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鲜药的现代应用与研究进展△

2022-03-03 03:56徐杰张志鹏陈丹燕黄梦婷邓李红梁志毅
中国现代中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药典保鲜中药

徐杰,张志鹏,陈丹燕,黄梦婷,邓李红,梁志毅

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 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 佛山 528244

鲜药是指鲜采鲜用且未经任何干燥及炮制加工的新鲜动、植物药,具有取于自然、方便易得、便于急用、疗效显著、特色突出、应用广泛、资源丰富等特点。中药鲜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共收载药物约439 种,其中,鲜药就多达198 种,占总药物的45%[1];《本草纲目》中运用鲜药的记载多达1100 多条,所载附方中约有1/10 的方剂配用鲜药[2]。然而,近现代鲜药的应用呈逐年萎缩的趋势。清末民初,北京各药铺中经营的鲜药尚有40多种。到了20世纪70 年代,鲜药仅在个别药店中偶有所见。而近年来,北京药店中经营的鲜药已凤毛麟角[3]。传统鲜用为主的药物多被干品取代,长此以往,中药鲜药治病积累了2000 多年的宝贵经验和中药鲜用的特色技术濒临失传。本文通过对鲜药应用的历史、中药鲜品与干品的差异、鲜药的应用现状、鲜药保鲜技术的应用和鲜药制剂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对推广鲜药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中药鲜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鲜药应用的历史沿革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中药起源于各种原植物(即鲜药)[4]。从战国至近代,鲜药的临床应用贯穿整个中医药史,以鲜品入药的经典古籍和应用鲜药治病的名医圣手不胜枚举。

利用鲜药治疗疾病的案例始见于《五十二病方》,其中记载:“取薯蓣茎(山药)干治二升,取薯苽汁二斗以渍之,以为浆,饮之”,用以治疗牝痔[5]。

《神农本草经》记载:“地黄生者尤良,此生者实为鲜品”,甚至有的成方制剂均采用鲜品,如用于治疗高热急证和血热妄行、吐血衄血的三鲜汤(鲜石斛、鲜地黄、鲜沙参或鲜大青叶、鲜薄荷、鲜青蒿)和四生丸(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6]。

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收载的鲜药较为普遍,如生姜泻心汤以生姜等组方和胃散水;半夏厚朴汤以生姜治疗妇人咽中炙脔;百合地黄汤以百合与生地黄汁组方,主治“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7]。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较多鲜药的记载,如“捣韭绞汁,饮一升许;或以生姜、茱萸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以治疗气喘、鸣息欲绝(哮喘);以鲜葛根绞汁治疗干呕不息,水煎去滓服治金疮中风,煮汁内服加外用防止疮面坏死[8]。

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用葛根汁治疗妊娠热病,生地榆治疗湿热疮,生射干治疗咳嗽上气,生瓜蒌根、生石斛等治疗消渴病[9]。

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中用生葛根治疗鼻衄终日不止、心神烦闷[7];以鲜马齿苋汁治疗小便热淋[8]。

元代朱震亨以鲜韭、生姜榨汁冲和牛奶饮服,组方“韭汁牛乳饮”,治疗噎膈反胃[7]。

明代《本草纲目》中以鲜益母草捣汁治疗浮肿;以鲜鱼腥草捣烂外敷用以治疗恶疮、痔疮、脱肛等症[2,10]。

清代,随着中医温病学的兴起,鲜药用药品种及适应证日趋广泛。叶天士善用鲜荷叶、鲜莲子、鲜地黄、鲜石菖蒲根茎等治暑邪;薛生白创五叶芦根汤,治疗湿热病后期余邪未清、胃气未醒之证[11]。

民国时期,著名医家丁甘仁擅长用鲜荷梗、鲜地黄、鲜沙参等治疗温病,如常用鲜荷梗治疗壮热不解,鲜地黄、鲜沙参、鲜石斛清肺生津。名医施今墨常用鲜茅根、鲜芦根为伍,治疗温病之发热、烦渴、烦躁不安等证[12]。

