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体育阅读”在《体育社会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022-03-04 08:29马佼佼尹立波
当代体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社会学批判性现象

马佼佼 尹立波

“批判性体育阅读”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途径,可以帮助研究者很好地将体育人物、体育事件、体育现象、体育焦点、体育场所等体育文化现象立体地进行观察,并进行批判性解释,从而发现其中承载的体育社会学意义。在体育社会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体育阅读”的方法论体系,能够教会学生以“文本”阅读的方式,批判性地解读体育文化现象以及影响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因素。本文试图分析“批判性体育阅读”在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最后提出几项建议,以供今后体育社会学教学研究之用。

《体育社会学》是我国体育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该课程将体育科学与社会学交叉融合,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体育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体育运动内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体育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目前《体育社会学》在教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时设置较少、教学内容章节较多、理论教学时数多,实践教学环节较少、教学评价单一等。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国学者针对《体育社会学》一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是所做的研究中,并没有将“批判性体育阅读”(Reading Sport Critically)这一方法引入到《体育社会学》的教学中。

“批判性体育阅读”这一方法在美国、韩国等高校中应用于《体育社会学》的课堂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并有助于其对体育文化现象综合、全面的解读。

因此,本研究对于“批判性体育阅读”在我国《体育社会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体育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批判性体育阅读”方法论

1.1 “批判性体育阅读”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在解析“批判性体育阅读”方法论的观点及模式框架之前,首先有必要提到该研究的方法论性质是基于“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该方法论是将体育文化现象看作“文本”,以阅读“文本”的方式,分析以多种生产方式和形态出现的体育文化“文本”其生成、传播、接受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学意义及象征,并分析其中的来龙去脉,以此进行解释的文化研究。该方法论体系已被很多国际学者用于体育社会学研究,其中以美国学者Susan Birrell和Mary McDonald共同进行的“体育阅读项目(Reading Sport Project)”最为典型。

1.2 “批判性体育阅读”方法论的观点与模式

“批判性体育阅读”的核心是将体育相关的多种人物、事件、现象、焦点、空间/场所等视为一个文本(text),立体地看待其生产(制作)、传达(传送)、接受(消费)的过程,以及其脉络中蕴含的多种权力关系的相互作用,并加以批判性解释。最重要的是,为了成功地进行体育“阅读”,必须以稍微不同于传统地看待和理解体育文化现象的认识论立场作为前提。换句话说,不再关注体育文化现象本身的意义,而是把体育人物、体育事件、体育现象、体育焦点、体育场所等体育文化现象看成阅读对象的文本。

当然,认识到各种体育文化现象本身承载着什么样的意义,并为了研究体育社会学问题去调查、确认这些意义也非常重要。但是,在进行“批判性体育阅读”时,重视的不是这些表面意义,而是这些体育现象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和脉络条件下形成的,也就是体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社会学意义。用“文本”的视角去解读体育文化现象,无非是为了更好地观察这些现象,不再停留于现象表面所承载的意义本身。所以,“批判性体育阅读”方法论看似抽象,其研究观点与模式框架还是非常清晰易懂的。

2 “批判性体育阅读”在教学中的应用

2.1 体育文化现象“文本”选择

在体育社会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批判性体育阅读”方法,必须要选择合适的体育文化现象“文本”。因为课堂教学中的学术训练与学者的学术研究活动有很大区别,从教学论的角度出发,必须考虑主体、内容、方法、媒体、目标等教学要素。《体育社会学》教学宜采用的“文本”是包含了各种体育人物、事件、现象、热点的体育新闻、纪录片、体育综艺节目、体育电影、电视剧等媒体文本。

制定这样的选择标准,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这样的媒体文本不仅能够兼顾时事性与时代性,还能提高广大00后大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动力。其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议题。《体育社会学》教师应如何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许使用“批判性体育阅读”这一方法是一种可行的途径。因为上文中所提到的媒体文本普遍潜移默化地注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现实、职业、态度和价值观等,能够体现社会信念、民众意识、价值观念、思考方式等。所以通过分析这些媒体文本,不仅能够研究社会学问题,还对学生有着文化教育作用。教师也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分析情况,适时进行引导。

2.2 “批判性体育阅读”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途径

选定体育文化现象“文本”之后,核心工作就是要教会学生运用“批判性体育阅读”方法论进行体育社会学分析与解读。而实施“批判性体育阅读”的核心则是,对体育“文本”进行立体的观察,并进行批判性解释,从而发现其中承载的社会学意义。

要实现这一点,就要以文化、政治视角关注和探究,这些体育社会现象是如何迅速成为大众文化关注的焦点,这些“文本”要素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它们被孕育和传播的重要条件和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又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上述这些内容都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的着眼点和观点框架。

体育一直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也对体育有着特别的关注。各種社会媒体始终以自己的形式和风格对体育现象向社会大众进行多样化的呈现。例如,网络综艺势渐兴起之后,主流视频网站马上推出了体育类的竞技综艺(《这!就是灌篮》《超新星全运会》等)。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体育”这一现实本体与“体育综艺”这一大众媒体的文化交叉点和相互影响,从这个角度进行学术探索。

