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民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路径探析

2022-03-04 16:56李平
西部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媒体

摘要:以典型范围内民族高校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状况为研究样本,以新媒体应用的时间、内容、效用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培育五个维度作为调研结果的关键性指标,分析民族高校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环境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现状,以新媒体为主线,建议:(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环境;(二)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机制;(三)打造“线下+云端”宣传模式;(四)实现内容与形式共建;(五)力求发展与治理相结合。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4-0018-03

新媒体新技术正在以快速迭代的方式不断发展变革,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据2020年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调查,在获取信息方面,新媒体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其方便快捷性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断深化。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我国微信、QQ等即时通讯用户和网络视频用户数量分别达到9.81亿、9.27亿;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运用范围在不断扩展深入,国内5G总用户量已超3.5亿①。可见,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显然需要融入新媒体、新技术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并在2019年的《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一文中指出“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在发生深刻变化”;“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等重要思想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现实思考路径。

笔者认为,当下在民族高校大学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亟须嵌入新媒体理念意识和实证微观意识。在这两种意识的引领下,本文以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访谈调研,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区域内可供参考的实证案例。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筒称德宏州)少数民族众多,又位于中缅边境地区,其区位特殊性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块特殊的土壤。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边疆民族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来自全省各个地州的少数民族。本文以校内少数民族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340份,访谈提纲120份,深入访谈23人,以新媒体视角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问卷及访谈设计

在查找、阅读和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调研对象的属性,共设计23个单选、多选问题和7个大类访谈题目,内容涉及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如年级、民族、政治面貌、宗教信仰等。另外,主要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学校网络环境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情况和学习期望展开调研。

(二)调研效度认定

本次调研共發放问卷340份,涉及学校各个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以教师身份干涉的方式最大可能地确保每份问卷的真实度和回收率,回收率为100%。深度访谈对象为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23人,有效率为100%。有效率保证主要依靠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学生管理和行政工作中实现。

(三)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使用了调查问卷、访谈、观察和计量分析方法。调查问卷、访谈和观察主要是对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的数据获取,为下一步的分析提供充分的数据和材料。计量分析法是将前期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探寻新媒体视域下民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化路径。

二、调研结果的关键性指标现实情况呈现

(一)新媒体应用的时间维度

如上文所述,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之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之广,已充分显示出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与人民生活关系之密切,铸牢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然不能脱离这些新媒体、新技术元素的使用。在每天使用电脑或可移动设备的时间大概是多久的问题中,学生选择的时间跨度主要集中于在3至12小时之间的这个范围内;7至8小时的时间段占比达到69.56%;但是在深度访谈中了解到真实数据要高于此,甚至可以概括为“除了睡觉的时候都在玩手机”是大多数学生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教学过程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观察、与学生的交谈,从客观上印证了这一现实情况。在通过哪些渠道关注国家大事的问题中,新媒体使用的占比更是高达93.09%,可见大学生应用新媒体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对其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二)新媒体应用的内容维度

在即时通信和短视频等载体观看最多内容的问卷和访谈中,娱乐生活、网络学习、时政新闻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所调研对象的网络生活。娱乐生活包括美食、健身、旅游、游戏、影视等;网络学习主要是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网易课程和其他在线学习平台;时政新闻以关注人民日报、云南共青团、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平台来了解最新的时政动向。整体而言,主要是以娱乐生活为主、学习和时政新闻为辅。在深度访谈中了解到,时政新闻的关注和获取更多是来自于学校的外在要求,主要以完成学校的任务为主,而来自于自身诉求的只占很小的一个比例。

(三)新媒体应用的效用维度

使用新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用如何,是衡量新媒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是否具备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指标。有97.2%的调研对象认为新媒体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重要性比较突出;并且有97.19%的调研对象表示会主动通过新媒体新技术平台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知识。这个比重说明将新媒体应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必要的、有效的。但是对其内容和形式设计创新方面应有更高需求,不能简单地将新媒体作品搬到课堂上或者是网络平台上,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性和大数据技术的分析能力。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维度

