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刘佛年的教师教育思想

2022-03-02 06:38杜学元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教师

杜学元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刘佛年(1914—2001)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其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其教师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本文对其教师教育思想作一梳理。其教师教育思想由论教师的地位、论职前教师教育、论职后教师教育、论办好重点师范大学、论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和未来发展等五个方面组成。

一、论教师的地位

刘佛年认为,应该正确看待教师职业,认识教师地位,教师地位非常重要。

(一)教师决定着青少年成才与否

刘佛年针对1959年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专业时很多人不愿从事教师工作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教师工作是国家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但当时“人们对它的重要性是认识不足的”[1]134。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不同的人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结果,便是所受不同教育的缘故。因此,“我们的党、政府和整个的社会,才那么重视人民的教育问题”,进而重视教师培养问题。青少年是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可塑性最大,其受教育的好坏对其后发展影响极大。所以,应该尽一切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离不开优秀的教师:“没有优秀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可想象的。”[1]134

(二)教师是一种扭转乾坤而极不平凡的伟大事业

刘佛年对当时较为流行的对教师工作性质的误解进行了剖析,他说,有些青年认为教师工作很平凡、很琐碎,“他们没有看到,正是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的、细致的工作,年青一代才一天天地成长起来。……培育工作做得越细致、具体,花儿开得越茂盛,果实结得越丰硕。”[1]135因此,教师通过培养一代代的人去改造自然、改造世界,是扭转乾坤而极不平凡的伟大事业。针对有些青年错误认为教师工作单调枯燥,不需要了不起的知识、本领和素养,进而认为“上师范大学毫无意义”,他指出:“对一个真正认真负责的教师来说,教师工作是一种最吸引人的工作。优秀的教师,对他的学生总是抱着很大的希望。他为自己学生的每一点、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而感到兴奋,也为他们仍旧存在的缺点感到忧虑。学生的成长变化,经常激动着他们的心灵。”[1]135因而,教师工作是极不平凡的伟大事业。

(三)教师有很强的职业幸福感

刘佛年说:“教师是幸福的。世界上是否有人比他更幸福呢?也许有。但是教师自己感到他是世间最幸福的人。……教师的工作是光荣的工作。”[1]135因此,他满怀热情和殷切希望地向高中毕业生中决心参加人民教师伟大行列的青年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四)教师对教育教学质量有决定性意义

刘佛年认为,教师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否,并举自己听教师公开课的例子加以说明。他说,在听一些教师的公开课时发现,有的教师提问往往只关注几个学生,即是说,“教师就是与这么几个学生发生相互作用。这几个学生是班上最好的学生,而多数的学生都没有和教师发生相互作用,教师就不了解他们的反馈,因此这些学生原来不懂的通过教学活动还是不懂。”[2]所以,他认为,老师上课不能专门关注最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应多叫那些不举手的、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多给这些学生机会和鼓励,多关注这些学生的反馈,这样全体学生才会得到发展。可见,教师素质的高低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一定有所体现,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着学生是否成才。

二、论职前教师教育

既然教育地位如此重要,就应该培养好师范生,搞好职前教师教育。刘佛年认为,师范生应该具备较为全面的素质,毕业后才能胜任教育工作,高等师范院校一定要加强对师范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论职前教师教育的内容

刘佛年主张师范生应接受五育,尤其对德育、智育和体育有很深入的论述。

1.论德育

刘佛年十分重视德育,认为应加强对师范生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道德素养崇高、思想素养正确的师资。

(1)论政治教育

1959年,刘佛年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中强调了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政治挂了帅,教学工作才能有正确的方向,才能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3]153他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师生的政治觉悟,才能发挥师生在教学上的干劲和钻劲。……师生的政治觉悟提高了,就能在教学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时时记住政治是灵魂、统帅。”[3]153

(2)论道德教育

一是主张用无产阶级的道德观武装师范生。刘佛年认为,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应当用无产阶级的道德观武装我们的师范生,培养他们人民利益至上、促进社会发展的高尚道德[4],“在学校中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很复杂、混乱,学生会受到各种思想影响”[6],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二是对培养道德的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刘佛年强调遵循从认识到信念的培养途径,强调德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主张通过实践去锻造师范生的道德,向师范生进行宣传和谈话以强化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师必须用正确的思想去培养师范生;反对师范生无意识地去发现道德标准,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的教学方法和强迫纪律等。