2 中药鲜品与干品的差异

2.1 化学成分差异

鲜药未经干燥等工序,药材中挥发性或热敏性成分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随着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薄层色谱法(TLC)、紫外光谱法(UV)等现代检测技术在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中的运用,中药鲜品与干品化学成分的差异性更加清晰。郑尧等[13]发现,鲜人参中的人参皂苷含量在蒸制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鲜人参蒸制120 min,人参皂苷Rg1、Re、Rb1分别由0.84、1.74、1.48 mg·g-1下降至0.48、0.34、0.38 mg·g-1,总皂苷含量也下降了1.27 倍。潘金火等[14]对比了鲜垂盆草、干垂盆草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发现同产地、同批次的垂盆草干品中的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明显低于鲜品,10 个鲜垂盆草样本中3 种黄酮类成分(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的总含量均值比同批次干垂盆草高81.98%。金钗石斛鲜品的总生物碱含量比干品高20.93%,多糖含量比干品高26.55%[15]。陈莉萍等[16]通过鲜、干马齿苋的TCL 比较,发现鲜马齿苋、干马齿苋均呈现不同的斑点;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鲜、干马齿苋总黄酮的含量,发现鲜马齿苋中总黄酮的含量是干品的1.83倍。

中药鲜品与干品不仅存在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同时存在化学成分种类的差异。袁观富等[17]利用GC-MS 测定生姜和干姜提取液的化学成分,发现干姜中有19 个化学成分是鲜姜没有的,分别是乙醛丙二醛缩醛、己醛、糠醛、异戊醛、2-庚醇、戊醛丙二醛缩醛、反-2-庚烯醛、己酸、2-乙基己醇、苯乙醛、2-壬醇、葑醇、β-松油醇、对孟烯-8-醇、茴香脑、2-十一醇、α-古巴烯、γ-榄香烯、橙花叔醇;而鲜姜中也有8 种化学成分在干姜中未检出,分别为异丁醛、辛醛、反-2-辛烯醛、香茅醛、反-2 癸烯醛、乙酸橙花酯、大根香叶烯B、姜醇。张建逵等[18]发现,鲜西洋参的维生素C、维生素E、挥发油的含量均显著高于西洋参干品,其中,鲜西洋参维生素C、维生素E 分别比干品高72.16%、39.32%,鲜品挥发油收率是干品的2.75 倍;同时,鲜西洋参挥发油中检出54 个化学成分,主要是酚类、烯类、炔类和酯类成分,而干西洋参挥发油中仅检出24 个化学成分,主要是醇类、烷类、酸类和酯类成分。

刘彦飞等[19]总结了迄今为止从鲜地黄(F)、生地黄(D)、熟地黄(S)中获得的23 个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A1~A23)和11 个非苷环烯醚萜类化合物(B1~B11),各种化合物基本骨架及结构图见图1~2,各化合物在3种地黄及炮制品中的分布见表1。结果显示,大部分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在鲜地黄和生地黄中均有分布,但非苷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仅分布在生地黄和熟地黄中,而鲜地黄中未检出。说明鲜地黄在干燥、炮制的过程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发生了降解反应,脱去了糖基,且其降解程度与糖基的数目有关。

表1 3种地黄及炮制品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和非苷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分布

图1 3种地黄及炮制品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母核结构

2.2 药理作用差异

同一品种中药鲜品和干品的性味和功效不尽相同,在临床使用上,鲜药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鲜药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一些临床杂病和急危重症方面,部分鲜药展现出了特殊的疗效。吕雪等[20]通过对比鲜鱼腥草、干鱼腥草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发现鲜鱼腥草挥发油的抑菌效果优于干品。李冰宁[21]通过对比中药水蛭鲜品、干品和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差异,发现水蛭干燥、炮制前后蛋白质组分发生了变化。水蛭鲜品抗凝活性最佳,蛋白质含量最多,其蛋白质含量及存在形式与药效明显相关。Gu 等[22]研究鲜马齿苋、干马齿苋的降糖和抗氧化性作用时发现,与干马齿苋的提取物相比,鲜马齿苋汁能显著增加细胞外葡萄糖在胰岛素抵抗肝癌组织细胞HepG2 中的消耗,并且鲜马齿苋提取物的降糖活性更强。任永申等[23]采用蛇毒血清磷酯酶(PLA2)体外抑制实验比较了鲜垂盆草、干垂盆草救治蛇伤的药效差异,发现垂盆草鲜用抗蛇毒作用显著优于干用,其机制可能是鲜垂盆草保留了更多的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蛇毒PLA2的活性、调节Ca2+浓度,保护凝血系统功能。

