社会调研时表现了企业产品触摸的形体思维及其技能学习中凸显其匠心的隐性文化,验证了大学生传承优秀的工匠美德、创新技能报国的现代工匠理念。

2.有助于养成感恩心的实际行为

国家对大学生的补助一直呈现增长态势,绝大部分贫困学生对国家资助表示衷心感谢,要以自己实行为报效国家,如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都是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他们以往届大学生为榜样,自觉发奋学习积极参加志愿者公益行为,鼓励带动其他大学生一起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实现了从物质贫乏与精神贫困到物质充裕、精神自信的质变转向,把感恩行为内化于实际学习与工作。

3.有助于塑造劳动素养的路径

贫困大学生深刻懂得劳动创造生活的真谛,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对特殊困难人群的权利保障,科学认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青海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在扶贫心态上感恩知性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对于我国实施的春蕾计划、雨露计划的扶贫工程,尤其是国家实施的职教技能脱贫都心存感恩,体悟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强化了大学生对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二、贫困大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的反思

“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部分贫困大学生受到国内外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理想与现实困境中未能把劳动体验和工匠理念从意识形态物化为加工产品,没有深入理解技能认知与专业人文实践。

1.贫困大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表现

(1)心理压力较大。贫困大学生在寻求知识改变命运决心的过程中不屈服于现实困难,依靠勤工助学方式缓解经济负担,但有时无法兼顾学业与就业质量,就业地点多数选择在家乡与求学所在地。同时,部分创新创业课教师没有从课程思政教育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运用精准脱贫的具体措施去创业就业,也没有与实训教师深入了解企业、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部分行业办学中少数学校领导缺乏教学、企业于一身的经验等,导致少数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行为方面较其他学生谨小慎微、内心焦虑。

(2)劳动教育不足。部分贫困大学生实习时经常提及工作条件不好影响其工作潜力发挥等,甚至贫困大学生父母亲也不愿意让其辛勤工作,家里期望转换成对于贫困学生的“保护层”,体悟不到“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是改变不了贫困落后的面貌的。”对于短期家境贫瘠、灾害、疾病等事情发生,存有悲观抱怨、颓废懒散的理念,人际交往关系、团队合作质量一般。同时生活成本加大,贫困学生继续依靠父母亲救济才能在城镇立足。

(3)教育扶贫的思政教育不深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学生,应履行相依的义务”“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应注重‘治愚’……教育扶贫应着力于‘防返贫’上下功夫[1]”。部分高校教师教学任务较重,没有时间参与企业研发,不能较好地向学生有效讲解贫困地区的招生、雨露计划、帮扶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帮扶工作等信息,无助于提升扶贫援助大学生的企业就业质量。

2.贫困大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困境

(1)传统民俗影响与学习生活的背离。部分青海民族大学生源于家庭所在区域民风民俗的影响,线性思维思考问题与现代学习不相适应,没有合理制定自我职业规划。在传承本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缺欠创新思维,没有充分考虑到对口援青六省市在其家乡的具体做法,自己看似“家乡人”,但又不是新时代的“家乡人”,与同学横向不同区域和自我纵向不同发展阶段相比不能较好的定位自我时代坐标,自我追求目标与社会脱节,等靠要思想严重,体现出传统的自我约束与社会发展相背离。

(2)工匠精神传统与现代行为的背离。工匠精神是手动、视觉与毅力的思维统一体。部分大学生作为观察者与实践者在时空环境中出现角色错位。没有深邃掌握触觉、体验、审美等工匠精神基本要素,成为主动迎接任务挑战的“参与者”;体验不到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自我经济发展的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伟大胸怀和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受到的国际赞许。

三、贫困大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的构建

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依托教育扶贫政策,加强“以中东部职业教育集团为主要支援方,以民族地区职业学校为主要受援方”。促使高校与地方实际深度结合,探索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路径。

1.构建以易班为主体的网络平台

大学生网络易班需要学工、教务、思政等部门共同协作,及时在贫困大学生资助平台上对资助政策予以解读,更新完善大学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政策信息及其相关的贫困资助信息,搜集贫困大学生的关注点;线下调研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编写思政案例,放在易班群里讨论,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易班网络建设模式,师生共同关注贫困学生思想观念变化。

