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专业认证和肿瘤学课程思政融合

2022-03-02 18:55锁爱莉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科肿瘤学思政

锁爱莉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陕西 西安 710061)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教育部对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外部审核与评估的重要举措,关系着我国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及水平。专业认证旨在落实教学中心地位、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1]。截至2022年7月,全国已有136所高等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虽然专业认证对学生家国情怀、思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非技术因素有一定要求,但专业课教学仍然存在育人意识淡漠等问题,尤其是课程思政明显不足,难以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1 《肿瘤学》课程思政必要性

1.1 肿瘤学内在要求

肿瘤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必修的重要课程,其内容量大面广、专业性强、学习难度大。该课程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医学生对肿瘤本质和患者生命有科学认识,实施思政教育是肿瘤学课程的内在要求,其必要性不言而喻。古今中外的重要医学成就均表明,医学知识往往都内化有高尚的医德和仁爱之心。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强调了课程思政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是培养高层次肿瘤学人才的必要条件。

1.2 立德树人任务和“健康中国”规划的需要

围绕立德树人任务和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核心的健康中国规划纲要,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五术”教育,即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2],培养出大量“德医双馨、以德为先”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肿瘤学是新医科建设的重点领域,对临床医务人员政治素养、思想道德、临床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在医学生价值观和医德教育方面,思政理论课显性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这类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多以讲授为主,课程内容与医学知识和专业素养缺乏联系[3],使得学生对思政理论课难以产生认同感。因此,课程思政在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不同于思政课程,后者重在理论高度和显性教育,前者重在广度和隐性教育[4]。课程思政是根据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要求,科学地设计思政内容并将其融入专业课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的“四观”,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和推进“健康中国”规划。

1.3 肿瘤学课程建设的需要

肿瘤学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关键课程,其系统介绍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临床各种肿瘤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肿瘤与机体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类肿瘤的诊疗方案、转归和前沿方向等,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和深化。肿瘤学知识体系庞杂、概念抽象、专业性强、识记难度大,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专业知识,造成学习主动性不高;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思政教育,而学生普遍错误地认为思政教育对职业发展无所裨益,客观上造成“教书不育人”的效果。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2020年我国肿瘤新发和死亡病例分别达到413.6万和262万[5],其社会影响巨大。目前,肿瘤发病发展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诊治难度非常大且个体差异显著,“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仍是肿瘤治疗的常态[6]。另外,很多肿瘤涉及隐私部位,患者心理压力大。因此,对肿瘤患者的关爱和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对医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的要求高于其他学科。此外,部分学生道德观念和价值信念相对淡薄,在外来糟粕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影响下,就职后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不够,易于导致医患矛盾。因此,在肿瘤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既是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现实需要。

1.4 完善和落实专业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的需要

目前执行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是教育部参照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等制订的,并于2020年6月正式通过WFME的认定,标志着我国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的确立[7]。专业认证是检验和规范临床医学专业“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规定,本科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纪守法,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毕业生应在科学和学术、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四大领域中达到34条基本要求,其中有9条涉及思政内容。可见,思政教育是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课程思政”尚未充分体现在专业认证标准中。因此,将专业认证理念和课程思政内涵有机结合,可以指导和规范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中的融入,加速特色课程思政建设和提高课程思政水平。

2 面向新医科的《肿瘤学》课程思政建设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社会亟须具有“大健康”理念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型医疗人才,使现有医学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新医科”应运而生。与既往以生物医学为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不同[8],“新医科”核心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其以新理念新标准建设新的医学专业和赋予现有专业新内涵,构建基于医科内部不同学科、医工、医理、医文深度交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新医科建设正不断打破医科内部学科界限和传统知识体系,推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创新思路重构医学学科,以培养能够提供预防、治疗、康养等生命健康全周期服务,并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者精神的优秀医学人才。

近些年,肿瘤学与人工智能、新材料、纳米技术以及分子影像等工科交叉融合发展迅速,为解决肿瘤临床诊疗、药物创新、疫苗研发等关键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带来契机。在新医科背景下,只有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新时代对“德医兼备”高素质医疗人才的需要。其中,培养学生的医者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医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的关键内容,而将课程思政融入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并分解至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树立正确“四观”的有效途径。

3 《肿瘤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挖掘充足的思政元素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先决条件。目前,《肿瘤学》课程思政尚处于起步阶段,思政元素十分有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然而,肿瘤学内容涉及面极广,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通过充分发掘并按照专业认证要求将其融入专业知识中,可以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内红色基因、党史党建知识、肿瘤学新医科建设等内容中可挖掘出优质思政元素,用于肿瘤学课程思政。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仁心仁术”等是我国优秀医德文化传承。古有华佗悬壶济世的传世佳话和扁鹊救死扶伤的盛世之举,今有钟南山等抗疫英雄和伟大抗疫精神。然而,现在社会浮躁而物质,价值观趋于多元化,部分学生有功利主义及利己主义倾向,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价值取向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四观”的源泉,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是加强学生思政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自2020年疫情暴发,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历程就是一本深刻的“思政课教科书”,凝练出了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为核心内涵的伟大抗疫精神,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的集中展现,与家国情怀、价值观、专业认同感、职业素养和责任担当等密切相关[9]。抗疫精神为感化学生和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可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感召力和生动性。

