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短跑项目体能训练影响因素分析

2022-03-04 08:29李源
当代体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田径体能训练心理素质

李源

短跑项目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爆发力、肌肉力量都有较高要求,在体能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上述要求。本文以短跑项目为对象,首先分析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随后分析了体能训練的影响因素以及训练采用的方法,并说明训练过程中执行的策略。

体能训练是培养短跑运动员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于体能训练的影响、优化体能训练体系,则是提升运动员能力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总结短跑体能训练的方式和策略,为提升体能训练质量提供多条建议。

1 体能训练重要性

1.1 提升心肺功能

心肺功能是田径短跑运动员的重要素质,具有较强的心肺功能,意味着更快适应比赛节奏并获取最佳比赛成绩。心肺功能对于运动员的氧气转化与摄取有促进作用,实现比赛状态下的优质身体储能效果,适应田径比赛节奏。在田径短跑类项目中,更加注重心肺功能的作用,以100m短跑比赛为例,比赛时间较短,意味着运动员在比赛全过程中基本处于无氧运动状态;在心肺功能的支持下,运动员血液循环处于良好状态,同时肌肉群能够为运动员比赛提供足够力量。由此可见心肺功能对于最终比赛结果影响显著,自然成为体能训练的重要科目。通过提升运动员心肺功能,对于运动员适应激烈的比赛节奏有促进作用,同时保证运动员在完成田径短跑比赛后仍处于优质身体状态,最大限度降低运动员比赛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其后续的比赛任务打好基础。

1.2 提升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决定任何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对于田径短跑更是如此。注重心理素质培养,为运动员从容面对比赛任务奠定基础,也是获取优质成绩的砝码。运动员在短跑项目中,需要全面调动个人的耐力、爆发力等多项身体能力,与此同时会为运动员带来极大的比赛压力和精神压力,实际上是在考验运动员心理素质。在体能训练中注重心理素质的作用,有意识地增加心理素质考验项目,意味着运动员通过训练接受更多的心理素质考验,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比赛心理素质,从容面对短跑比赛现场的复杂因素。另一方面,人体的心理压力与身体压力均在一定关联性,如果人的身体压力伴随着动能的释放逐步降低,意味着心理压力也会随之释放,本质上是较强心理素质的体现。在体能训练中也要注意心理素质与身体压力之间的关系,力求加强并巩固运动员心理素质。

1.3 提升肌肉力量

短跑项目强调运动员的爆发力,实际上对肌肉力量提出较高要求。体能训练是加强运动员肌肉力量的有效途径,在体能训练中强化运动员各个部位肌肉的训练,在提升肌肉力量的基础上促进身体协调性、动作灵敏度的提升,在适应比赛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身体受伤的概率,凸显体能训练作用。短跑项目是对运动员爆发力和比赛节奏掌握能力的综合考验,如果运动员肌肉群力量不达标,比赛过程中因为身体协调性的不足导致受伤,对后续比赛乃至职业生涯造成消极影响。因此要注重肌肉群训练在体能训练中的作用,发挥肌肉群力量对于比赛成绩的促进作用。

2 体能训练影响因素

2.1 竞赛规则

任何体育项目训练都不能脱离竞赛规则的要求,对于田径短跑项目也不例外。在体能训练过程中需要紧扣竞赛规则要求,在充分理解竞赛规则的基础上,做好每一项体能训练工作。按照竞赛规则要求,在体能训练体系中需要做好训练现场的准备工作,包括体能训练中用到的专业器材、场地,并安排好体能训练的时间,作为田径短跑体能训练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竞赛规则的作用,专门投入时间和资源解读田径短跑比赛规则,确保体能训练方案的方向准确性。缺少竞赛规则支撑的体能训练,容易导致训练内容偏离正确方向,进而降低田径短跑的训练效果。

