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歌谣的价值

2022-03-02 07:48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接庄十里营小学附属幼儿园张鑫鑫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歌谣童谣民间

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接庄十里营小学附属幼儿园 张鑫鑫

民间歌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经过具体的创作形成了可唱歌、可吟诵的短篇作品。民间歌谣具备着上口性强、内容简单形象的特点,折射出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幼儿教师将其合理地应用,挖掘其蕴含的教育价值,能提升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建立良好的文化自信,在课程中加强他们的审美水平,丰富审美理解能力,更好地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艺术,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歌谣的原则

(一)生活化

生活化原则,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并根据他们接触的环境和社会发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而提高幼儿对外界环境的理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在开展艺术教育的民间歌谣课程时,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的内容要拉近和幼儿之间的距离,根据小、中、大班的年龄特征,合理地选择歌谣,并利用幼儿能理解的艺术活动,如集会、传统节日进行讲解;或使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的内容,将传达的精神和讲述的内容融合进幼儿的生活环境,尊重生活化的教育原则,引导幼儿进行无意记忆,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审美心理。

(二)适宜性

适宜性原则,要求教师尊重受教育者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在开展民间歌谣教学时,应当从本班幼儿的真实能力出发,结合幼儿的兴趣和水平,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基于此,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民间教育资源的时候,要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教育需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灵活转变学习内容。例如,在小班的课程中,选择的曲调要相对简单,并且以欣赏为主,可以融入小型律动;中班提高难度,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大班的课程中,引导其自主地进行创造和改编,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展现出适宜性教育原则,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审美性

审美性原则,充分展示了民间歌谣的教育价值。在这一教育原则的要求下,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内容,通过歌谣中的知识,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展示出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对艺术资源进行甄别、筛选,根据歌谣中的内容,挖掘其蕴含的教育价值,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其次,“艺术在本质上必然是审美”,作为教师,要大力挖掘歌谣中的知识,带领幼儿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独特美感,激发他们的民族意识,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幼儿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歌谣的价值

(一)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一日生活是幼儿园内的活动依据,旨在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进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日生活包含的流程烦琐复杂,从幼儿晨检入园开始,延伸到盥洗、用餐、喝水、午睡,一直到傍晚离园,都是一日生活中的内容。基于此,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民间歌谣的内容,将朗朗上口、婉转悦耳的民间童谣利用起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在倾听、背诵的过程中约束他们的行为,促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保证学习的趣味性,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如在清晨入园的时候,在进行晨间锻炼活动时,教师可以一边带领幼儿运动,一边播放一些童谣,如《健康歌》中的内容,“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咱们来做运动!”通过歌谣中的内容,向他们传递正确的生活习惯;在中午用餐环节前等待的过程中,带领幼儿阅读一些童谣,例如:“大米饭,喷喷香,农民伯伯种的粮。春天育苗又插秧,夏天还要地里忙。我们吃饭要注意,不要乱洒米和汤。”帮助幼儿规范自己的行为,改善不良习惯,充分展示出民间歌谣的教育价值。

(二)在教学课程中渗透,丰富幼儿活动方式

活动课程是幼儿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使用民间童谣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童谣的特征,将其渗透到幼儿的课程中来,展开多种趣味性的活动方式,帮助幼儿感受歌谣传递出的信息,丰富幼儿的活动方式,进一步加强幼儿的能力,构建高质量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开展艺术领域课程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童谣的内容,展开多种活动方式,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能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如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童谣《红山果》,带领幼儿感受节奏的变化,并根据歌词中的内容,展开手指操教学,丰富幼儿和童谣的互动性,形成综合性的课程;童谣《小宝贝》,适用于中大班幼儿,可以使用非洲鼓展开教学,通过打击乐的方式,加强幼儿的节奏感,感受旋律的起伏和变化,加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童谣《小燕子》《喜鹊传信》《灰斑鸠》等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内容展开小型的角色表演,创编全新的课堂,还能帮助他们了解一些民间的习俗和知识。这些教育方式的应用,能有效地丰富幼儿的活动方式,加强他们和外界环境的互动,更好的达成教育目的。

(三)突出民谣艺术价值,提升幼儿审美意识

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提升对内容的筛选,突出民谣具有的艺术价值,结合传统节日或民族文化的特点,提升幼儿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例如,教师可以从传统节日、节气、民族文化几个角度出发。在节日前后的课程,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民间童谣,如《我们的节日》中“贴完福字贴对联,爆竹声声过大年。屋里红灯亮闪闪,窗外腊梅红艳艳。全家吃过年夜饭,欢欢喜喜看春晚。”等内容,利用童谣的内容,突出传统节日的特点,提升幼儿的审美意识;在讲解二十四节气的时候,可以结合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不同的节气进行学习,如立春、雨水等,感受气候的变化;在讲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选择《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这些童谣的应用,都能有效提升幼儿的审美意识,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四)户外活动加以应用,加强儿童理解能力

户外活动占据幼儿的大量时间,我国政策明确规定,幼儿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两个半小时。基于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规则性较强的童谣进行渗透,或者使用一些具有游戏特点的童谣,加强幼儿的理解能力、创新活动内容,展示出童谣的独有价值,满足幼儿发展需求。

例如,在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安全歌》进行渗透,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认识到安全隐患,懂得保护自己和他人,避免意外情况的出现;还可以使用《上台阶》的歌谣,加强规则教育的渗透;在游戏的环节中,可以使用《牵羊卖羊》《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歌谣,创新游戏内容,在丰富幼儿户外活动的同时,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展示出童谣的独有价值,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结语

本文对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歌谣的价值展开了分析,讲述了其教育原则。作为幼儿教师,在利用民间歌谣开展教学时,应当充分认识到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在不同的环境中加以应用。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日常生活、户外活动、游戏教学等环节,提升幼儿的审美理解能力,更好地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歌谣发展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课堂,展示独有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能力的稳定提升。

猜你喜欢
歌谣童谣民间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春天的歌谣》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