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角下中央与地方媒体自然灾害报道对比分析
——以《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对河南特大暴雨报道为例

2022-03-02 22:03李建伟付盛凯
新闻爱好者 2022年8期
关键词:河南日报人民日报灾情

□李建伟 付盛凯

2021年7月20日8 时至7月21日6 时,河南中北部出现特大暴雨,河南郑州、新乡、开封、周口、洛阳等地日降雨量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此次特大洪涝灾害造成河南全省150 个县(市、区),1602 个乡镇,超1366 万人受灾。其给当地经济和生态造成破坏,给人民生命与财产也带来较大的损失,而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纷纷跟进报道。媒体选择什么样的报道框架将直接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认知与理解、影响舆论的发展方向。

灾难新闻一直是各大媒体报道的重点与核心,它需要记者对事件发生过程、影响、善后处理等方面信息进行整合,准确且全方位地传达给受众。目前国内对于灾难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报道灾难新闻的方法策略、对灾难新闻伦理或人文关怀的探讨、新媒体视角中的灾难新闻等几个方面。其中,少有研究将灾难新闻置于框架理论视域之下,在中国知网以“灾难报道”“框架”进行检索仅得到156 条结果,以“灾害报道”“框架”进行检索仅有21 条,对媒体报道框架进行对比分析似乎更不在研究视野之内。本研究试比较《人民日报》与《河南日报》两家不同级别的媒体对同一灾害事件是如何构建各自的新闻框架并最终呈现的,以期对未来灾难新闻报道提供思考。

一、研究设计

出于权威性与事件发生地的考虑,再加上纸质媒体具有留存性强、信源准确、研究样本易得的特性,我们选取《人民日报》与《河南日报》为研究对象:《人民日报》 是我国最为严肃和权威的综合性日报,具有一般媒体不具备的指导性与代表性,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对于灾害性事件的报道也形成了独特的新闻框架与模式[1];《河南日报》是河南省省级党委机关报,最大发行量为53 万份,覆盖全省118 个县市,是了解河南基层民情的最好渠道。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样本均以报纸的电子版为母体,阅读自2021年7月20日至8月3日为期15天内的所有报道,整理搜集标题或内容中含有 “大雨/暴雨/强降水/水灾/内涝/防汛” 等多个关键词的新闻报道,剔除无关样本以及一些赞美类诗歌外,共得到394 份数据,其中《人民日报》40 份,《河南日报》354 份。借鉴坦卡特(Tankard,2001)的“框架清单”研究模式[2],再结合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本研究共设计如下五种类目:(1)报道数量。主要是分析事件发生之后,两家媒体新闻报道的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从而反映其对该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变化规律。(2)报道体裁。主要统计出两家报纸在报道形式选择上有哪些异同点,包括新闻消息、新闻通讯、新闻评论、图片新闻及其他无法归类的形式。[3](3)报道版面。版面设置能够直接反映出该新闻的价值大小,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报道角度,包括头版、要闻版、评论版、综合新闻版、党建版等。(4)报道对象。指报道中描述的主要人物或团体,这有助于发现新闻框架建立的侧重点,分为政府部门、灾民、官方救灾人员、国家或区域领导人、党员群体、专家、社会团体或个人。(5)报道内容。这是新闻框架的主要体现,可以反映媒体观察事件角度的转变,分为灾情信息、官方救灾行动、民间救助、感人事迹或典型人物、宏观政策或指导、灾后恢复与重建、灾后总结与反思、科普类知识、问责、其他。

二、《人民日报》与《河南日报》关于河南特大暴雨事件报道框架分析

(一)报道时间与数量

本研究通过分析在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与《河南日报》对于事件的报道数量、关注情况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得出新闻事件议题的生命周期分布情况结果:《人民日报》 在河南特大暴雨事件发生一天后即21日开始发布相关报道,但是仅有1 篇综合报道且没在头版。事发后第二天即22日,报道数量达到峰值9 篇,之后的几天虽然数量少但始终在跟踪报道,直至事件发生一周后也就是7月27日,报道数量达到第二个峰值5 篇,这时灾后恢复情况取得初步阶段性胜利,在此期间发生的卫河决口问题也得到了基本解决。自7月28日以后,由于灾情基本情况已经明晰,后续救援进展与重建逐步展开,报道数量减少至每日3 篇以下,直到8月3日基本结束。

