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浊毒病机探析乳腺癌防治新思路*

2022-03-03 09:57陈颖彭涛尹聪王昭贾晨曦樊康康刘宇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癌毒浊毒正气

陈颖,彭涛,尹聪,王昭,贾晨曦,樊康康,刘宇

1 山西中医药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 2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山西太原 030024

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中,发病率稳居首位的是乳腺癌,且发现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1]。腺泡上皮和乳腺导管是乳腺癌的好发部位。若腺上皮呈非典型增生,将很可能发展为原位癌、早期浸润癌和浸润性癌[2]。乳腺癌发病相对隐匿,仅极少数患者早期有乳房肿胀感、局部皮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大多在体检中发现,乳腺癌易发生转移,此病除了为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更多对患者身体造成病痛,更甚者会危及生命。所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极为重要。西医发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确,常与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经济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笔者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及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乳腺癌患者发病后体内积累各种毒素分子,毒素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及作用方式与中医浊毒的致病方式极尽相同,故推测在乳腺癌发病中浊毒起了不可忽视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浊毒的认识

“浊毒”广义上来说,机体水谷精微运化产生的稠厚部分和需排出的秽浊产物即是“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提出人体水液运行的生理特点,浊气需降且不宜留存于体内。《金匱要略心典》有云:“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邪毒有来自内外之分。内生之毒性质恶劣,较浊骏猛,浊性黏腻,常有湿聚而为浊,浊久郁而成毒之说,两者汇聚成毒浊。浊与毒作用相辅相成,两者很少单一发病,毒浊共存,又多与他邪搏结,使病情缠绵,正气乃亏。浊毒理论最早是由国医大师李佃贵所构建提出,此理论逐渐被学者所采用,在多种慢性病的临床诊治中得到应用,效果颇佳。李佃贵认为由脾胃亏虚等多种病因致人体内的津液、气机运化失常,体内废物不得以顺利排出,病理产物在体内积聚而成,即为浊毒。浊毒内滞易蔓延,日久难祛而伤正[3],对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造成严重损害。

浊毒致乳腺癌发病的病机

中医古籍中并无西医病名“乳腺癌”的相关记载,后世医家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及表现,将其归为中医的“乳岩”“翻花奶”“奶岩”以及“乳石痈”等范畴[4],乳岩始见于《丹溪心法》,指出以乳房结积成肿块,质地硬且实,皮肤凹凸不平,病程缠绵,久而难愈,后肿块破溃,出现脓血秽浊之物,闻有恶臭,疼痛日增,甚至痛而难忍为主要表现的乳房癌病。临床医家常以肝脾论治,以肝郁脾虚为病机,认为脾虚气滞则痰湿内蕴,兼瘀血、郁热内留等,临床以此治疗乳腺癌略显思路受限,疗效差强人意。考虑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广泛的人群迫于生活的压力出现多种亚健康状态,或是由于起居无常导致阴阳失调,或是由于饮食无节导致脾虚湿蕴,或是由于缺乏运动导致阳气升发不足,这些均易生浊邪。尤以素日肥甘过量,久久致脾气所伤者,最易致内浊生。另有七情内伤致使肝气郁闭,气机阻滞不畅,使清浊混淆,聚则为浊。浊邪难输,若停滞留存于皮下、血脉、经络,在机体积留过久遂变成浊毒。浊毒在人体内有双重表现,既是耗伤气血、损伤经络的伤正之源,又为废物难处、蕴积而生的病理产物。浊毒相结,两者相助为虐,日久不祛,则易损耗人体正气、阻滞经络,最终成形、化积或成癥、败损脏腑,反复难愈或成为难治之症,危及生命。日久浊毒损伤乳络,易发肿瘤。病程发展危险性高且复杂、多变。恶性肿瘤生长到一定阶段,体内的浊毒物质会逐渐增多、堆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这些浊毒物质就会随气血津液而流窜走注,于机体正气虚损处形成新的肿瘤,浊毒日久剧烈增殖,流窜周围肆意生长,易导致乳腺癌的浸润性转移。

浊毒与乳腺癌的临床联系

微观上看乳腺癌,其微环境大致是由细胞间质和衍生物所组成的,肿瘤细胞刺激间质,间接产生组织蛋白酶、溶酶体酶以及多种水解酶,对人体起到一定的破坏性毒副作用。纤维母细胞(CAFs)与肿瘤息息相关,此时被发现它有明显的活化性,癌细胞被CAFs细胞分泌的多种因子所作用,使癌细胞会产生较强的增殖性以及侵袭力[5],使肿瘤病得以在多种因子的多重作用下极速发展,侵袭人体并扎根立足。利用中医取象比类方法来分析,恶性肿瘤也是在浊毒所致的多种病机及病理因素作用下产生并转移扩散的,CAFs和相关酶在功能上似可属为“浊毒”的范畴。

浊毒侵袭人体久久不祛,可使气机不通,津液流通运行不畅,化生痰浊,阻滞乳络,如此恶性循环在局部反复发生,最终使其肿瘤得以病发及发展,局部瘀滞过久,阻碍全身气机血液运行,加之浊毒作用,耗伤机体正气,久而久之,正亏毒散,最终导致肿瘤的增殖及扩散。乳腺癌局部病灶被浊毒污染,是浸润性乳腺癌发病的根本原因,且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浊毒侵袭日久,弥散全身,手术仅切除局限范围内的肿瘤及局部组织,但致病之根源仍在,未能够得以完全清除,浊毒伏匿易发而善变易性,若未及时从根本上治疗,将留下极大的疾患再度复发的安全性隐患。研究发现,癌毒与肿瘤转移存在密切的联系[6],石菖蒲等化痰类中草药可以有效地对抗并减低机体免疫反应。这也使浊毒与乳腺癌疾病的紧密关系得到进一步论证。浊毒与肿瘤微环境、乳腺癌的发病、增殖及转移乃至再复发均密切相关。