图2 3种地黄及炮制品中非苷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母核结构

2.3 功效差异

中药鲜品与干品药性不同,鲜药性多偏寒凉或性平,较同品种的干药寒凉之性更强[24]。付蓉等[25]基于文献文本挖掘,总结了广西地区临床常用鲜药的四性、五味、归经和主要功效,认为鲜药药性主要为寒性、凉性和平性,药味以苦、甘、辛为主,鲜动物药多以咸味为主,主要归肝、肺、脾、胃经,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祛风、祛湿、活血、消肿等。部分中药鲜用时有干药没有的特殊功效,是干药不能代替的,有着重要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26]。《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 年版收载的百部功效是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27]138-139;而《本草纲目》中记载鲜百条根(即鲜百部)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26]。《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莱菔子功效是消食除胀、降气化痰[27]284;而《本草纲目》中用鲜莱菔汁止吐血衄血[26]。《中国药典》2020 年版收载的艾叶功效是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27]91;而《疡医大全》和《本草纲目》均记载鲜艾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26]。《中国药典》2020 年版收载的生姜性微温,功效为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27]104-105;而干姜性热,功效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27]15-16《中国药典》2020 年版收载的鲜地黄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而生地黄的功效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27]129-130。

2.4 用法、用量差异

鲜药是传统中医治病的特色,不同的适应证有不同的用法,包括榨汁、煎煮、浸渍、外敷等;中药干品的用法多以传统汤剂为主,也有部分入膏剂、丸剂、散剂等。鲜品用法更加丰富,适应证更为广泛。《生草药性备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岭南草药学著作,收载的311 种草药基本都是鲜药,堪称岭南最早的“鲜药应用全书”。其中共记载了25 种鲜药的用法,外治法10 种、内治法3 种、饮食疗法12 种。外治法包括敷、擦、搽、贴、洗、涂、浸、浴、滴耳、熏;内治法包括酒服、口含、饮汁法;饮食疗法包括煲煮、煲水饮、作茶饮、炒食、煎食、煨食、蒸食、拌食、炖食、送茶、糕食、酿食、去腥味12 法[28]。《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鲜药用法繁多,如绞取自然汁外用法,包括外敷、外洗、外塞、外贴、外擦、药炙等;内服法包括内服汤药、自然汁、鲜品药物研末服,或服用蒸、煮品[1]。同种药材鲜品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时,用法也有差异。例如,《肘后备急方》中以生姜绞汁内服治中风,入汤剂治伤寒霍乱,用酒煎煮治泻痢不止,用薤白绞汁灌耳治疗中风,捣烂绞汁内服解食腐肉中毒,捣汁外敷治犬或毒蛇咬伤,口嚼薤白吞咽到鲠处治卒诸杂物鲠不下。

中药干品由于经过干燥和炮制等工序,水分逸散较多,故中药鲜品与干品的用量也存在差异。由于鲜药的含水量大,鲜品药材用药剂量普遍高于干品。一般鲜药用量为干药的2 倍,如野菊花、马齿苋、薄荷等[29]。《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73年版规定:“鲜药一两付干药五钱”[30]。鲜马齿苋所含氯化钾仅1%,干品可达10%,两者相差10 倍,因此临床干品用50 g,鲜品用200~250 g[31]。《中国药典》2020 年版收载的鲜药有7 种(鲜牡荆叶仅供提油用),鲜品与干品用量差异见表2。

表2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鲜药与干药的功效、用量差异

3 鲜药的应用现状

随着中医温病学说的形成,明末清初直至解放初期五六十年的时间内,是中医临床应用鲜药的鼎盛时期,临床常用鲜药多达40 余种。由于鲜药缺乏供货渠道、保鲜贮藏困难、缺味频繁、临床调剂不便、剂型单一、应用范围受限等诸多因素限制,传统鲜用为主的药物多以干品代之。目前,少有医院或药店供应鲜药[32]。受上述条件的限制,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传统的鲜药使用处于严重的萎缩状态。同时,由于鲜药供应逐渐萎缩甚至长期断档,鲜药质量标准也趋于空白。岳贵娟[33]呼吁推广鲜药先要做好质量标准。《中国药典》1977年版收载的鲜药内服品种30种,外敷品种38种,合计68种,达到历年之最;随后显著下降,《中国药典》1985 年版收载的鲜药品种仅25 种;《中国药典》1990~2000年版收载的鲜药品种数略有上升,维持在30~32 种;《中国药典》2010~2020 年版又下降到仅7 种,且没有外敷品种。历版《中国药典》收载鲜药的情况见表3、图3。此外,各省市中药材地方标准及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共收录鲜药仅有80 余种,都存在着鲜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不深入、质量评价项目不完善等问题[34]。