《河南日报》与《人民日报》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都与汛情的发生与缓和紧密相关,充分体现了两家媒体对社会事实的尊重与及时性。但是,由于两者受众范围的差异,《河南日报》 在总体与每日报道数量上都远远高于《人民日报》,前者作为主要面向河南地区的媒体,早在灾情发生前就已经发布预警信息,体现在7月20日的7 篇报道,并且报道数量在7月26日至7月29日都处于一个高峰状态,可见地方媒体更加注重披露灾后重建的细节。

(二)报道体裁

本研究通过分析《人民日报》与《河南日报》报道体裁的分布情况,可以体现不同媒体报道风格的差异。灾情发生的15 天内,《河南日报》报道体裁为消息的有122 篇,占报道总数的34%,远远高于其他体裁,同样排名前三位的为图片新闻与通讯,分别占25%与24%。《人民日报》同样以消息为主要体裁,以25 篇占据报道总数的63%,直截了当地向受众展示灾情信息,同时配有叙议结合的通讯与其最大的特色时评。另外,由于媒体风格的不同,《河南日报》的通讯结构多变,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可读性与趣味性更强;同时,其比《人民日报》更注重图片新闻的运用,图片往往有更好的视觉冲击力,更能引发读者共鸣,可见地方媒体更加注重与受众的情感互动。

(三)报道版面

新闻事件的版面设置可以直接反映出该事件的新闻价值,也可以直接看出媒体对该事件的重视程度。《人民日报》在案例的报道中,报道版面最多的是要闻版,占了全部案例的83%,在事发后的第二天就登上了头版,可以看出中央媒体对此事件的重视程度。《河南日报》的版面编排同样聚焦于要闻版,占据72%,并且都位于版面左上角比较醒目的位置,或将新闻图片以十分醒目的方式放置在版面中间。不同的是,由于该事件在本地的新闻价值较大,所以占据《河南日报》头版的16%,并且板块种类分布广泛,可以看出地方媒体在关注事件自身发展的同时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考虑事件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关注人们的需求。

(四)报道对象

在对样本进行报道对象分析时,将没有人物或没有明确人物的新闻报道剔除,得到了以下结果。可以看出,《人民日报》 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对领导人、政府、救灾人员的报道是最多的,分别占25%、22%、21%,体现了其党报传统的官本位视角。对于专家的报道有4 篇,占比14%,旨在通过科学知识安抚民心并且警醒其他可能发生汛情的地区做好应急准备。然而《河南日报》的报道视角更为微观,虽然救灾人员和领导人的占比也较高,但最主要的报道对象却是参与救援的社会团体或个人,占比38%,对灾民的报道相较《人民日报》也略多,体现了地方媒体更为突出的人文关怀。

(五)报道内容与时间分布

报道内容是最能反映新闻框架的部分,它叙述新闻的主要事实,也是作者意图和见解的体现。整体来看,《人民日报》 报道最多的是宏观政策与指导、官方救灾行动以及受灾情况,既满足了读者的知情权,又显示出国家及政府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的执行力与公信力。《河南日报》报道最多的是民间救助行动、宏观政策与指导以及官方救灾行动,同前文分析相对照,其报道视角以民间为主。

结合灾情和对于报道数量变化趋势的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两家媒体报道内容的异同: 在灾情发生的前期阶段,灾情信息是报道的重点,但7月27日灾后恢复取得初步阶段性胜利后,只有《河南日报》还在进行灾情细节的报道,直至8月3日《人民日报》对此次事件做总结性陈述;同样的趋势也出现在7月27日之后有关灾后恢复与重建的报道上。二者多以宏观政策与官方救灾行动为主,几乎每天都有报道且形式多样,但《河南日报》有关民间救助与典型人物的报道却远远高于《人民日报》,这是由于后者总是将灾民或救灾人员作为整体进行描述,很少从单独的个体视角切入。

