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和实践研究

2022-03-04 21:22李小英管丽红井长勤林俊堂杨慈清
西部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型人才培养

李小英 管丽红 井长勤 林俊堂 杨慈清

摘要:起源于英国牛津的本科生导师制已经是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制度。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主要采用创客教育、以赛促培、项目促培三种应用方式。其优势是:个性化培养体现“因材施教”;能力提升与综合素质培养结合。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如导师数量和质量不足、批判性思维培养欠缺、奖励扶持力度不够等。根据本科生导师制在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运行实践,提出建议和措施:(一)本科生导师可通过学院择优选聘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聘任,确保导师的质量。(二)定期举办本科生导师培训,吸纳更多的一线教师加入导师队伍,确保导师的数量。(三)通过制度规范导师的职责、任务和工作量评价标准,切实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4-0105-05

引言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代社会个人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本科生作为社会群体中文化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潜力最高的大群体,必将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助力学生自我职业规划、个性化培养[1]和实践创新能力孵育的人才培养制度, 已经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应用。本文通过分析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方式、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在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应用实践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本科生导师制新型应用方式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14世纪威廉·威克姆大主教在牛津大学“新学院”中首次实行导师制[2],由学院出资聘任品学兼优的教师,对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品德、学习和心理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7个多世纪以来, 导师制作为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想和良好品德为宗旨,一直被认为是促成卓越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3]。因此,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被全世界许多大学引用和借鉴。我国最早引入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是浙江大学[4]。从本土诞生的顾问制到西方引入的导师制,我国高校应用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5](图1)经过了近百年的探索和实践,这也反映出我国高校在本科生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方面与时俱进的变化趋势。当前我国高校引入的本科生导师制经过本土化应用后,主要形成五种模式[6](表1),并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功能和使命,例如,学业规划、毕业论文指导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等。

模式指导内容特点全程导师制生活、学习、专业、科研和就业等本科阶段全程指导半程导师制生活或学习或考研或论文撰写等特定年级指导精英导师制强化培养精英学生的实践能力精英学生针对性指导阶梯导师制根据各年级学生需求确定指导内容各年级分别配备不同导师并衔接专业导师制根据导师特长进行管理和专业辅导以导师团队形式进行指导创新型人才是当代社会对本科生培养的要求和期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独立的思想、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坚毅乐观的品质等。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培养学生独立思想、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化人才培养制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应用方式。

(一)创客教育方式

创客是指那些基于自己兴趣爱好努力把创意变为现实的人[7]。以信息交互为基础的创客教育是将“创客”理念融入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国内多所高校都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创客教育,如建立创客空间或协会[8]、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9]、举办创客大赛等。通过创客教育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将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联系起来;将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联系起来。“开放创新、探究体验”的创客教育理念需要本科生导师从创新思维启发、新型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以及实践转化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此一系列跨学科、多专业领域的指导,很难由一名导师独立完成。专业导师制恰好满足了这种指导需求,每位导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对学生進行专业指导。以导师团队形式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使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最大化。

(二)以赛促培方式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依托本科生参与的各种学科竞赛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01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把学科竞赛纳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通过学科竞赛导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科学问题,思考其本质并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实际上从参赛选题、创新点凝练到项目实施就完成了一个从创新思维启发到实践体验的全过程。另外,参加学科竞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因此,需要配备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指导教师,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精英导师制能够充分发挥导师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参赛成绩。崔立鲁等[10]提出了依托学科竞赛的测绘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项目促培方式

2016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出支撑人才培养是高校科技工作的内在要求。杨宇[11]等提出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人才培养。由学校选聘教学经验丰富且科研能力出众的教师作为学业导师。大学一年级,学业导师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科研方向启蒙。大学二年级,学业导师引导学生依托学科竞赛或毕业论文进行项目申报和实施。大学三年级,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或项目总结。因此,以项目开展为依托,利用全程导师制逐步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郑淘等调查表明72%的学生期望通过毕业论文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12]。

二、本科生导师制应用优势

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显现:

(一)个性化培养体现“因材施教”

个性化培养是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学业目标制定的精准化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充分了解发掘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并分别指导,以期达到最佳培养效果。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表现为:(1)本科生一入校就有指定或双选的导师与学生进行对接,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意愿与目标,为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2)为期4—5年的本科学习期间,导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其指导学生(一般为5—10名)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使个性化培养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3)导师可以根据需求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与强化,提高本科生培养的质量和“含金量”。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参与专业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由此可见,本科生导师通过早期、灵活、精准地干预培养过程,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能力提升与综合素质培养结合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需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即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性、沟通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13]。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表现为:(1)导师会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爱国爱校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等。这将有助于本科期间学生思想道德品性的塑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2)本科生在二年级会进入相应的科研平台,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比赛等。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毅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提高表达与沟通能力的过程。贺武华[14]也指出本科生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为“育德”和“导学”。

三、本科生导师制应用瓶颈

随着本科生导师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被赋予了许多新的使命和任务。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瓶颈问题。