2.3 “批判性体育阅读”活动的扩展与反馈

教学活动中,在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批判性体育阅读”分析活动后,还要适当地进行学术扩展,并给予及时、正确的课堂反馈。

除了“文本”本身的意义、社会学背景、各要素功能以及体育与“文本”的关系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作为“文本”的媒体材料反映的是各种历史、社会、政治关系网,这是像经纬线一样存在并产生了特定意义和象征的一种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结构。对这种复杂关系的进一步探索,是在体育社会学教学中进行“批判性体育阅读”活动的有效扩展内容。

教学反馈,就是学生声音的回馈,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的需要作出的反应。教学反馈作为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和使用“批判性体育阅读”方法,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必须要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例如,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要只关注体育热点事件本身,要关注“文本”背后的社会学意义。

3 “批判性体育阅读”在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案例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学生选择了《这!就是灌篮》这一中国体育综艺节目作为体育“文本”,基于“批判性体育阅读”的方法,进行了体育社会学的解读和分析。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起到了训练的作用。

3.1 文本的选择原因

《这!就是灌篮》是浙江卫视和优酷于2018年联合出品的体育选秀综艺节目。该节目由NBA冠军选手林书豪、中国国家队选手郭艾伦、中国台湾著名歌手导演周杰伦、内地人气演员李易峰共同担任导师。从160名业余篮球爱好者中选拔技术与个人符合导师偏好的优胜者,组成决赛成员,最终决出优胜者。该节目共12集,每周六播出。

作为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体育综艺节目,《这!就是灌篮》制作精良,社会评价很高,能够很好地代表中国当前的体育社会文化潮流与政府官方价值观导向。《这!就是灌篮》面对的受众群体有两类:一是热爱篮球、对篮球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体育迷”;另一类是关注明星、娱乐八卦的“综艺迷”。因此,该节目不仅强调体育竞技性,还重视娱乐观赏性,最大限度地吸引了民众的关注。

总的来说,《这!就是灌篮》这一综艺节目具有以下四大特点,是它成为合适的体育文本的原因。

(1)通过节目特殊的规则,创造了高度的挑战性,出演嘉宾明星众多。 体育迷的竞技性观赏需求和综艺粉丝的追星欲望都得到了满足。

(2)由实力雄厚的网络视频公司和电视台合作制作,资金充足,制作团队水平高,节目质量高。

(3)播出后,在媒体上获得好评的同时,也培养出了很多忠实观众。

(4)节目具有创意性,传达的价值观也具有分析的价值。

3.2 分析的理论依据和内容

体育文本选择完成后,根据文本的特性,选择利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观点去分析节目中参与者互动过程中体现的我国社会文化政治特征。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在前人提出的“互动仪式”概念的基础上,试图把微观社会学和宏观社会学统一起来,构建“互动仪式链”。

通过批判性体育阅读,发现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节目的参与者(出演者、观众)之间在互动过程中形成高度的身份认同感,并带来情感能量,而情感能量是社会互动和社会现象的根本动力。相对于欧美社会文化的强调个人表现和英雄主义,我国社会文化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和身份认同,对英雄的定义更多的是强调为集体利益牺牲自己而非强大的个人能力。第二,参与者的互动过程中存在“互动仪式市场”,即每个人和谁、以什么样的仪式强度进行互动,与互动双方所拥有的资源有关,如地位、能量等。体现在我国社会中,权力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身份、职责划分更加明确和难以动摇。

3.3 分析后所得结论

《这!就是灌篮》这一节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节目为观众创造了很好的互动情境,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大众的关注,观众也在互动过程中获得了身份认同感、归属感,积聚了情感能量。

但是从观众的评论来看,还是反映了当前社会文化中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观众对特定剧本设计的不满。

官方为了营造特定的情景来灌输特定的价值观,大众识破后感到虚假和欺骗,出于追求真情实感的本能表达不满。以及个别球员展现自身能力,凸显个性时,观众的接纳程度又不高,受长期偏保守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影响,对刻意展现个体能力的场景感到不适。这两者之间本身就是一种尴尬的矛盾,体现出追求自由自我与保守观念之间的冲突。

此外,互动仪式市场中出于强势地位的审查方、赞助商、制作组,又决定了互动仪式的规则和进行。资源和地位的不平等严重影响民众的互动体验。

要想改善以上两种现象,需要更好地平衡互动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强势方从规则上和资源上给弱势方更多的照顾,民众也要给有能力的个体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4 建议

在强调复合性、融合性、打破固有壁垒的知识生产的时代氛围中,我们不应该只探究存在于傳统体育圈内的现象,也应该关注新兴的体育文化现象,特别是以诸如电竞、冰雪体育为素材、主题的体育综艺节目。将这些“文本”视为体育与大众文化有关的一个新平台并加以探讨,可以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拓展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契机。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学批判性现象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第四章光现象
意外遇见社会学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