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河文化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索

2022-03-03 00:43李荧娇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运河素养语文

李荧娇

(常州市西仓桥小学 江苏 常州 213000)

引言

语文学科在小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科目,还能促使学生不断提升个人思想道德水平。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地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策略,努力梳理和解决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从而不断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水平。这不仅是基于运河文化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条件,还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深入探究的一个重要教学问题。文本将基于运河文化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究,认真分析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以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注重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厘清概念,理解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现象。运河文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一大批水利专家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它不仅是一种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政治意义。运河文化,是减少区域文化差异所呈现的共同的文化特征,是促使各个区域文化融合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统一文化,也是使运河区域成为人才汇聚之地的摇篮。

运河不仅能够给城市带来新的灵气,在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及利用中,通过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讲好运河的故事,提升文化品质,充分加强运河文化的传承,成地打造古今同辉的人文运河魅力,努力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是运河文化的深层内涵。[1]

我校北临悠悠古运河,一年四季,沿岸优美的运河风光令学生惊叹,滚滚流动的运河水在当今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保护母亲河的活动中,学生逐渐理解运河文化的含义,厘清其中所包含的运河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将运河精神吸收在成长的每一步里。

二、分析现状,探秘当前课堂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中,还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如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教学的方法不恰当,导致学生很难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提起兴趣,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而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还会给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造成阻碍,严重地影响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学生仅仅被动地接受所学的语文知识,并不能够深刻地理解在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一些丰富的人文精神,也不能够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积极地思考。这就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气氛不够融洽,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教学素养水平,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能够深入地探究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运河文化精神,并成功地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努力增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使得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稳定提升的。

三、探究课堂,解锁高效密码

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教师深入地理解运河文化的内涵,并能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运河文化的核心精神,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起文化的自信,并通过正确地理解文化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历史,全面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以及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从而获得全方面的发展,促使学生能够从积极学习转向深入学习,再到最终学会独立的学习。

如此一来,不仅成功地构建了小学语文高效的课堂,还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效地完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及任务,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及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意义。

学生通过高效课堂的学习,不仅能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还能够体会到语言思想表达的深奥,促使学生能够对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产生浓厚的热情,为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的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二下第三单元识字1《神州谣》时,在丰富讲述中国山川之美、感悟祖国山河壮美的同时,引入我们临近的京杭大运河进行拓展学习,了解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文化、感悟运河水的无私奉献、包容开放的伟大精神,从而加深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赞美与喜爱。

四、探索策略,提升课堂实效

(一)传播博大的运河文化,印刻记忆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实践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产生运用语言表达的欲望,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其能够真正理解语言文字表达的内涵,并透过语言文字,理解我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能够被我国语言文化深深吸引,促使学生对运河文化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应在实践中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促使学生有效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学生产生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运河文化搬进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够深入地学习运河文化,并作为运河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上册中《望庐山瀑布》时,首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我国著名风景区庐山的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能够产生对于课堂知识学习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诗歌的含义,在反复阅读诗歌中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通过相应的朗读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出瀑布的气势雄伟,从而产生对于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接着,以庐山的自然风光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于庐山的印象,促使学生能够产生对于常州文化风景区——大运河的向往之情,能够更好地珍惜当下,记住乡愁,深刻地体会,“常州从何而来?常州有何记忆?”逐步唤醒学生对于常州的热爱之情,并深入地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全面地提升学生对于祖国山河以及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注意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已经成为了当前小学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通过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培养个人的语文素养,成功地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逐步吸引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注意力,巧妙地借助相关的问题导入环节,促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能够变得更加融洽,以此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知识背后的深意,并产生研究性的学习,获得高尚的品格。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时,首先,为学生收集关于黄山奇石的资料,然后为学生播放黄山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奇字是什么含义?”并运用奇字组词造句.接着,开展小组的讨论与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讨论“黄山在哪里?黄山奇石在哪里?结合老师给出的图片,你认为黄山奇石奇在哪里?”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然后在学生感受到黄山奇石的壮丽景象以后,产生对黄山的喜爱,并向往去黄山看奇石之情时,教师将话题转入到“常州——一个文化自信的地区”,“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能够齐聚常州共同展开学习,成为常州的新市民,你能谈一谈,你觉得常州有何魅力吗?”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够深入探究运河文化,了解并熟悉连接各地人民的母亲河——大运河的深刻认识,并对祖国文化产生浓厚的热爱之情。[3]

(三)创设开放的课堂模式,挖掘潜能感

小学语文课堂的开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当学生在积极的思考过程中学习,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辨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能在教师开放式教学的带领下,走出课堂原有的固定模式和规定套路,以全新的思维方式走进教学内容,深刻领会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由熟悉的知识引申至新学的内容,进而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反馈进一步提升。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二下第一单元时,结合单元主题“找春天”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开展丰富多样的个性化的课外阅读活动。结合学校运河文化的特色,教学中,我以“春”为主题,带领学生了解运河边春的变化,进行相关文章的的阅读,绘制手抄报。当这些印象深刻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时,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寻找到的运河边的春天表达出来,表达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有的同学选择画,画一画自己找到的、读到的春天;有的同学选择积累,以“春”为主题的成语王国,寻找、积累跟春天有关的成语,开展成语积累大比拼;有的同学选择写,以“找春天”为主题,写一写自己眼睛看到、鼻子闻到、嘴巴尝到、耳朵听到的春天;有的同学选择唱,将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美美地唱出来;有的同学选择说,用优美的语言、质朴的情感表达内心对春天的真实感受。

(四)树立前沿的信息理念,强化技术点

由于信息技术在展示上具有特殊的优势,它不仅能够切合小学语文的语言教学特点,还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基于运河文化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应当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地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理念,通过充分地唤醒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探索的欲望,有效地体现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心态来开展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不断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葡萄沟》时,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葡萄沟的美丽景色,在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葡萄的种类,以及葡萄多产量、高颜色、鲜味道、甜等优秀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示,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于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借助本次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还能够促使学生产生重新认识家乡的渴望,在这一环境中,教师将运河文化自然而然的搬进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够对运河美景产生赞美之情,并自主探究运河文化,有效地培育运河文化滋养下的、具有八大品格的“运河娃”,同时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4]

再比如,在教学二下第三单元识字2《传统节日》和识字4《中国美食》的时候,结合运河沿岸18座城市的风俗习惯,围绕运河沿岸的民俗风情、传统美食,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推动学生对运河沿岸城市文化的研究,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在沿岸城市中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运河文化的了解与喜爱之情。

综上所述,在基于运河文化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应努力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地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与运河文化资源的相同处,进而进行统整,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水平。

猜你喜欢
运河素养语文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如泰运河谣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