2.营造多部门联手育人环境

(1)监督扶贫政策落实。政府可参照美国扶贫政策在扶贫制度设计上适度引进市场机制,与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协同推进大扶贫开发格局。借助由社会团体或组织构成的第三方社会机构监督学校专项贫困资助金的效用,公开透明扶贫基金用途,落实责任追究事项,强化对学校层面的外部监督和贫困助学金的内部监督,特别是数额较大的扶贫基金必须由基金会主持发放,财务报表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鼓励贫困大学生“在为谋生赚钱的同时,还额外地被培养出现代人所必需具备的品质和特征”。对国家贫困资助实施效果一般的高校进行问责乃至取消贫困资助,转向其他落实扶贫政策较好的学校,形成校际、大学生之间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第三方机构不定期暗访学生对学校的设备采购、利用率、学生实习满意度的思想行为,汇总形成综合研究报告,为政府提供思政教育智库的建设资源。

(2)加强扶贫政策宣传。结合《“搬”来幸福新生活——青海湟中县易地扶贫搬迁新名片》和《点燃民族青年成才就业梦想——四川“9+3”免费职业教育重塑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新格局》等脱贫攻坚案例及其相关法律,科学分析实施精准扶贫对于国家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一带一路”的辩证关系。讲解《职业教育法》中的“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对接受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学生适当收取学费,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和残疾学生应当酌情减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有关贫困大学生享受国家代偿学费的优惠政策,指导学生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激励贫困大学生参加西部志愿者计划,深入基层锻炼、增加服务社会阅历。

3.内化扶贫理论素养

(1)部分西方国家扶贫实质。举全国之力扶贫是我国区别其他国家的一个制度优势,部分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乃至联合国的一些扶贫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往往依据自己的视角或者根本不考虑受援国的国情进行国际扶贫。一些贫穷弱小国家因政府管理不利,在接受援助时常常被附加一些条件,为扶贫而扶贫的形式客观上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有的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打着“帮扶”的幌子去扶持代理人,所谓的帮扶资金也只是在本国或国际捞取“政治资本”罢了。

(2)中国扶贫措施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真正的敌人不是我们的邻国,而是饥饿、贫穷、物质、迷信和偏见”。中国扶贫智慧方案赢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其他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赞同,体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和在世界中所体现的国际扶贫话语权。

4.学会读、写能力在工作中的运用

工业化时期“西方早期工业化进程与人们的读、写能力之间的联系……这种读、写能力的价值要比我们通常所认识到的更为重要[2]”。社会经济发展是人们的实践知识及智力技能深层积淀的产物。在现代社会,读、写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善于查阅资料、总结经验、学会凝练知识的能力日益提升并趋于复杂化,需要数学、统计学、逻辑学和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跨学科知识建构与产品研发愈发需要大量阅读书籍,找寻知识的变通点,展示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倾向、真善美的心灵陶冶,及时发现知识创新的亮点与生活中物品类似的形象思维。内化学生匠心品质:耐得住寂寞,以产品研发为乐,深刻理解产品研发的成功是持之以恒,数十年如一日所做的计算、制图、统计等工作结晶,都是在读、写能力过程中创造出一套独有的办法,“读书而不能应用,谓之未读也[3]”。大学生读、写目标明确,人生才能进步。

5.提升贫困大学生现代人意识

(1)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学生在与师傅交流中检验所学知识的适用性;处理人际关系时坦率自信,对关系公共利益的事情勇于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把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和思政实践环节深度融合,提升动手实操能力与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利用互联网媒体。在党委领导下,成立党委、团委、专业系和相关部门的教师、学生创新网络小组,适时关注身边的事情,鼓励学生多浏览新华网、人民网和中青网、专业报刊杂志以及与专业有关的英文网站,加强信息采集,制作精美的视频或图片,不定期在校园网络上刊发学生反映的问题,并一起进行研讨问题产生的根源,督促学生主动关注自我、学校与企业,一起分享创新网络带来的乐趣。

(3)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青海整体教育现状要求高校在入学初期组织基础学科教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为期半学年或通过网络慕课的学习指导,帮助其顺利过渡到高校进行学习,消除部分大学生把学习精力运用到手机网络上可能出现的厌学心态,明晰“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为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做出贡献”。提升大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建设。

猜你喜欢
职业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