(一)导师数量和质量不足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50%[14],在校本科生数量激增。在本科生中实现导师制全覆盖面临一些现实的难题,如导师数量不足,在某些专业一名导师需要指导10—20名本科生的日常学业和毕业论文,导师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精力方面都很难做到全程“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此外,导师质量良莠不齐也是影响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例如,有些导师不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多年,不了解最新的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动态;有些导师因工作繁忙,将本科生指导和培养的工作转交给自己的研究生;还有些导师对本科生的指导缺乏规划和连续性。可见,导师数量和质量的不足,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预期结果。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欠缺

本科生导师制的特色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强调个人对事物的洞察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目的地自我调节和判断原认知[15]。学生需要具备将一系列混合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充分佐证自己观点,并据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当前本科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被动学习模式,习惯于直接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欠缺。在科研工作中则表现为:不善于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分析、辩证地看待自己研究工作中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依赖于导师去解决自己面临的研究难题。因此,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启发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效果。

(三)奖励扶持力度不够

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有诸多优点,但也需要导师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目前,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工作量核算多采用学时量化的形式,一般是按照学生人数进行有限量化。然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1)大部分指导工作需要在寒暑假或周末进行,因为学生平时需要进行必需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习。(2)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类比赛时,还需要导师对学生进行答辩PPT①制作、演讲和礼仪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总之,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量远远大于核算的工作量,这影响了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学生参加各类比赛通常由导师提供研究经费、场地、材料,这也制约了部分导师参与本科生培养的积极性。

四、本科生导师制应用实践

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自2016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经过五年的应用和实践既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本文以本科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为例,统计了该院2014级至2019级共计484名本科生参与2017—2020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的情况(图2),分析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阶段。统计结果显示:在4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本科二年级参与学科竞赛的比例最高,平均为参赛学生总人数的56%;其次是本科三年级,约为31%;最后是本科一年级只有12%。这个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各年级本科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状态,符合本科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客观规律。本科一年级主要进行通识课程的学习,尚未进行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也没有掌握一定的专业实验技能。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并熟练掌握研究相关的实验操作技术。因此,一年级本科生通过学科竞赛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目标很難完成。相反,本科二年级开始进行系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迅速提高。这个阶段参加学科竞赛,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设计研究内容并把握课题的深度。在竞赛实验研究过程中,导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锻炼其实践能力。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储备和实验操作技能方面均优于本科二年级,但是大部分本科生在三年级开始准备考研,投入学科竞赛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因此,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佳。

本科生导师制在该院以学科竞赛促培养方式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五年运行已初步展现出优势。首先,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的本科学业有计划、有目标、有预期结果。其次,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可提前1—2年完成毕业论文,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考研和求职。而参与专业学科竞赛的经历和竞赛获奖也为学生考研复试或求职面试“锦上添花”。最后,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推动了年轻教师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思维方式、方法传授给本科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该院在本科生导师制运行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例如,不同导师的本科生培养质量相差悬殊;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的方式方法和评价指标均缺乏精准的制度规范;部分导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等。因此,根据本科生导师制在该院的运行实践,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本科生导师可通过学院择优选聘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聘任,确保导师的质量。

(2)定期举办本科生导师培训,吸纳更多的一线教师和专业管理岗教师加入导师队伍,确保导师的数量。

(3)通过制度规范导师的职责、任务和工作量评价标准,切实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培养质量。

结语

起源于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为宗旨,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中国高校,这种人才培养制度经过本土化转变,被赋予新的功能和使命,必将成为一种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

注释:

①PPT:即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指微软公司的演示文稿软件。用户可以在投影仪或者计算机上进行演示,也可以将演示文稿打印出来,制作成胶片,以便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参考文献:

[1]李培聪.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58).

[2]窦可阳,徐秀玲.英国当代本科导师制度探析——以普利茅斯大学本科导师制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7).

[3]黄平,江月.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机制分析——基于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思考[J].决策与信息,2019(3).

[4]吴涛,凌越波,沈梅英.我国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与发展现状研究[J].大众文艺,2019(20).

[5]刘振宇.论民国时期高校导师制的施行[J].高教探索,2012(6).

[6]李青.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9(12).

[7]曹林.创客教育背景下高职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6).

[8]郑英,王迷迷,谢修娟,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创客教育的融合发展[J].文教资料,2018(4).

[9]崔莉.我国高校创新实验班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10]崔立鲁,李文渊,高珊,等.依托学科竞赛的测绘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测绘工程,2020(7).

[11]杨宇,柏继松,季炫宇,等.基于科教融合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2020(13).

[12]郑淘,肖嫩群,葛云鹏,等.本科生导师制在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与实践创新[J].高教学刊,2020(9).

[13]李成栋,张念,付琮琪,等.基于专业认证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途径——科研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1(18).

[14]贺武华.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演进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及其实践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1(3).

[15]谭章斌,张双伟,刘斌,等.本科生导师制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化远程教育,2021(6).

作者简介:李小英(1979—),女,汉族,甘肃临泽人,博士,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

管丽红(1986—),女,汉族,山东文登人,博士,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细胞生物学。

井长勤(1972—),男,汉族,河南新乡人,博士,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

林俊堂(1976—),男,汉族,河南濮阳人,博士,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发育神经生物学。

通讯作者:杨慈清(1979—),男,汉族,甘肃岷县人,博士,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发育神经生物学。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业导师制的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2020YB0132)、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健康需求为导向的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育人体系的构建”(编号:2019SJGLX113)、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智能医学背景下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JKGHYB-012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