(3)论思想教育

刘佛年认为,师范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十分重要。一是主张师范生必须树立专业思想。他说:“专业思想是否巩固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专业思想不巩固,就会浪费时光,学得不牢。“专业思想巩固了,钻研的精神有了很大的发挥,功课才学得比较好。”[3]153-154二是主张师范生必须树立教育信念。刘佛年认为,有信念同没有信念大不一样:“它不仅影响教师工作的情绪和信心,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信心”,好的教育家“是那种把大量学习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培养成为成绩优秀者的教师”[7]。为此,他重视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培养,要求师范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不断努力。

2.论智育

刘佛年认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是师范生必不可少的,应加强对师范生的智育教育。

(1)论知识教育

一是认为知识教育十分重要。刘佛年说:“不学习人类所积累的一切有用的知识,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所以必须教育青年认真读书。任何轻视读书的想法都是有害的。”[8]138“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任务是传授知识”[8]136。二是认为经验在知识学习中具有重要性,教师应处理好感性知识与理性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两者都应重视而不能偏废[8]136-139。三是重视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等,凸显师范教育学科特色的知识传授。他说:“人们也已经给心理学,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恢复了名誉。……要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必须认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9]265主张“师范院校应该迅速恢复心理学方面的课程”[9]265,通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传习,师范院校的师范性便可较为凸显。四是主张教师讲解知识时要联系实践,注意处理好一系列问题,如加强实用性知识教学不能削弱理论知识的问题,联系实际与尊重知识的必要的系统性问题,当前社会实践问题知识与系统知识的学习问题。

(2)论发展智力

刘佛年认为,智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一是强调发展智力的重要性,认为“发展智力在教学中的确具有重要意义”[10]254,因为在教学中发展智力是学好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前提。二是强调发展智力应与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结合,以便获得活的知识[10]254。三是强调在获得“双基”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10]255-256。同时认为智力的各组成部分都十分重要,不能有所轻视:“没有一种智力是不重要的。……我们教师应该在发展智力方面下很大的功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他的智力。”[10]256四是强调对学习差的学生更应培养其智力。他批评了当时在教师中十分流行的“学习差的学生”不用培养其智力“让他死背一点算了”[10]258的错误看法,认为所谓学习差的学生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其智力没有得到发展,不知道怎样运用其思维力和其他智力,加强对此类学生智力的培养尤其重要[10]258。

(3)论能力培养

刘佛年认为:“智力同技能结合起来,就成为很有用的能力。当我们从事某种活动,发展了某种技能,而这种技能又是包含着某种智力因素的,这就成为一种能力。”[10]256他强调师范大学生应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比如记笔记的能力、读书的能力、作文的能力、写大纲的能力、计算的能力、实验的能力,等等。他特别强调应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他说:“总起来讲,有两种能力更重要:一种叫自学能力,一种叫独立工作的能力。”[10]257

(4)论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

刘佛年认为,尽管“好奇心、求知欲是人所固有的,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环境下,就自然发展了这种兴趣和需要”[10]258,但我们不能挫伤它,一旦挫伤它,就会影响与此相关能力的发展。刘佛年强调,“对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不仅不该加以压制、打击,而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教师上课(或进行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有一种新奇感。……教师应该把上课变成一种永远引起学生很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探索甚至探险的活动”[10]259,反对教师只教现成的答案,认为这样会影响学生求知欲的发展。

(5)论培养信心

刘佛年认为:“学习要有信心,假若对学习没有信心,肯定是学不好的。”[10]260因此,信心的培养对师范生是很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将来从教后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他主张师范生应掌握培养自信心的方法:一是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慷慨地鼓励与肯定;二是明白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进步与否不能一刀切,要同他的过去多作比较;三是给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且需要经过努力方能完成,完成后即加以肯定,以此增强其信心。

(6)论意志力的培养

刘佛年说,“学习是个艰苦的劳动,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完成”[10]260,只有具备永不放弃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学好。所以说,“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是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10]261。教师一方面要爱护、关心、了解、体贴学生,知道他的困难何在、问题何在;另一方面,又要对学生提出既合理又严格的要求,让学生一定按最好的标准来完成任务,这样就能培养好意志力。