表3 历版《中国药典》鲜药的收载情况

图3 历版《中国药典》鲜药的收载情况

随着学者们对中医药经典著作中鲜药应用的深入挖掘,以及利用现代技术对鲜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鲜药独特的药理药效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遵循古法用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原主任王承德提出:政府要重视和支持中药鲜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35]。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郝近大、鲍世铨等国内中医药领域的众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恢复临床鲜药的供应,《中国中医药报》组织专家进行论坛,加强对鲜药保鲜技术等基础工作的研究,在地黄、石斛、撷草、侧柏叶、人参、三七、生姜等药材的保鲜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2000—2001 年《基层中药杂志》组织了2 次鲜药的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的成果征文活动,促进了鲜药的现代研究与推广[36]。

虽然中药鲜药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鲜药的应用也并没有形成适应时代需求和中医药特色的规模化产业,原有的“前店后厂”的供药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使鲜药难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4 鲜药保鲜技术的发展

20 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剧增,门诊量增大,而传统鲜药保鲜技术落后,经营成本大幅上涨,以致市场上鲜药的供应逐渐减少甚至断档,大部分鲜药均以干品代之[37]。中药鲜用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药材的保鲜,而鲜药的保鲜储存困难也是其临床使用受限的主要原因。

传统鲜药保鲜技术有自然贮藏法、砂藏法、砂植法、冰箱贮藏法、塑料薄膜保鲜法、移栽法等。詹晓如等[38]介绍,将鲜芦根放置阴凉通风处,堆放厚度大约25 cm,上面盖上防潮麻袋,一般可以保管15 d 左右。埋藏法、窖藏法和冷藏法是我国生姜普遍的贮藏方法。陈丙銮等[39]发现,砂藏法储藏的生姜精油、姜辣素、姜烯酚含量无明显变化,对所制的干姜质量无显著影响。陈永强[40]对比鲜姜窖内砂贮和室内砂贮的结果发现,窖内砂贮保鲜率最高可达98%,而室内砂贮保鲜率仅15%。传统保鲜技术虽然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保鲜效果不佳,费时、费工且占地面积大,不为经营者所重视,难以推广。

随着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已经成功开发了气调贮藏、辐照贮藏、冷冻干燥、真空密封和应用保鲜剂保鲜等现代化果蔬保鲜技术。李白鸽等[41]发现,在低温(2 ℃)环境下,O2、CO2的比例分别为8%和30%时,可以有效抑制过氧化氢酶的活力,利于鲜鱼腥草的保存。段宝忠等[42]通过对比经60Co-γ射线辐照和未辐照川贝母储藏过程中活性成分的含量、霉变和虫蛀现象,发现应用60Co-γ射线辐照可明显延长川贝母的储藏时间。杨烨等[43]将速冻保鲜技术应用于生姜、地黄、石斛的保鲜,发现储藏6 个月的生姜、地黄和石斛外观性状、口味和有效成分都没有显著的变化,保鲜贮存期可达6~12 个月。汤海燕等[44]比较了气调贮藏法、速冻保鲜技术、保鲜剂保鲜法对新鲜鱼腥草、穿心莲和石菖蒲的保鲜效果,发现利用速冻保鲜技术的保鲜效果最优,3 种鲜品储藏30 d 外观仍完好,且保鲜品与鲜品的有效成分没有显著差异。虽然现代果蔬保鲜的技术理论可以在鲜药的保鲜领域得以合理应用,但仍难以突破传统鲜药季节性的桎梏。气调贮藏法虽然操作较简单,但不利于长时间储藏;辐射贮藏法可以很好地控制虫卵和微生物,抑制鲜药材的新陈代谢,但辐照射线剂量控制困难,且成本高昂;冷冻干燥和速冻保鲜技术可以保留鲜药的成分性质,但成本高、规模小,难以实现产业化。

5 中药鲜药制剂的开发应用

中药鲜药制剂是指源于传统中药的临床经验,以新鲜的动植物为原料,依靠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遵循严格的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所研制出的能保持鲜药的特有成分和药效,质量稳定、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特点的新型中药制剂,包括单味鲜药或包含鲜药的中药复方制剂[45]。利用现代化工艺手段将传统鲜药制备成鲜药制剂,不仅最大程度保留了中药的有效成分,发挥鲜药特殊的药效作用,同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了鲜药的季节限制、储藏困难、品种不全、剂型单一、临床使用不便等问题。

