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学:解码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2022-03-02 15:43江苏省宜兴市陶都小学朱壬玺
新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预设信息技术教师

□江苏省宜兴市陶都小学 朱壬玺

新课改不仅重新定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还对教学方法进行了革新升级。任务导学模式践行了新课改精神,将学生推向教学前沿。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任务”渗透到学习活动各个角落,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知识吸收,构建趣味课堂、高效课堂,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回归。

一、任务预设,整合信息资源

教学活动的实施有赖于活动预设,预设是教学实施的有效保障。预设做得好,教学流程才能顺利推进,学生也才会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完成对知识的深度研究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预设形式丰富,教师要从教学主题、教材内容、学生认知实际等要素出发,进行综合考虑,凸显预设的针对性、趣味性。

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预设任务,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参与学科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对任务做出筛选处理,提升任务设计契合性,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学习需要,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助力。苏科版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课《初识“WPS”文字》,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相对简单,但知识点比较零碎、繁琐,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遗漏知识点。为了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梳理文本内容和知识点,把握这节课学习重难点:掌握启动和退出WPS的方法,认识WPS窗口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四年级学生对WPS比较陌生,学习积极性较差。针对教情、学情基础,教师从不同角度出发,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流程。准备工作做的充分,教学效果才会在实践中逐步显现。

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由很多。如果教师不能对这些因素进行梳理、整合,很难顺利导入课堂,完成学习任务。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之前,教师要对影响教学的多重因子展开整合、优化,尤其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二、任务呈现,激活课堂因子

预设活动是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做的准备工作。任务呈现则意味着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强,思维灵活,对新颖独特的学习形式更感兴趣。如何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丰富任务呈现形式,需要教师进行深度探索。

教师借助多种载体对学习任务做呈现,引导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环节,在深度探究中完成学科认知构建。如教学《输入文字》相关内容,这节课需要让学生借助“智能ABC输入法”在“WPS文字软件”中输入文章。如何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生动形象展示出来,让学生乐于接受,主动探索,需要教师费一番心思。具体操作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WPS软件”相关知识,在回顾旧识中,学生思维逐渐启动。这时教师把握时机,给出具体任务:“学校组织了一场主题作文竞赛,假如你是学生会成员,需要将这些作文以WPS的形式呈现出来,你会如何操作?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呢?”学生瞬间来了兴致,积极主动参与到任务中来,很快解决了问题,顺利完成了任务。

小学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具有抽象性、操作性和实践性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诸多困难,学生的畏难情绪比较明显。为了规避这种现象,增强学科趣味性,教师必须注重任务呈现环节的设置,让任务更加具体、直观、鲜活。当学生潜在学习动能得到启动,问题解决自然顺利实现。

三、任务解决,拓展思维维度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推崇的教学方式,它借助集体智慧,让学生在责任分工中完成共同任务,实现了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对课堂教学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教师都喜欢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实践。然而一部分教师认知存在缺陷,陷入了一种简单模仿的怪圈。简单讨论,展示答案。这似乎就是合作学习固定的模式。合作学习形式单一,效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合作学习也并非只有小组讨论一种形式,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采用辩论、竞赛、监测、评价等形式,让学生在多元合作中解决任务,升级认知。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出必要的指导和组织,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探究性学习环节之中,在广泛交流基础上形成学习共识。学习《编辑文档》,教学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相信大家都很喜欢看《熊出没》,动画片中熊二是个音乐爱好者,我们大家一起来听听它唱的歌吧!从这首歌中你能听出什么?”学生认真聆听动画片的主题曲。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歌词中很多内容都被熊二丢掉了。学生大受鼓舞,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利用文档编辑方法重新编辑歌词。教师指导学生打开文档,展示一些歌唱信息,让学生将遗漏的歌词填写上,学生都能够积极行动行动起来,在互动研究学习中找到文档编辑方法。导入的过程也是任务呈现的过程,学生主要进入思考状态,就会主动解决任务。解决任务时,学生四人位一组,进行自主交流探索。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任务得到解决。设置任务时,教师将知识与学生生活衔接起来,采用竞赛的学习形式。在趣味化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进入思索状态,对知识的感知大大提升。

任务解决不仅仅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升级。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服务者,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实现身份转型。学生在任务解决中,不仅构建起系统知识体系,综合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得到夯实。

四、任务延伸,提升教学品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必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有效开展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的能力,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学科价值巨大,要想完成教学目标,必须以任务为载体,进行拓展性教学。任务训练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训练活动不能只是停留在对教材知识的检验上,还要从学习需要出发,适时延伸拓展。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其终极目标是要提升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实践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训练诉求做任务安排,结合学生生活信息应用特点做训练设计,都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性训练的机会。信息技术生活化已经是学生生活常态,教师做好学情调查,针对学生生活认知情况做任务设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插入表格》相关内容时,作为“WPS文字”的重要功能,表格插入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教师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在了解表格作用的基础上,掌握行、列、单元格的基本概念。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教师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有初步感知。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内容?能否理解知识点,为了检验学习成果,教师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现在请大家看自己的电脑,每台电脑上都有一个训练题,请大家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尝试着完成。”学生跃跃欲试,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得到很好锻炼。课堂教学中,要想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度、延伸。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浅显的,他们实践运用能力相对较差。教师从实践训练出发,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学习品质。

学生在生活中有太多机会接触信息技术,教师对此有清晰认知,针对性做出训练布设,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展开学习实践活动,符合其学习要求,其实践价值更高,教师要对训练任务做科学设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操作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赢得教学主动权,形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的本质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无论何时,教学的本质不会改变,需要改变的是教法学法。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践中,教师要清晰认识到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着重从教法选择上进行升级,尤其可以将具体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在合作探索中完成知识消化、吸收,构建系统认知体系。只要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再难的知识点也会不攻自破,学习效度也会得到最大限度提升。

猜你喜欢
预设信息技术教师
最美教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