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模式下高校课程思政资源要素的协同供给

2022-03-02 06:38冉光仙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话语要素思政

冉光仙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当前,高校综合传统授课模式(线下教学)和MOOC(线上教学)模式各自优势的“O2O”教学模式(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受到推崇,这对“课程思政”是机遇也是挑战。课程思政指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两层含义,包括主体、课堂、话语等多种元素,涉及思政理论课、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三个方面,强调三种课程紧密融合,形成以思政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课程为辐射的育人体系[1]。课程思政更加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化价值引领,推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的落实,由此高校各课程竞相建设,教学改革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近年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教学模式改革加快,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更符合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特点,其育人效应不可估量,但“O2O”模式下课程思政资源要素供给较为脆弱,需要资源要素转型。

一、课程思政资源要素供给状况分析

课程思政第一位的是课程教学。教学要素包括构成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两大块:前者如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人员(教师和学生)、信息(课程与教材)等,后者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这两个方面要素系统性、多方面呈现,既要保持各要素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又要注意改善各要素的供给状况,保证课程思政目标实现。“O2O”模式下,课程思政要素资源供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毋庸置疑,目前,从结构、主体、课堂、话语等层面反映出资源要素供给的脆弱状况。

1.课程思政结构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守正创新的方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思政课程是思政教育的主要课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378。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晰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思政建设关系。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结构性建设工程,涉及思政课、专业课及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课程结构、主体结构、教学结构等的变化,都会影响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从各部门相互配合程度、各课程同向同行推进程度、师生互动程度看,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尚未形成,不仅要素资源如教学理念、课程设计、组织方式、技术手段、管理措施等方面出现了散碎现象,而且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缺乏配合,专业课与思政课相分离,与思政课程化、课程思政化的目标存在差距。

2.课程思政主体层面

课程思政应形成师生互为主体的双主体格局。教与学都需要相应要素供给,尤其是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时,教师不能单向地传输知识信息而忽略学生的需求和感受,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为课程思政搭建开放、平等、协作和共享的学习平台,实现课程思政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线上线下的相互补充。目前,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不够充分,可建立课程思政公众号,适时推送新闻时政、经典著作选读,满足大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同时,师生之间实时交流不足,在增进师生之间沟通与感情,营造和谐师生关系上仍须着力。再者,需要探索构建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思政评价机制,注重师生课内外表现,提高日常量化考核占比,从多层次、多维度合理进行考评,促进教师长效性工作,学生个性化发展。

3.课程思政课堂层面

思政课堂有理论、实践和网络三个层面,对于学生而言特点和作用不同。第一课堂灌输知识形成思维,第二课堂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第三课堂创造知识发表言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4]331。这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目前,专业课程主体性优势和权威性地位需要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工科课程中须引导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理论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理论生动形象化。网络课堂中设置讨论议题,通过QQ群或BBS论坛讨论,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网络互动。同时,还有现场实践教学与虚拟实践教学互补的问题,比如体验现实与虚拟中的纪念馆、博物馆、历史文化圣地的不同感受,打造与众不同、内容丰盈、有趣有意义的“VR+”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课程等。三个课堂各有优势,但必须形成联动。

4.课程思政话语层面

话语体系提供话语规范,为思政课程或课程思政所必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4]330。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及其实践力量,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方面。比如,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角色紧张现象,其原因有认知和心理、技术和能力、制度和机制等层面[5]。话语认知在现实矛盾的分析和解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兼具主体的集群性、活动的规律性及环境的可塑性特点,更需要建构亲和力的话语。目前,只有教学方式创新,使理论性话语与实践性话语、传统性话语与时代性话语、人文性话语与科学性话语、思政性话语与艺术性话语相融合,学习结果才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

二、课程思政资源要素的协同供给

“O2O”教学模式的混合结构并非简单的混合结构,而包括外部物理空间的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注重结构内部参与主体的互动混合,考核课程总成绩的方式多样混合等。有的将其归纳为三层混合结构,即在线与课堂教学混合,单人与小组协作混合,师生、生生、师师互动混合[6]33,形成线上—线下—线上的全闭合运行模式。高校思政教育事实上处于一个微教育环境,给课程思政增加了“微媒体”“微内容”“微传播”“微应用”等资源要素,思政的现实性、前瞻性和开放性更强,更加突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目标。思政课程建设及课程思政目标均蕴涵知识性、价值性、艺术性等要求,这是要素供给所要设法解决的问题。基于课程思政资源要素供给脆弱状况,必须强化内容、手段、方法和方式的协同作用,加快资源要素转型,从而建构起课程思政共同体。