基于浊毒对乳腺癌的防治

基于浊毒理论基础,立足临床实践,针对此病当以化浊祛毒为要,以达气畅血安、溃愈积消、浊化毒祛。临床治疗中,仅祛毒则浊邪难祛,仅化浊则癌毒难消。因此当化浊以祛毒。但浊毒易兼夹他邪共同致病,且病理产物种类繁杂。治疗思路不可过于拘泥,当标本兼顾,灵活选方。治疗浊毒时截断浊毒生发之源是首要任务,佐以扶正以固本,治疗兼症,清理余邪,以防治多种致病因素互相胶结积聚以助虐浊毒增长之势。乳腺癌发病各阶段轻重缓急不同、致病因素也不完全相同、对脏腑损害程度也大有差异。基于上述不同的情况,灵活选用以下所述方法,同时健脾补气相佐,合补肾、化痰、清郁热等多种治疗手段。

1 扶正化浊祛毒

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充足为体健之本,正气亏虚为患病之源。《外证医案》有云:“气虚则成岩”。素体亏虚正是日久乳岩产生的问题所在。张景岳有云:“久病伤及中气者,宜施以修补扶正之法”。乳腺癌术后及放化疗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乏力,神疲、抵抗力下降等无力抗邪的表现,也是正气虚的直接体现。正虚邪实是乳腺癌发病的基本病机,乳腺癌的正虚在疾病早期常以脾气虚多见,晚期以脏腑气血、阴阳俱虚为见,甚至危及生命。因虚而发病,因虚而致实的疾病。正气亏虚,机体失调,浊毒尤发。同时正气本虚,制约拮抗癌毒乏力,则癌毒肆意与日剧增,机体本虚则愈发虚弱。造成恶性循环。故本虚而标实、相互错杂为此癌发病的主要病机特点。研究证实,在乳腺癌发病及治疗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中医药辨证诊疗、扶正培元可有效进行干预,起到减毒抑癌、维护患者身心健康的作用[7]。

2 活血化浊祛毒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络、血脉常乃伏藏浊邪之地,气机不畅,瘀血乃生。久病多瘀,瘀久易致顽疾。乳腺癌病程缠绵难愈,乳络瘀闭不通,常有疼痛、局部肿胀等症状。瘀与浊与毒相助为虐,久之脏腑失养、形器不荣,更甚者将会导致阴阳失去平衡、气机逆乱、癌毒扩散转移,多处病发。治以化浊祛毒、化瘀通络活血,以化顽疾,恢复血脉润养濡助之功能,最终达到气血安和、乳络通利的目的。

3 解郁化浊祛毒

“堵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乳腺癌好发人群多为那些忧郁积忿的中年妇女;张景岳提出“因病而郁”及“因郁而病”的观点;正是后世医家多从肝脾论治的原因之一。气郁促浊生,浊积促气聚,互助为功,乳腺癌因血脉之中伏藏大量胶结在一起的浊邪,气郁壅滞闭塞,久则不得以畅通而发,毒邪内生,结聚难消。肝气畅通,疏通气机,有助于散结消肿止痛,也进一步改善了乳腺的新陈代谢,使内环境安和,癌毒之邪从多种途径得以祛出于体外。由此当解郁化浊祛毒,可使肝郁得散、浊化毒祛,痛减病安。行气止痛,解郁通脉,最终达到调安乳络的目的。

4 除湿化浊祛毒

湿邪与浊邪性质相同,性质粘腻不易除而致病程缠绵。浊乃湿之极湿为浊之助。若脾胃功能失调,气机紊乱,内有湿生,弥散阻滞气血运行,久而浊生,郁久成浊毒。同样浊邪久滞必会伤及脾胃,进而影响其运化功能,水湿瘀血积聚,也助湿存。除湿祛毒化浊,有助于恢复脾胃调和气机、清浊升降的生理功能。气畅则浊毒难以生,湿浊也自然得以除。脾得健运,气畅湿除,循序以渐进,疗效颇佳。化浊类的中药可通过除湿,有效降低肿瘤细胞的黏附力,有效抑制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力,有效防止肿瘤细胞对机体产生过度侵袭,同时病灶中的促纤维化因子释放也可以得到有效抑制[8]。同时化浊祛毒除湿药兼配以疏散、升发之药,风可助湿除,化浊并有效给予邪气外出的出路,则可邪去而正安[9]。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乳腺癌与浊毒存在密切关系,认为正虚邪伏乃乳腺癌首要病机,脾气亏虚是乳腺癌初期正虚的集中体现,随病情进展可发展为脏腑气血阴阳俱虚。邪伏即所论述的浊毒,癌毒在乳腺癌患者体内的蓄积过程及对机体产生的作用方式及效果,与中医浊毒致癌的方式及表现极为相同,进一步探析乳腺癌的发病机理,以扶正化浊的新角度来探讨乳腺癌的治疗,探讨浊毒致病于乳腺癌的机制,一方面希冀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同时使乳腺癌相关疾病的理论基础得以更加丰满,但就当前医学研究现状而言,尚未能充分立证假说,期盼更进一步研究使浊毒与乳腺癌的相关性被佐证。此外,中医有上工治未病,始终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要重视乳腺癌的筛查,尽早干预,有效使用化浊祛毒法,使病势从根本上发生截断扭转,体现“治未病”的思想。

猜你喜欢
癌毒浊毒正气
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
“癌毒传舍”新认识及其在肺癌复发转移防治中的应用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浊毒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癌毒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毒、癌毒的认识与癌症的益气清毒法防治思路*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