2.2 运动员个体情况

每个田径短跑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各有不同,在体能训练中要注意运动员的身体差异。即便是同一个短跑运动员,自身的身体机能在不同的训练状态下也会有所差异,另外运动员的年龄状态也是影响运动员情况的重要因素。制定体能训练计划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不同运动员以及同一运动员在不同背景条件下存在的身体差异,并根据训练过程中身体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方案。体能训练中不能存在“一刀切”的观念,要注意观察全部运动员的状态变化,采用差异对待方式,充分适应每个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关于运动员身体状态的评价,主要关注到体能水平、身体形态等多个指标;在体能训练方案中注重对运动员体能的评价,及时掌握运动员体能状况变化,作为优化体能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运动员身体形态涉及到力量、心肺系统耐力等多个方面,设定评价指标并综合评价运动员身体形态状况,将评估结果与身体机能正常值进行对比,确定运动员当前身体状态是否正常,重点定位运动员身体条件存在的不足,将优化身体机能作为后续体能训练计划的重要内容。

2.3 注重能量代谢

田径短跑必然涉及到人体机能的供能系统,具体到田径短跑项目,运动过程中的供能任务由磷酸原供能系统负责,相对于中长跑以及马拉松项目的供能系统存在区别。因此要考虑到短跑项目的供能特征,并将其融合在体能训练方案中。通过对短跑项目功能特征的分析,优化体能训练方式,确保体能训练真正符合供能系统的特征,使得供能系统更好地为田径项目训练服务。

2.4 客观环境

体能训练质量与训练环境内的器材设备配置关系密切,在器材设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方可逐步落实体能训练任务。围绕田径短跑项目的要求准备器材,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体能训练,对于器材、设备和场地都有特殊严格的要求,必须严格按照体能训练标准做好器材配置与场地选择工作。尽可能提供优质的体能训练场地,为田径短跑运动员提供优质的外部训练环境条件。另外要注意到场地对于体能训练需求的影响,拟定体能训练计划时要注意训练场地条件,确保场地与体能需求相适应。

2.5 运动技术

田径短跑强调技术的储备与运用,若要发挥技术优势,需要体能储备作为后盾。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任何技术动作,都是个人综合素养的直接反映。例如在跳跃动作中,不仅需要运动员下肢力量的支撑,对于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协调性和稳定性都有较高要求。运动员的平衡、协调、稳定等多方面属性都必须要过关,方可在比赛中从容完成每一项田径短跑技术。由此也为体能训练指明要求,体能训练过程要与技术要求充分融合,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出发,确保体能训练实现应有效果。

3 体能训练方法

3.1 基础训练

基础体能训练涉及到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以及运动员的基本素质两个方面,在体能训练过程中,首先要加强体能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涉及到运动解剖学、保健学等多学科知识,使得运动员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储备。基本素质训练主要面向田径短跑运动员的基本身体素质,包括运动员的身体耐力、爆发力、身体各个结构的协调性等,借助体能训练巩固运动员基本素质。在基本素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专项训练,专项体能训练涉及到运动员内部机能、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综合体能状况。运动员的身体机能项目包括力量、速度、柔韧性等,同时培养运动员的身体灵敏性。体能训练中的环境训练,则是在不同类型的天气或者时令条件下进行训练,例如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耐热训练,或者根据国际比赛的时差要求开展抗时差训练,类似的训练方式还有抗寒训练、抗干扰训练等等。综合训练的着力点在于运动员的实践能力,以及在比赛过程中运用体能的综合能力。

3.2 负荷训练

在体能训练过程中要注重负荷训练的运用,借此提升短跑运动员培训效果。负荷训练对于训练计划的要求较高,诸多负荷训练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原因在于缺少科学指导,實际负荷训练过程盲目性较强,导致负荷训练偏离正确方向,甚至在负荷训练过程中发生受伤的情况。由此可见缺乏优质负荷训练方案的支撑,意味着负荷训练可能适得其反,运动员体能受损。因此在负荷训练中不能“一刀切”,要从全部运动员的个人情况出发,逐步完善负荷训练计划,保证负荷训练计划适合每一位运动员的情况。负荷训练的基本原则是负荷量处于正常区间,在负荷正常的情况下开展后续体能训练。代谢能量训练是负荷训练的常见形式,有助于增强运动员体能。训练过程中采用无氧代谢训练模式,注重体能的提升。体能训练的关键在于科学性,例如选择非乳酸性无氧代谢训练模式,要注重体能储备以及肌肉协调两方面的要求。

