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 建构魅力初中历史课堂

2022-03-02 15:43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凤凰中学
新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民族历史文化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凤凰中学 陆 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历史事件中了解中国的璀璨文明,传承民族精神,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精彩讲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各种学习能力开始发展,但仍然具有儿童的特点,他们喜欢通过直观的事物、有趣的故事来了解历史,体会不同的价值情感。面对这样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利用实践课,近距离、具体的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悠久历史的熏陶下获得文化自信。

在进行《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组织了钱币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系统的认识中国古代钱币的演变。首先,本节课是初一上册最后一节活动课,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教师希望学生认识到历史是无处不在的,希望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感受历史的习惯。在上述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调查了班级同学的爱好,发现个别同学有收集钱币的习惯,便将本次活动课设置为“钱币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将自己收藏的钱币带到课堂中并进行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教师还让学生传阅了同学的藏品,近距离感受了小小铜钱上承载的历史与岁月的变迁。学生介绍完成后,教师又重点介绍了本册书学过的秦半两、汉五铢,完成了本节课的专题讲座。

在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通过设计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近距离地认识到不同朝代的铜钱,感受生活中小物件里蕴含的历史,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喜欢历史的学生在实践课堂上获得了个性的展示。

又如,在进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的教学时,教师组织了“春秋战国故事会”。首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的脉络。在上述教学重点的指导下,教师在完成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了“春秋战国故事会”,让学生分组讲述了自己了解的成语故事。在故事会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将成语进行分类,大家发现其中的成语大部分都是与战争或社会变革相关的,所以在故事讲述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态:“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处于动荡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学生总结后,教师补充道:“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同时,社会生产力上的变化也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思想呢?下节课我们共同探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带领学生回顾了本节课与上节课的教学内容,概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同时,教师补充了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想上的变化,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知识体系。

二、现实体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初中历史教材向学生介绍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与艺术载体。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这些文化的基础上,要体验这些文化、艺术的创作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人的智慧,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历史课堂的内容较为复杂,且需要记忆的很多,教师带领学生采用现实体验的方式了解民族文化的精粹,有助于提升历史课堂的活跃性,让中华文化真正地活起来,更好的强化学生的文化感受。

在进行《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带领学生进行了现实体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上述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教材内容后,组织大家体验了竹简写字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认识到了竹简的厚重,增进了学生对汉字发展过程的认识,也为之后讲述造纸术发明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实践感知的形式,带领学生认识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体会了学富五车、汗牛充栋等成语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在一饮一啄间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渗透,让学生看到中华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自觉地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帮助学生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人生目标,进一步发挥历史教育的熏陶、感染作用。

三、文物赏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

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传世国宝的图片,教师在介绍文物时,不能仅仅带领学生观看图片,还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历史常识,培养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其在该学科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修史是我国文化传统,历史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信仰,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系统赏析文物,见证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而且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的德育教育。

在进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通过文物赏析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造纸术的发明,知道张仲景与华佗、司马迁与《史记》,了解佛教的发展历程,学会归纳概括历史史实的技巧,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上述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之初,先展示了与本课四大子题目相关的文物图片,并让学生结合图片介绍了自己了解的内容。当学生概括表述完成后,教师讲道:“同学们说的都很不错,这些文物大多属于两汉之际的作品,那它们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接着我们就来一起了解。”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文物图片进行导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我国文化的丰富性及文化的传承历程,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量的直观图片,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技艺的精巧,提高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四、精神解读,提升学生的价值认同

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土壤。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客观的历史事件与文物,还要带领学生传承优秀的精神遗产。学生在学习这些精神时,可以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体会到中国人的坚强,见证不同时期的爱国思想。这些优秀的精神文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认同,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自豪感,从而树立起文化自信。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带领学生体会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革命史认识,带领学生体会红军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在上述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利用历史地图带领学生重走了长征路。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教师还准备了许多长征途中的故事,并结合地点与路线进行了讲述。当学生完成系统的学习后,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了毛泽东的《长征》,让学生通过诗词的阅读,进一步体会长征的艰难与革命者的乐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综合的运用故事讲述、史料研读、观看地图等方式,带领学生体会了长征的艰辛,让学生感受了长征中的优秀思想和伟大精神,也认识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了学生民族责任感,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五、口述历史,建立学生的道路自信

学生家长都感受过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组织学生收集家长的口述历史,便于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感受中国的进步,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道路自信是当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规范他们的行为,更好地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组织学生整理口述史。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上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我国交通通信行业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与史料收集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认同。在上述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了口述史的收集。为了让学生的活动更具实效性,教师将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收集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在衣、食、住、行、通信五方面上的变化。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了口述史,掌握了整理口述史的基本原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的展示,学生展示完成后,教师进行补充与点评,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了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教材的客观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作用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也为学生之后的历史学习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六、追根溯源,丰富学生的民族认知

中国历史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连贯性,许多人们生活中的语言、物品都可以在不同的朝代发现其痕迹,而且华夏文明是多民族共同构建的,教师带领学生追根溯源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化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对历史整体性的认识,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民族认同感。

在教学《北魏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课时,教师便带领学生追根溯源,增强学生对华夏文明整体性、连续性的认识。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相关史实,增强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丰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在上述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讲述王羲之时先出示了不同字体,并让学生对字体进行辨认。学生完成辨认后,教师继续提问:“这当中哪种字体与我们今天的书写形式最像?”学生会回答是楷书。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楷书、行书以及书法家王羲之,并总结之前学习过的汉字演变,共同理清中国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与行书,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先采用实物导入的方式,带领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汉字相关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又带领学生完成了相关知识的梳理,并按照时间构建起完整的体系,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传承的理解,实现对汉字的追根溯源。

七、史料实证,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

中国是一个善于修史的国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史书,初中历史教材也是基于这些史料进行编写的,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将史料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历史的客观性,为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平台。

在进行《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注重运用史料实证,强化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能结合史料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具体原因,学会区分史书与文学名著,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意识。在此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渗透了大量的史料,组织学生结合教材阅读史料分析当时的战争状况,比如教师在讲解赤壁之战一幕时,出示了以下史料:“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比喻事物消失净尽),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营寨)。”“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分成不同的局势分析战争的利弊。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三国志》中的相关史料,让学生通过灵活生动的语言,体会了当时战争的紧张,获得了史料实证意识的提升,激发了学生对民族历史的探究欲望,有效的树立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深挖教材的精神内容,让学生在优秀人物、文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的感染下获得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进步。当然,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猜你喜欢
民族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