(7)论创造精神、开放态度和未来眼光的培养

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上,刘佛年提出师范生应具有新的素质:一是要有新的知识,二是要有新的能力,三是要有新的态度或称精神。他说:“三个方面都是一个新人所不可缺少的,其中知识和能力都很重要,但我认为最核心的是态度,即精神。培养人的素质,不能只局限于知识、能力,而更应重视其精神。”[11]307为此,他特别强调创造精神、开放精神和未来眼光的培养。关于创造精神,刘佛年认为,“我们在学校培养学生,不仅要让他有进行创造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培养他的创造精神”[11]308,并主张创造精神必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11]309。关于开放精神,他说:“开放的态度是对外面的新事物、新信息都感兴趣,都去研究,乐于接受各种进步的有益的思想、知识、经验。要搞改革、创新,没有这种精神不行。”[11]309并认为搞开放不只是学学外语和一些外国的知识,而更应该培养开放的精神、开放的胆识,即便学习外国经验,“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必须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而且还要结合实际来学,不能简单搬用,要把它变成中国的东西。”[11]310关于未来眼光,他说:“现在我们为发展生产、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这同样需要目光远大,放眼未来。”[11]311他倡导师范大学生搞一点着眼于未来的研究,“要让学生了解,无远虑者必有近忧。……要使学生不是只注意当前的问题,只关心眼前的利害,而是要深谋远虑,为未来的社会铺路,为后人造福。”[11]311

刘佛年特别强调,对师范大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都要注意培养,不能机械割裂;对师范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也必须考虑其整体性:“知识能力固然重要,但精神、态度是核心,新社会的人必须有创造精神,又必须有开放的态度,而且必须能放眼未来。这三种态度是密切联系的。”[11]311

3.论体育

刘佛年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人的身心各个部分构成一个整体,我们要搞好教学,仅仅发展智力还是不够的,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还要依靠他的身体状况。”[12]254因此,他也很重视体育,他说:“体力很重要,搞任何工作身体不健康、精力不充沛不行,真正要学习好、工作好,就是要精力充沛嘛。身心健康,这样的人才能搞出东西来。”[13]又说:“还有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要把学生的体力发展好。学生精力充沛、身体健康才能搞好学习。”[12]261在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期间,刘佛年十分重视体育,他说:“要重视体育工作,要求学生每天有一定时间的课外体育锻炼,……有计划地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教工中也要开展工间操和工余体育锻炼等。”[14]“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体育教育,特别要抓好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推行体育锻炼标准。”[15]

4.论五育的整体性

刘佛年认为,除上述三育外,还应该重视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他说:“大家一致认为:按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展,自由发展,这样一种人就是质量高的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主观上这样认识是一件事,做出来的结果又是一件事,讲的和做的还有很大距离。”[16]392因而强调指出:“我们的教师要体会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重要,要有实际体会,真正感到不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行。”[16]393主张要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不能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他说:“中小学生中如果多数在德育、美育、体育方面都发展得很好,在智育方面又能取得优秀成绩,在职业教育中也受到很好的训练,他就能成为人才。”[16]394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师范大学就应担负起让这些学生成才的使命,他说:“作为高等师范学校,我们的责任更重了,我们要为国家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教师,……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提出严格要求,培养他们成为又红又专的优秀教师。”[17]264

(二)论职前教师教育培养质量的保障问题

刘佛年认为,教师教育培养质量的保证除了前述所主张的应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报考师范专业外,培养过程至关重要。为了保证培养过程的质量,他提出如下主张。

1.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和党对师范教育工作的领导

在1958年的“教学中谁起主导作用”的论辩中,他既不赞成学生起主导作用,也不赞成教师起主导作用,强调起主导作用(或称领导作用)的应该是党,他说:“究竟是提倡学生的主导作用对呢?还是提倡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呢?我们的回答是,都不对。谁应该在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或称领导作用)呢?应该是党。只有党才能领导教学工作,使它走上正确的道路。”[18]125“成绩都是由于广大师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受了党的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兴无灭资,解放思想,鼓足干劲才取得的。所以说起领导作用的应该是党,必须加强党在教学工作上的具体领导。”[18]126他要求大家要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教学工作“应该贯彻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也就是采取党委领导之下教师与学生结合的方法[18]127。

在华东师范大学建校30周年庆祝会上,刘佛年强调应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和党对师范教育工作的领导,他说:“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执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把我校办成为高质量、有特色的重点师范大学,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17]264