1.内容协同:由知识讲授向价值创造转型

思政课程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于一体,课程思政往往通过隐性方式把社会主流价值观、做人做事之道等渗透于专业课讲授之中,以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者的有机统一。高校各课程既讲授专业性知识,指引学生掌握学什么、如何学的路径,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同时,又须融入思想性、价值性的教育元素,使学生知道为何学、学而为人的这个根本,这就需要教师完成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比如,理工科专业性、技术性特别强,每一个概念和原理的形成,每一项发明的创造产生,无不体现了附加在贡献者身上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O2O”模式下从知识讲授到价值创造,不仅是教师对教材结构的重构,更是对知识的充实、观点的阐释和内涵的挖掘,即挖掘课程中的德育资源,提炼蕴含其中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文化特质,使学生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流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在更深、更广层次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尤其是思政课程,更要注重历史性、地域性、人文性,传递好教材中所宣扬的思想和精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手段协同:由单一呈现向多元融合转型

我国强调课程思政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明确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五大方面的思政元素。比如,有的高校在探索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在原来模块内容、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为模块内容、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思政元素参考模式、“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施方法五种内容[7],这即是结构层面上的探索。由于过去开展课程思政的时间较少,空间较窄,资源较缺,以及教学要素呈现单一,教学过程单向度,教学方式不灵活,课程思政要素虽多但聚集力不强,协同效应难以发挥。当前,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改变了要素资源供给状况,新媒体、自媒体等成为学生传播、收集信息的主要方式,媒体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价值日益突出,提供了声、光、电及讲、评、演等多要素融入教学的条件,网络平台载体扩展了课程思政的广度,其信息体量巨大,更新和互动性较强。在“O2O”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在线课程资源,课前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模式,课中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尽可能蕴含思政元素)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从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开阔学生视野,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教师则主要担负指导者和把关者的职责。

3.方法协同:由个体驱动向互动共振转型

课程思政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终极目标、过程目标、评价目标三个方面,它们都指向人的发展。先秦儒家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出个体要达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目标,涵盖了道德修养、体育锻炼、理论知识等方面。我们也可以将“志于道”(社会责任)与终极目标“据于德”(恪守道德规范)、“依于仁”(凭借仁),以及过程目标“游于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及评价目标进行对应,并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轨迹设计进行梳理。可见,自古至今,教育规律存在着由个体驱动到互动共振的内在逻辑关系。如社会学概论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上能够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8],结合“文化堕距”揭示的文化变迁差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学生如何参与乡村振兴的讨论,深化家国情怀教育。因此,课程思政须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设计主题讨论,进行过程考核,创造师生、生生乃至师师之间的互动共振,使人与人之间由语言交流进而开始生命与生命的交往,这是思政双主体交互影响和活动的一个动态过程。

4.方式协同:由宏大叙事向微小课堂转型

线下课堂思政教育虽然具有政治性、价值性强的宏大叙事结构优势,但又因具象性、生活性不足的劣势而难以融入人的心灵。“O2O”模式下课程思政具有“微课堂”的特点,这不仅指课程中思政元素切入点之微,也指课程展示方式之微,尤其“微课”以视频片段为主线统领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和课件等,具有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特点,创设了一个半结构、宽松的微环境,有利于思政切入。从宏大叙事结构转换到微小课堂结构,这是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课程思政上的要求。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书本,还可以运用生活素材、网络资料及其他资料来丰富。“O2O”教学模式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学生可以逐步实现自我学习的目标,通过平台信息交流大碰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政治思想教育的本质属性[9]。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项长期性、长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主体、对象、载体、内容、环境等各种要素,而且各种要素与要素之间及要素内部的子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与依存,又相互独立与制约,综合着力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这就要求人们对思政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相关性给予更多、更深入的关注,进一步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在微时代及微课环境下,要加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管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权,科学量化考核,使得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在师生双主体运行下,建构起师生思政共同体。

猜你喜欢
话语要素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