3.3 环境训练

田径短跑项目是户外项目,环境因素对于运动员的比赛状态和结果会产生明显影响。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同样考虑到环境因素,综合分析环境因素对运动员体能的影响,注重保证运动员体能状态。体能训练方案要结合不同环境背景,例如围绕高温环境或者寒冷环境拟定体能训练方案,锻炼运动员在高温、低温条件下的耐力,为适应复杂的田径短跑比赛环境奠定基础。田径短跑比赛中形形色色的干扰因素较多,通过体能训练培养运动员抗干扰能力。训练过程中有意安排较为嘈杂的环境,锻炼运动员抵抗嘈杂环境因素的能力。

4 体能训练策略

(1)训练项目选择。体能训练项目对于运动员的身心促进作用较为显著,但是不同体能训练项目带来的训练效果则是参差不齐。体能训练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一类训练项目的最终效果,从体能训练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影响和训练成果两个角度出发,不断优化体能训练项目体系。通过优化体能训练项目,为运动员提供优质体能训练方案,实现运动员爆发力、速度等多种身体机能素质的全面提升效果。同时注重体能训练的方案进度,确保训练进度与训练项目内容相适应,提升体能训练的目的性。

(2)提升训练科学性。体能训练不能过分追求“多”与“难”,单纯采用加大体能训练负荷的方式,不仅会增加运动员身体负担,对于运动员身体和心理状况都会有消极影响。传统体能训练没有考虑到负荷过量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体能训练走入歧途。在体能训练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运动员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性格特征,为运动员量身定做体能训练方案,并通过体能训练方案,方可有效提升运动员的理论与身体素质,运动员身体柔韧性、灵活性也会素质提升。提升体能训练方案合理度,也是保护运动员职业生涯的重要途径;运动员在过度训练或者不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案下,发生严重运动损伤的概率有所提升,折损运动员的短跑职业生涯,因此必须注重体能训练方案科学得当。

(3)丰富训练方式。体能训练必须要在调动运动员积极性的基础上方可获取优质效果,要求体能训练方式不能过于单一,要注重体能训练方式的多元化;通过丰富的体能训练方式,引导运动员以更加及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体能训练,进而争取更好的训练效果,运动员的各项技能也能在体能训练中得以全面磨炼。例如力量训练过程中采用增减负重方式,调整负重训练形式并提升运动员协调能力,运动员肌肉性能也会在负重调整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耐力训练则应当追求极限,发挥呼吸调节的作用,增强运动员的身体耐力。体能训练中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运动量不能超过运动员耐力上限;因此在拟定体能训练量之前,需要掌握运动员的耐力性能,围绕每个运动员的耐力拟定力量体能训练方案,从身心两方面保证力量训练效果。总而言之,体能训练切忌走入“单一化”误区,结合体能训练的要求、训练项目的特征以及训练对象的自身情况差异,制定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能训练方案;注重多种体能训练项目之间的调节效应,避免长时间重复单一体能训练项目,降低短跑运动员的精神疲劳感。在调整训练项目的过程中要观察运动员的身心状态变化,确保体能训练项目的应用能够恰到好处。

(4)注重游戏训练。体能训练并非意味着与游戏因素“绝缘”,在体能训练中适当加入游戏训练因素,提升体能训练的乐趣,对于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的运动员也起到放松作用。总结游戏训练方式,探索游戏训练与体能训练的结合点,刺激短跑运动员的兴奋点,正面促进体能训练效果。在体能训练间隙,适当穿插富有趣味的游戏;运动员在游戏场景中,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个人身体机能协调性也会增强,对于个人体能训练起到正面反哺作用。游戏类型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需要紧密结合体能训练的核心内容,以及全部运动员的个人情况;注重运动员个性与游戏的融合,通过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改善,推动体能训练深入进行。因此要重视游戏训练对于缓解心理压力、促进身体灵活协调性的作用,借助游戏训练方式真正活跃运动员的身心状态,为运动员的身心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并将身心发展的正面效应融合在体能训练中,体现游戏训练与体能训练的相辅相成作用。

5 结束语

在短跑体能训练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体能训练经验,结合短跑运动员的自身情况,探索体能训练的新路径、新方法。与此同时总结体能训练中可以使用的策略,多角度入手不断提升体能训练质量,推动短跑项目成绩的提升。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体育部)

猜你喜欢
田径体能训练心理素质
康复性体能训练在跆拳道运动损伤中的防治研究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全国田径冠军赛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策略的分析
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
计数:田径小能手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