2.教育教学过程应充分保障

为了培养高水平师资,教育教学过程十分关键,要编制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选配好高质量的师资,采用适切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好见习、实习等工作和完善考试制度等,以保证高质量师范生的培养。

(1)编制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编制好教学计划,对于搞好教育教学十分重要。1953年,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务长,刘佛年对当时的教学计划作了研究,认为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系或年级的教学计划还是过重了。许多学生忙于做练习或课外作业,而没有时间进行教科书的钻研和参考书的阅读,所以我觉得教学计划本身还有一定的问题。”[19]58为此,他大胆地加以补救,采取了一些临时措施,完善了教学计划[19]58。但他认为这只是临时性的,修改教学计划必须提上日程,他说:“关于准备修改教学计划的问题,教育部已来通知,二月间我们将开始讨论,现在需做些准备工作,找一些资料使讨论进行得更好。”[19]61只有修改好了教学计划,才能在其指导下编好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关于编制好教学大纲,刘佛年认为,这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并且教学大纲应随着教学计划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他说:“现行各科教学大纲之所以要修改,这是因为教学计划改变了,教学大纲必须进行修改。”[20]385编制教学大纲可以对教学起针对性的指导:“修订大纲不是为了备用,而是对教学提出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是最重要的,它为评价教学提供依据。”[20]387教学大纲可以为教学确定好具体目标,以便对教学进行评价,因而,他强调在教学大纲中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并注意其层次性[20]387-388。同时强调要制定好教学大纲,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好情况,他说:“我认为,无论是修订,还是重新制订,都得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只有摸清了情况,才能做到心中有数。”[20]385他主张每隔三四年就做这样一次广泛、全面的调查分析工作,使编写的教学大纲更具针对性,使难易程度和分量更加合理。

关于编订好教材,刘佛年认为应在充分调研分析和修改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编写或修订教材,注意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分量,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他说:“我们发现有些教材不太适合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在难易程度和分量等方面,有些教材不是那么恰当,这样下去,对提高广大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不利的,这是经过调查得出来的结论。”[20]385他主张所编教材要在实践中去使用并不断完善:“今后各单位或者个人所编写的新教材,推荐单位应将教材在几种不同情况的学校中试用,并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20]389只有在试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这样的教材才能大面积铺开。

(2)选配好高质量的师资

一是认为师资队伍在学校办学中有独特作用,必须建设好师资队伍。刘佛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建校30周年大会上说:“要办好一个大学,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但又是非常光荣的。……要完成新的任务,必须创造许多条件,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要有一个能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精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17]264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负责落实教育方针的领导班子和从事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政队伍都应配强,才能完成艰巨而光荣的办学任务。

二是强调教师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直接作用,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他说:“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还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教师是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的业务水平首先是一个问题,过低的水平是不行的。”[20]386教师只有能胜任他的教学工作,才能把学生教好。除了业务水平外,教师的思想品德更加重要,他说:“教师的业务水平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思想品德更重要。教师是用什么思想进行工作,用什么方法进行工作,这是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业务水平合格的教师,不一定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成绩。”[20]386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要注意其业务水平,更要注意其思想品德。

(3)应采用适切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于教育教学方法,刘佛年认为灵活多样,主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师、学生、设备等方面的条件,选择最适宜的方法,要随机应变”[16]396。教师在使用教育教学方法时,应讲清教学的具体任务,随时给学生帮助、提示和启发;教师对学生应多加鼓励;既统一要求,又因材施教;注意启发性,分清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力,反对“抱着走”和“嚼烂喂”;在学懂基础上施教,以效果而不是进度为目标。

(4)做好见习、实习等工作,既巩固专业思想,又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刘佛年认为,师范生对教育实践的接触与了解是从教育见习和教学实习开始的,他十分重视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教学实习工作,认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既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3]154,又能增强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对于保证师范生的质量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1]。

