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运用探究

2022-03-03 01:59江苏盐城市滨海县实验小学224500谭艳云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8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动手

江苏盐城市滨海县实验小学(224500)谭艳云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都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数学是一门强调逻辑思维的学科,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数学中的动手操作环节则能让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实践变得更加直观、具象、易于理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更加积极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树立良好的数学观,发展数学综合能力。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维持小学生认知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教师一定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为学生创造适宜动手操作的环境和氛围。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有趣的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燃起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激发他们对动手实践的兴趣,在观察、思考和实践中获得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让数学课堂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有趣。

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深入的数学认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让他们通过摆一摆小圆片和小木棒等学具,来加强对“一样多”与“相差数”等数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建构起相关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伊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动手数一数”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先数一数自己手中的小圆片、小三角形、小正方形以及小木棒的数量,再让学生互相探讨一下自己数数的思路、过程,以及最终得出的数字和“数一数”活动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数的意义”的认知。

在进行第二阶段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提前制作好的课件来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展示出课件中的一张图片:在第一行摆了6个正方形,在其中4个正方形的下方一一对应摆了4个小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仿照这张图片亲自动手来摆一摆,从中逐渐感知什么是“不相等的数量”,且由于摆放的方式是一一对应,就会给学生带来比较直观的视觉冲击,让他们一眼就能看到正方形的数量多而三角形的数量少,加深对数量多与少的理解。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件图片并思考:“假如将正方形分成两部分,那么,与三角形数量一样多的部分在哪儿?有几个?”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就会自主观察、思考,并在操作中逐渐领悟到“和三角形数量一样多的部分应当是4个正方形,因此,可以将6个正方形分成4个正方形与2个正方形两部分”,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6比4大,4比6小”,也就能让整个“比一比”的学习过程更加有效。教师正是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从而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轻松,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效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开展实践性操作,加强知识理解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会印象深刻,数学学习亦是如此。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非常有限,也不具备丰富的知识经验,更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内涵、掌握数学技能。因此,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多多开展有效的实践性操作活动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动手操作助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开拓数学思维,优化数学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前为学生准备一些长方体与正方体模型,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亲眼看一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什么样的,还可以将这些模型分给学生,让他们轮流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感受一下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起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本认识。接下来,为了加深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概念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捏橡皮泥”的实践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仿照教师准备的长方体与正方体模型,再捏出一个长方体与正方体。学生对这一课堂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纷纷投入到“捏橡皮泥”的活动中,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捏出了长方体与正方体。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互相评比作品,看看谁捏的作品最接近标准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捏出来的。学生在捏橡皮泥的过程中就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长方体与正方体形状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正是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完成了从初步感知到进一步理解认识的学习过程,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认知,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注重探究性操作,培养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利用探究性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剪”“拼”“折”“摆”等各种各样的操作中自主探究,从而更好地感知数量之间的规律,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助力数学学习的真实发生。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探究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带领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逐步感知数学概念,领悟长方体体积的概念本质,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一下长方体学具的长、宽、高,并预估一下其体积。学生在测量后就会逐渐建立起对“1立方厘米”的数学认知。然后,教师让学生用2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并计算一下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很快就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等操作感悟到20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就是所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随后,教师再让学生观察一下所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思考长方体的体积应当和什么有关、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学生在探究性的动手操作中就会逐渐感悟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更加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教师正是通过探究性的动手操作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观察、思考、操作中逐渐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设置多层次操作,发展数学技能

动手操作不单单是一种促进认知的活动,更是一种增长数学技能的活动。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更重视其促进认知功能,而忽视其对学生数学技能的培养作用,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不高。因此,教师要想更好地通过动手操作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应当从操作本身出发,以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为目标,设置多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操作过程中获得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共同发展,最终获得数学认知与技能的有效提升,促进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开展教材中一项主题为“怎样滚得远”的实践活动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动手操作活动。层次一:让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了解这项数学活动的操作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以规范后续活动中的操作。层次二:引导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并展开讨论与合作探究,由于学生已经完成了层次一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观察与操作基础,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对比实验,分别让小球在30°、45°以及60°的斜坡上滚动,并让学生将相应的数据及时记录下来。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相同的实验材料,保证小球在滚动时受到的阻力一致,并让其自然滚动。学生在对比实验中就会逐渐认识到小球在45°的斜坡上滚得最远。层次三:可以就层次二的操作活动进行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自主选择斜坡的倾斜度数,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并在层次三的操作中更好地验证层次二的实验结果。最终,学生在多层次的操作活动中,不仅高效地完成了这项数学活动,还获得了许多关于速度与距离的新发现,促进了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师正是通过设计多层次的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与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感知数学规律和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与肢体,让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思考与循序渐进的操作中,不断开拓数学思维、锻炼动手能力,逐渐获得数学认知与技能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真实有效。

五、引入教师指导,明确操作方向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简单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因为数学知识还是相对抽象和复杂,学生在理解时难免会存在一些困难,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理解偏差而出现操作错误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除了重视动手操作活动的教学,也要给予学生一些操作方面的指导或点拨,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动手操作,避免操作错误的发生,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动手操作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柱”时,教师想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测、分析、验证、归纳等环节,更加准确深入地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相关知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为此,教师就需要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适时且有效的指导和点拨。比如,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制作模型:一个长方体长6cm、宽3cm、高8cm,一个正方体棱8cm,一个圆柱半径3cm、高8cm,请分别制作出这样的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适时地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动手操作。问题一:长方体、正方体与圆柱之间,它们的底面积、高都是相等的吗?这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联?问题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会不会相等?理由是什么?问题三:圆柱的体积和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可能相等?理由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进行相应的动手操作时,就会更加有的放矢,能够非常快速而准确地解决相应的问题,并会进行一些实验操作来验证,保证了动手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样的教师指导,不仅能帮助学生明确动手操作的方向,获取更加完善的结果,还能使学生在学习圆柱体积的知识时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与理解,从而更好地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当重视动手操作环节,还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将动手操作活动作为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实践以及创新,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使学生获得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动手
我也来动手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多少个小正方体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数小正方体
动手画一画
拼正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