国外对鲜药的现代研究十分重视,并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了一系列疗效较好的鲜药制品。早在1985年,德国低古萨有限公司就向中国申请了用鲜春菊提取有效成分的专利[46]。20 世纪90 年代初,法国、德国、日本开发出了很多鲜药制剂,如法国的SIPF 口服液,德国的Immunopret Echinacea 制剂、Espa-Imun滴剂、Phytodolor N制剂、香天葵汁,日本的妥胃-U片以及Resplant榨汁剂、Aescorin N软膏等[47]。

国内鲜药制剂研发起步较晚,由浙江中医研究所研究,浙江大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鲜益母草胶囊,较传统的益母草胶囊、益母草流浸膏、益母草膏,具备指标含量高、药理作用强、临床疗效好、工艺更先进、服用量较少等优点[48]。被誉为“中国鲜药抗癌第一人”的李建生创建的建生药业有限公司开发了金龙胶囊、金水鲜胶囊2种现代抗肿瘤鲜药制剂,获批成为国药准字号治疗药,开创了我国现代鲜药制剂治疗癌症的先河[49-50]。此外,我国还开发了一些质量控制可靠、疗效确切的鲜药制剂,如鲜竹沥胶囊、鲜苓消银胶囊、鲜药双柏膏等,均已在临床得到了应用[51-53]。

20 世纪80 年代至今,呼吁恢复鲜药的应用已得到了初步响应,现代鲜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已逐渐被重视。21 世纪以来,很多科研院所、药企如雨后春笋般加入鲜药制剂的开发浪潮中,申请了大量鲜药制剂相关专利[54-57]。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作为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与销售的龙头企业,近年来也开始注重鲜药配方颗粒的开发[58-60]。

6 结语与展望

传统鲜药的应用模式显然难以适应现代医疗供求体系的发展,恢复鲜药的应用首先需要解决其固有的局限性。由于长期断供,除生姜等少数品种在临床上还有应用,其他传统习惯鲜用的药材均被干品取代,医生、患者对鲜药的认知匮乏。应充分挖掘应用鲜药的古方、经方、名方和验方,重视临床医生对鲜药临症用药的学习。

源头清晰、合乎标准的药材原料才能生产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供临床使用的鲜药制剂。药企生产使用鲜药材首先要有法可依,但目前我国鲜药质量标准几近空白。《中国药典》2020 年版作为药材饮片的最低标准,收载鲜药仅有7 种,远远不能满足鲜药生产的现实要求。恢复鲜药的广泛使用需要增补完善《中国药典》的鲜品收录,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

传统鲜药材的零星野采或小规模的药农种植,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冷链运输和现代化的保鲜贮藏,种植、采收、运输、贮藏等经营成本的升高压缩了鲜药的供应,促使临床以干品代替鲜品使用,鲜药需求骤降,导致供应链条进一步中断。如此恶性循环是传统鲜药应用萎缩的主要原因。保障鲜药供应充足需要加强鲜药材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及药用植物种植和采集质量管理规范(GACP)基地建设,实现“鲜药种植-采集加工-保鲜运输-质量控制”整个流程的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应建立全链条技术支撑、适应时代需求和符合中医传统用药理论的现代化鲜药产业。尽管现代化保鲜技术已经可以实现鲜药的长期保存,但其高昂的成本仍然让药企、医院、药店望而却步。而现代化鲜药制剂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鲜药采收、保鲜、运输、储藏、临床使用等方面的局限性,而且其质量稳定可控、携带方便等优势更容易被医生和患者接受。对药企而言,鲜益母草胶囊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揭示了开发质量均一、可控、安全、有效的鲜药制剂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于患者而言,金龙胶囊和金水鲜胶囊良好的临床疗效揭示了鲜药制剂可以很好地保留鲜药特殊的药效作用。建立鲜药“原料种植-产地加工-保鲜运输-制剂生产-医院供应”全链条技术支撑的现代化鲜药产业是挽救鲜药应用萎缩颓势的必经之路。

继承和发扬我国历代医家以中药鲜药治病的宝贵经验和特色技术,是每一个中医药人的责任与使命,呼吁更多的中医药界有识之士共同推广鲜药的应用与开发,推动鲜药的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药典保鲜中药
是药三分毒,滥用中药有风险
2020年版《中国药典》山楂叶项下金丝桃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商榷
樱桃保鲜掌握技巧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穿山甲药典除名
不聊天,感情怎么保鲜?
2017年版《英国药典》概述及启示
爱情保鲜术
“中药零食”怎么吃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