(5)正确认识和执行考试制度与评价制度

刘佛年认为,要保证师范生培养的质量,必须正确认识和执行考试制度与评价制度。

关于考试制度。一是认为必须明了考试制度的本意,掌握考试制度的精神实质,不能为考试而考试。1954年,刘佛年对推行口试和四级分制明确指出要防止形式主义,强调考试中的试题必须包括教学的全部主要内容[22]66,教师出的试题必须全面、系统,而且必须辅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反对教师“随随便便出一些试题”[22]66,反对“以复习题作考试题,代学生做答案”,反对教研组“不去认真检查教师所出的试题是否全面、系统,是否包括重要的、原则的东西,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22]66的形式主义签字的做法。二是认为口试和四级分制有其长处,关键是如何执行和正确地应用,认为考试应能“真正检查出学生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具体的优点和缺点,也能真正检查出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哪些具体的优点和缺点”,为此,“考试之后必须进行认真的具体的分析和总结”[22]67。

关于教育评价制度。一是认为评价有终结性的、形成性的和诊断性的三类,但不同的评价作用不同,对教学最有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因为“它可以对教学过程的每一单元的效果进行反馈,及时矫正”[20]388;二是认为当时流行的考试方法基本上不能解决问题:“到一个学期末,教师随便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考考,然后打打分数。这不是真正的评价。”真正的评价应是按照教学的要求,对讲授的知识点滴进行测量,“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达到要求”[20]388-389;三是主张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进行测量和评价,“只有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进行测量、评价,才能解决问题”[20]389;四是倡导对教材评价工作加以研究,认为评价教材既要看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还要看教材与实际需要的适合度:“编教材要调查研究,审定教材也要注意实验,注意调查,否则是不行的。”[20]389

三、论职后教师教育

刘佛年主张摸清家底,加强教师的职后培养,以便做强教师队伍。

(一)摸清家底是加强教师职后培养的前提

刘佛年在《行政工作的报告》中特别强调,作为一个领导,一定要深入调研,摸清家底,以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他说:“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对师资队伍的状况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在领导思想上有个清晰的估价和认识,并据以制订师资培养的全面规划。”[23]235他强调说,自己多次对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才对教师的培养、使用等根本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二)针对师资队伍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刘佛年对当时教师的职后培训和进修提高不太满意,他说:“广大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是十分紧迫的任务,而且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补课的性质。因此,我们在1979年就要求各系对广大教师实行‘三定’,给他们定方向、定任务、定要求,制订规划,使他们的培养提高有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克服了过去教师方向任务多变的错误做法,使教师的任务保持相对稳定,以有利于他们在业务上较快地恢复、提高和成长。”[23]236即根据不同对象和情况提不同要求:对老教师“主要是通过带研究生,指导中、青年教师和著书立说来发挥作用和提高自己”,对中年骨干教师“主要是结合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课,或负责搞科研等压担子的办法来培养提高”,对青年教师“主要通过补课和考试,取得助教职称”[23]236。

刘佛年还十分重视开阔教师的眼界,派遣教师出国进修学习、短期考察、参加高级学术会议或应邀讲学,以增强其国际视野,并积极创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以提升教师素养。“在校内,由业余大学、校工会和有关各系举办了脱产、半脱产和业余的外语学习班。对青工也办了业余文化学习班。……让更多的教师学习外语,尽快提高外语水平”[23]237,认为这些是快速提高在职或在岗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办法。

四、论办好重点师范大学

(一)要提高师范生的水平就必须加强师范院校的建设

刘佛年认为,要提高师范生的水平,就必须加强师范院校的建设,“把重点高等师范院校真正办成重点”,以更好地履行培养师资的重任,他说:“发展、巩固、提高中等教育是面临的重要任务。目前不少地区的中等学校的师资,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要求,这就需要大力发展高等师范教育。”[24]193

(二)对师范院校要有层次眼光

刘佛年分析了当时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认为应考虑其层次性,要有层次眼光。他说,师范院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师范专科学校,一般学制为两年,培养初中师资;一类是一般的师范学院,学制四年,可以培养高中师资;还有一类是部属重点师范大学或学院,在“文革”前学制是五年,当时为四年,后一类重点高师应为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提供师资[24]193。

(三)重点高等师范院校应名实相符

为了让重点高等师范院校名实相符,刘佛年提出一定要把重点高等师范院校真正办成重点,赋予它为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提供师资的任务,他说:“如果重点高师要担负这样重的任务,它本身的质量就需要有较大的提高。也就是说,现在很需要把重点高师真正办成重点。”[24]193为此,一是应当让这类学校能招到质量较优秀的学生,二是要让教师在社会上得到应有的尊敬和重视,三是明确规定重点高师的培养目标,四是延长学制一年以弥补当时高师招收的学生素质不佳的问题,五是专业设置不宜只限于与中学课程有关的方面,六是重点高师应办成教学和科研中心[24]194。刘佛年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即使是重点高师,它的任务也只能是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只能设与中学有关的专业,从事与中学有关的科研”,以及在基建、设备、师资进修等方面先满足其他类重点高校[24]194的错误观念进行了抨击,认为高师不是第二流的大学。