3.2 校内红色基因

西安交通大学创办和发展本身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史。我校创建于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后民族危难之时,由著名实业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创建于上海。抗战时期,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同期一批医学师生从北平西迁陕西,开创西北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铸就了“兴医强国,艰苦奋斗,精勤育人,救死扶伤”的抗战迁陕精神。师生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新中国建设时期,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迁至西安,以实际行动铸就了西迁精神。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西迁精神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目前交大师生正大力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另外,西医人秉承“与子同袍”的深情大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伟大抗疫精神,在西安疫情最吃紧的时期,在吉林疫情最关键的阶段,在大上海保卫战的攻坚阶段,都有西医人坚定的身影。这些学生身边的思政元素,可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培养其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3 党史党建知识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挖掘党史中的医德医风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既可提高学生医德素养和筑牢正确的政治信仰,又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党史中蕴含着大量医学思政元素,如红医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伟大抗议精神等[10],这些价值范式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技术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医学人才。另外,借助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的优质资源,尤其是其中的“肿瘤防治”专题和“医学慕课频道”,用于肿瘤学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又“红”又“专”的肿瘤学人才。

3.4 肿瘤学新医科建设

肿瘤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是新医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国在肿瘤诊疗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均可开发为思政元素。例如,沈琼教授发明的采集食管细胞的“沈氏拉网法”,取代了食管癌患者检查使用的“吞宝剑”式的钢制食道镜,极大缓解了患者恐惧和痛苦,使我国食管癌防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化学家高怡生合成了抗癌药物“羟基喜树碱”[11];上海谊众首创了紫杉醇创新剂型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等。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在肿瘤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肿瘤流行病学和基因组学的大数据分析、肿瘤影像学和病理学数据的辅助诊断、智能手术机器人等。这些资料可提高学生的专业忠诚度,培养学生仁爱和“以病人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先进医疗技术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使学生树立“创新乃大国重中之重”的意识和勇于担当科技创新的责任感。

4 《肿瘤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的隐性思政教育形式,具有显著的情感教育特点。然而,如何规范、巧妙、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进而影响学生观点或行为,是授课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关键问题。

4.1 做好顶层设计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普遍缺失明确的思政目标和系统性的课程思政设计,课程思政目标、思政内容和落实措施尚不规范。由于每门专业课均需开展思政教育,但不同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运用的思政元素及其与专业知识融合方法不尽相同,导致教学效果差异较大。另外,专业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特点,这就要求同一课程的思政元素也不能各自为政,而是应形成与课程知识体系匹配的课程思政体系,否则难以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因此,做好课程体系的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和构建统领性的价值导向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应遵循思政教育规律,按照专业认证要求将思政目标融入专业培养目标并分解至课程体系中,然后据此调整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和思政元素细化到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中,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

4.2 细化实施策略

思政教育是专业知识的“灵魂”,而专业课程体系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12]。肿瘤学课程思政应重点培养学生“大医精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和“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人文情怀。为此,需要针对课程内容设计思政元素,通过专业知识表达思政元素。例如,通过我国在肿瘤诊疗技术中的贡献厚植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通过新型抗癌药物和影像技术开发案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通过医患情景模拟建立同理心、社会责任感和敬畏生命的医学人文精神,通过医患间温情“故事”增强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共情感悟。这些策略可有效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形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大思政”格局。

4.3 强化隐性实施

首先,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主力军”,他们的政治素质、道德状况和价值观是课程思政取得成效的关键。目前,肿瘤学授课教师普遍具有教师和医生双重角色,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不足。专业教师的思政水平、课程思政意识和思政教学能力均亟待提高[13]。因此,有必要开展课程思政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课程思政意愿和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和“以德施教”的示范作用。其次,通过将课程思政与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等挂钩,使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成为自觉行为,避免课程思政出现“泛思政化”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再次,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育人效果。课程思政不是“另开炉灶搞单干”,若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等显性教学方式,恐难以取得预期效果[14]。因此,以专业知识为载体,通过案例教学、PBL教学、讨论探究、情景模拟和微课等方式,使课程思政以溶盐于水的隐性方式呈现,可有效感化学生。最后,充分利用“三全”育人主阵地,形成育人共同体,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4.4 创新考核方式

检验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目前,课程思政尚无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依据专业认证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考评对象应包括任课教师和学生。教师考核应主要评价思政案例与专业知识契合度以及教学效果,以促进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学质量。对学生考核而言,由于课程思政效果根植于内心,具有意识层面和实际行为的特殊性,不适于仅采用理论试题的终结性考试方式,而应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15],例如主题讨论、课堂作业、课内实践等,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效果,并将学风和思想道德表现等纳入考核结果,方能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给出更准确的评价。最终,在课程思政中形成“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良性循环,实现课程思政持续改进。

5 结语

新医科背景下临床专业认证理念和课程思政结合,既可规范和丰富课程思政内涵,促进课程思政体系形成,又能完善专业认证标准及医学生毕业要求,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标准,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专业认证、新医科理念和课程思政在肿瘤学中的融合,可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培养出“德艺双馨、以德为先”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通过在培养方案中对思政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并分解至课程体系,挖掘和丰富肿瘤学课程思政元素,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和评价方法,按照专业认证中的评价-反馈-改进机制,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肿瘤学课程思政方案。对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创新能力强和人文素质高的优秀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果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具有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医科肿瘤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医者难自医
肿瘤学
肿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