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探讨

2022-03-03 00:32马桔红马蓓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对策建议村干部

马桔红 马蓓

摘要: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民族工作和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地区的村干部是做好民族地区农村工作的“领头雁”,是团结带领各少数民族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也是民族地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场域,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社会性、结构性、能力性和体制机制性等方面的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助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村干部;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GL043-19YB172);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创新工程科研支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甘肃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马桔红,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民族宗教教研部讲师;马蓓,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民族宗教教研部讲师。(甘肃兰州730010)

中图分类号:D262.3;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2-0096-04

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骨干力量,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担负着组织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任务[1]。没有民族地区农村干部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视野开阔以及法治观念的增强、文化水平与技能的提高、领导能力和政策水平的提升,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必然会受到制约[2]。因此,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村干部能力素养是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民族地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民族地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场域,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离不开民族地区干部在具体政策、具体工作上的贯彻落实。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

(一)加强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村干部熟悉农村工作环境,了解农民家庭基本情况,是顺利开展“三农”工作、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政策执行者和落实者。村干部经常走访贫困家庭,能够密切干群关系,有助于在脱贫工作中取得实效。2020年,我国已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成果的巩固仍需付出艰苦努力。民族地区村干部在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加强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保障

人才外流、人才不稳定、人才资源匮乏等人才因素会严重制约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村干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人才队伍,然而,研究发现,当前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着诸如村干部队伍趋于老龄化、村两委后备人才匮乏、薪资待遇较低、激励和晋升机制建设不足等问题。只有加强和规范对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使村干部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办好群众之事,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因此,加强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保障。

(三)加强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村干部队伍作为基层治理的组织保障。村干部是农村基层治理的组织者、领导者,其工作态度、工作本领及能力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关系着党的各项事业和政策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贯彻落实,进而关系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成效。探索新时代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找到符合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实际的新路径,对于提升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新时代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及推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地区农村大都处于偏远地区,在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程度、风俗文化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干部对新思想、新文化、新信息的接受程度,特别是对新政策的解读和落实。因此,受民族和地域差异性的影响,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社会性障碍、结构性障碍、能力性障碍和体制机制性障碍四个方面。

(一)社会性障碍:民族地区基层社会的复杂性和基层治理的艰巨性

民族地区基层社会存在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养老困难等问题。同时,由于受到传统習俗与生活习惯的影响,基层民族地区存在着邻里、人情、面子、关系等传统礼俗社会的交往规则,基层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单一,有时还存在以人治思想代替法治思想等现象。这体现出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特殊性,包括了民族地域、民族文化、公共治理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由此也加大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的难度,治理任务更为艰巨。

(二)结构性障碍: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功能,干部队伍需要完善的结构作为支撑。结构规定了组织中角色的关系,也影响了干部职能的发挥[1]。科学合理的村干部队伍结构有利于村干部的优势互补,从而增强村干部队伍的活力,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农村工作琐碎繁杂,任务繁重,如果没有一个结构合理的村干部队伍,具体工作的开展就会受到影响。一般来说,年龄、性别、学历等是干部队伍结构的主要表征。目前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缺陷往往容易导致村干部队伍的组织内耗,降低村干部队伍活力,进而影响村干部队伍的整体作用。就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而言,以40岁左右的中年干部为主,还有一些50岁以上的干部,这种年龄结构往往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工作的现实需要,虽然近年来也有所改善,但从大力培养和使用青年干部的角度看,30岁左右的青年干部比例仍然较小;就性别结构而言,主要表现为村干部男女比例不协调,存在男多女少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就学历结构而言,虽然近年来民族地区村干部在学历方面有所提升,但还是以大专及以下学历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村干部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比例上都有待增长。

(三)能力性障碍:民族地区部分村干部能力素质不过硬

村干部是一个村庄的“领头雁”,村干部能力素质的高低对农村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当前,部分农村工作开展不顺畅,一些村干部呈现出的工作主动性不高、工作效率低等问题都与村干部自身能力素质有一定关系。一是干部工作的领导力、表率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村干部存在工作目标不明确、职责分工不清晰等问题,往往习惯于被动地执行上级决策部署;一些村干部对自身定位不准确,怕担责任、不敢作为、缺乏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二是一些村干部政治意识不强,在政策观念上不能紧跟形势发展的需要,大局意识、全局意识不足,在工作谋划和抓落实方面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对政策解读不到位、不准确,不知如何运用政策理论处理问题。三是沟通协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村干部在工作中存在“埋头干,自己干”的现象,缺乏与其他村干部和群众的沟通协调,从而导致组织不协调、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四是个人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一些村干部安于现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五是工作执行能力不足。一些村干部在工作中习惯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不能及时处理一些复杂情况和突发状况,在执行能力、应变能力、综合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四)体制机制性障碍: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体制机制建设尚不完善