学生具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认知,但并不能准确地表达其具体内涵,也无法进行内容拓展。46.25%的调研对象只是单纯地将民族团结与共同体意识等同起来,在关于自身所属的少数民族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关系问题上甚至有14.11%的调研对象认为本民族利益高于中华民族利益;更有17.12%的调研对象不能准确把握西方价值观理念。这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提出了现实挑战。

(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维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高校的培育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必要且关键环节。由于培育对象受到成长的地域环境、家庭环境和语言环境等因素交错影响,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受到一定程度的现实阻力,这个现实阻力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思想层面的。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对于民族大学生而言,宗教问题不可回避。在调研中有36.64%的调研对象有宗教信仰。在宗教信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影响程度问题上,有18.25%的调研对象选择“比较严重”,44.21%的调研对象选择“严重”,二者的总和占比为62.46%。

三、新媒体视域下民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一)以新媒体为主线,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环境

新媒体引入日常教学,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环境。一是党的领导主体责任必不可少。民族高校作为凝聚共同体意识的主前沿阵地,面临各种思想潮流的复杂交错,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因此,一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履行学校主体责任。二是强化信息化建设,搭建学校网络平台,打造智慧校园。只有建设方便、快捷、实用的网络信息化环境,构建以即时通信(如微信、QQ)、短视频(如抖音、快手)、移动APP、社交网络(微博)为主体的宣传矩阵,充分运用新媒体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完成“最后一公里”实践。三是以新媒体为主线设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制度,深入建设全方位育人格局,建设具有民族个性的“特色项目”,撰写校本教材,完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教学考核,打通课堂主渠道。

(二)以新媒體为主线,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机制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离不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合理布局。在新媒体环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需要建设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思政课教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性认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摸索前进中创新课程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者的跨学科教育能力和水平。二是在注重学校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家庭教育、政府宣传教育和网络教育的作用,需构建教育矩阵环境。三是在开展“四史”②教育的同时,夯实“五个认同”③教育,并在此基础切入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以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从而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三)以新媒体为主线,打造“线下+云端”宣传模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开展相应的线下活动,并融入独具特色的民族活动形式,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等。传统的线下活动模式优点在于氛围比较浓厚、感官性比较强烈、社交性、趣味性较强、体验感可持续性比较长久等,使参与活动的主体更易于沉浸在活动氛围中,记忆更为深刻,但是缺点在于受制于场地、距离等客观因素,导致覆盖范围有限。云端宣传模式可以克服线下模式的缺点,在网络和技术设备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如朋友圈、抖音、快手等,使传播速度、辐射范围大幅提升。此外,实时在线字幕进一步促进了沟通交流的即时性,并能够加深活动本身的体验,而VR技术的应用使人机交互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现实性和虚拟性的融合进一步得到强化。简言之,“线下+云端”宣传模式的建设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所需各要素的效用。

(四)以新媒体为主线,实现内容与形式共建

面对新媒体的出现,应进一步强化“内容为王,形式出彩”这一理念,打造具有新媒体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这里的“内容”指的是符合时代发展特性和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把好质量关,确保政治方向正确、内容新颖、体量适中、传播迅速、与现时代契合度高。摈弃大而空的抽象概念,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新媒体的每一个细胞里面,进而拉近受众的距离,潜移默化地实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众、融入人心、融入社会的宣传效果。

(五)以新媒体为主线,力求发展与治理结合

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重点是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使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新媒体的发展为各种思想潮流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平台,既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占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阵地, 同时也要与

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做斗争,建立网络思想舆情监测反馈机制,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民族事务治理水平。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尚未完全具备成熟的思考和辨别的能力,因此,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构建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话语体系,形成信息传播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

注释:

①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③五个认同:即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参考文献:

[1]唐绪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6.

[2]何文钜.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精髓[J].广西民族研究,2021(2).

[3]李然.新媒体时代下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J].新闻传播,2019(7).

[4]王荣霞.大学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同的现状及教育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5]余凤,杨胜才.新时代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

[6]郝亚明,秦玉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热点分析与路径演化——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

作者简介:李平(1987—),男,汉族,云南腾冲人,单位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融媒体格局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基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实证分析”(编号:2019J101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媒体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