五、论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和未来发展

(一)论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

刘佛年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主张高等师范教育也要多层次、多规格。“现在两年制师专培养初中师资,将来可以发展为师院来培养。现在四年制师范学院培养高中师资,将来一部分师院可以改为五年制,四年进行大学某一专业教育,一年进行教育科学的训练。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师的师资。”[25]289他甚至在1982年就明确指出,师范大学应加大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以为高层次教师作准备。

二是师范学院的培养目标,要看中等教育的发展趋向。刘佛年主张:“发展师范教育要想得深远一些。师范学院的培养目标,要看中等教育的发展趋向。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要什么样的师资,要求各类中等学校学生具备什么素质,高师毕业生也就要具备同样素质。”[25]290他对当时有些中学教师“知识面窄,新的知识少,动手能力差,课外活动指导不了”[25]290提出了批评,主张师范学院少开专门化课程,增加科技活动,承担科技服务,使师范生有动手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倡导部分师院可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培养成为中等学校专业课、技术课师资。

三是主张适当增加凸显师范性课程的课时并对教育训练进行改革。他说:“多年来,专门化的课程挤了教育训练。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课时比50年代显著减少,由一年减到半年。学校和各系都不像50年代那样认真地抓教育实习。这是一个大问题。”[25]290因而主张要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课时,加强教育训练,以便巩固师范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较快适应教育工作的能力。

四是倡导采取切实有力的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办法,如提高起点工资级别,实行教龄津贴、浮动工资和奖金,改善住房、医疗条件等,吸引优秀高中生报考师范[25]290。

(二)论高等师范教育的未来发展

1985年,刘佛年预言未来高师教育的具体体制形式等有如下一些大的趋势。

一是高师的培训范围将扩大。他认为,幼教和小教师资现在由中师培养将来会作为高师的任务,现在初中教师由师专培养将来也要转移到师院,部分条件较好的师院或师大将来会增加培养研究生和培养进修教师的任务[26]316-317。

二是师范学院将努力提高文理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的质量,教师必须教学与科研并重,高师院校必须拓展专业。刘佛年说:“不搞科研的大学教师不能成为真正的好教师,不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专业太少的学校不能组织各学科的科研协作,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而不能培养出好的高中教师。”[26]317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师范学院必须突破狭隘的师范框框,增加新的专业,包括“非师范性”的专业,强化科研,包括所谓“非师范性”科研,并且“非师范性”科研对提高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科研能力十分必要。

三是综合大学和其他专科大学有培养师资的职能。他说:“以后综合大学和其他专科大学里可能开设教育学科。……在综合大学里将来会考虑开设教育学的课程,供有志于从事中学教育的学生攻读。……在专科大学中将来也会开设教育科学课程,或者设置培养中等专业学校师资的师范班。”[26]317-318

四是教育学科的训练将要加强。“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必须在研究生院中培养,而不是本科培养”,以提升其培养水平。他同时认为,当时师范学院的学生只学很少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只进行四到六周的教育实习,是难以具备足够的能力和强烈的情感去独立负责教书育人的大任的,因此,未来培养教师是一定要加强教育专业的训练的[26]318。

综上所述,刘佛年先生在自己的师范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教师教育思想,其教师教育思想不仅理论化,而且体系化了。他对教师地位的充分肯定,论职前教师教育强调应五育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保证师范生五育发展的设想,重视职后教师教育,论办好重点师范大学,论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和未来发展,其思想深邃,政治站位高,现实针对性强,尽管其思想产生于30年前甚至70年前,但对于当前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其中他在37年前对高等师范发展的预测如今几乎都变成了现实。他强调,高等师范教育要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对高等师范教育的领导,高师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的思想建设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均衡而有质量的发展……这些高屋建瓴的观点对我们今天办好教师教育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我们要珍惜刘佛年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不断地学习、研究和总结,继承其遗志,进一步搞好教师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师范生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教师如何说课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