当前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民族地区农村工作的需要。一是村干部选拔渠道狭窄、选拔范围小,同时受资金局限,村干部外出培训力度不足,村干部的思想观念、业务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二是受培养措施和手段的局限,可供选拔的后备干部数量不足。三是民族地区村干部的工作强度大、薪资待遇低、职务晋升难等问题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四是对民族地区村干部的考核仍缺乏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村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要坚持深化农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村干部队伍建设长效机制[3],有效地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来。因此,文章针对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创新村干部选用工作机制,切实选好配强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

一是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村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认真落实群众对村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等,不断完善民主推荐机制,创新干部识别机制,增强村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信度和透明度。二是积极推行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的职业化管理,明确任职条件、任职资格等,严格把好村干部“入口关”,必须保证其公平、公正、公开性,保证村干部队伍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三是立足村内、面向社会,不断拓宽村干部选用渠道,结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举措,建立民族地区农村人才市场,引进复合型人才,不断完善人才网络,促进人才交流和流动,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工作认真的村干部。四是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要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积极选派和引导优秀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基层指导工作、开展工作,要注重从优秀大专毕业生及本科毕业生、农村致富能手、优秀年轻干部及复员退伍军人中选聘村干部。五是定期组织下乡交流、走访等活动,使上级政府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到民族地区村干部在思想意识、村务管理等方面的现实情况,并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4]。

(二)强化村干部教育培训和引导机制,努力提升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深入研究民族地区村干部培养机制和模式,建立完善的村干部培训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等。针对民族地区村干部的现实工作需要,制定职业化、专业化的“菜单式”学习培训计划,以民族地区基层所在县委党校为培训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基层党校等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大对民族地区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同时,以驻村帮扶为契机,辅以网络培训和远程教育,通过多元化辅导、专项辅导等方式,对村干部进行宣传培训,完善和优化村干部知识结构,使其能够在思想素质、能力素养等方面得到提升,着力培养出一批政治强、作风正的优秀村干部队伍。二是进一步加强村干部学历教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着力培养一批懂政策、通业务的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好干部,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政策掌握水平和政策执行能力,切实提升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提升民族地区村干部自身能力,不断提高村干部农村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政治能力。要加强对民族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的常态化教育和培训,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等,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其思想认识,增强全局意识,努力提高村干部统筹乡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密切干群关系。村干部要树立牢固的为民服务思想,不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三是加强培养村干部对政策的解读和落实能力。要组建培训队伍深入农村基层,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和实际问题引导村干部解读和贯彻政策,推动其在工作和学习中提高政策落实能力,将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四是提高矛盾化解和应急处突能力。民族地区村干部在调解民族群众矛盾纠纷时要充分尊重其风俗习惯,保持公正合理,要认真做好民族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开创一个和谐稳定的民族地区农村工作局面。

(四)完善村干部考评与激励机制,保持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

一是通过科学设置考评要素,严格考评程序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民族地区村干部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对民族地区农村干部实行定期自我评价、群众评议、组织考评等多种考核方式,并将考评结果与职务升降、奖惩、工资等挂钩。要认真落实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严格规范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制度,建立村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强化和创新民族地区村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全方位提振村干部的工作信心。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两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努力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水平等。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村干部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探索建立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制度,不断激发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三是树立标杆和榜样。可设置带有激励性质的光荣榜,或者塑造村民期待的标杆形象等,激励村干部率先垂范,不断拓宽自身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顾华详,陈宏.关于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喀什師范学院学报,2007(4).

[2]陈宏.加强基层党组织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新疆农垦经济,2006(7).

[3]王卓.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结构性缺陷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4]张琳,范小草.乡村振兴视阈下村干部胜任力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3).

责任编辑:罗钰涵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对策建议村干部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