三、中央与地方媒体自然灾害报道框架特点对比

(一)中央媒体凸显政府形象框架,地方媒体凸显事件动态框架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其报道对象聚焦于政府和领导人,报道内容聚焦于宏观政策与官方救灾行动,建构了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后高效履职的政府形象框架,展现了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这种报道方式在安抚社会群众、引导正面舆论等方面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但可能无法在细节上满足受众面对如此重大事件的全面了解。

而《河南日报》作为省级党报,更加重视报道灾情本身,几乎每日的报道都同时包含灾情信息、宏观政策、救灾行动以及典型人物事迹,且以不同的报道形式占据不同的报纸版面。可见其倾向于事件动态框架,争夺时效性,以多种题材和层次快捷地向受众传递他们迫切想要知道的内容,注重迎合受众需要,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二)中央媒体报道简短有力,地方媒体侧重情感渲染

中央媒体的受众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因此对于灾难报道更需要有全局意识,既要第一时间通报中央和各级领导的指示,又要重视消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向受众展现令人信服的灾情信息。这就要求报道语言更加精确、客观,借力于专业的采编团队,尽量还原灾情现场的本来状况,比如《人民日报》对此事件采用最多的是简短有力的消息形式。

地方性媒体报道语言在客观的基础上更加具有情感化,除了对于受灾情况有官方例行报道外,更多的是善于对灾难现场暖心场景的发现,比如专题报道“致敬平凡英雄”“最美身影”,向世人传递更多正能量的内容。同时还运用通讯与图片新闻,既能体现新闻工作的专业主义,又与读者进行了情感互动。

(三)中央媒体关注宏观群体,地方媒体关注民众个人

在中央媒体的报道模式中,以灾民为报道主角的新闻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群体性的形象,往往与统计学数字相关联,仅起到通报信息的作用,人文关怀不够,比如“全力帮扶受灾群众”“河南已累计转移安置131.78 万人”等描述。此外,它很少涉及对感人事迹的报道,通常是表扬党员群体带头抗灾救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内容。

施拉姆曾说,“受众收看新闻时获得或早或迟的两种补偿,即时性补偿和延时性补偿”。[4]其中,延时性补偿是受众接收信息报道后的心理感受。地方性媒体以此出发,其报道关注普通民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道对象围绕救灾人员、社会团体或个人展开,多以普通民众作为英雄形象的构建,使英雄形象更加接地气,对于灾民的描述具象化,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二是将民众需求作为考量因素,报道内容和体裁分散均匀,力求多层次展示事件全貌。

四、结语

基于新闻框架理论,在对于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上,中央与地方媒体构建的新闻框架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既有各自的优势,但不足同样明显。《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媒体的代表,构建的是政治宣传主导下的宏观框架,其政治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是优先于其基本的信息传递功能和其他功能的,具有全局性与引导性。《河南日报》作为地方媒体的代表,构建的是政治宣传主导下的中观事实框架,从中央决策到救灾行动、灾情影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呈现,注重与受众的情感互动。这些差异都是由其编辑方针、办报宗旨、市场定位的不同决定的。

然而,我国媒体面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报道也存在共性问题,在报道灾难信息时,对灾难所造成的人员死伤和财产损失缺少详细、直接的表述,往往是一笔带过,将重点放在抗灾工作的进展与救援成果上,着重强调政府与社会团结一致抢险救灾的积极行为,正面肯定和宣传政府对于灾难的高度重视和迅速救援。受众究竟更需要什么样的框架,媒体应如何把握知情权与情感互动之间的度,是未来研究所要关注的方向。

猜你喜欢
河南日报人民日报灾情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长庆油田:灾情就是命令
脱口秀评论缘何引起关注——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节目《问“侯”两会》为例
构建三点着力的内容布局——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豫直播”为例
扮靓“面子”强壮“里子” 锻造精品党报的必由之路——河南日报2018年改版创新亮点
四项“深”功夫讲好农民新故事——《河南日报》三农重大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灾情再显城市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