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活运动的几点思考

2022-03-04 21:22王巍儒
西部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运动

摘要:抗战前和抗战时期,蒋介石在国统区掀起新生活运动。主要内容有:(一)抗战前,确立以“礼义廉耻”的“四维”为核心要义和理论基础,以“生活艺术化,生活生产化,生活军事化”的“三化”为行动指南。(二)抗战时期,对“四维”“三化”进行了重新解释和调整。强调纪律,明确责任,崇尚力行,鼓励奉献。虽然最终失败,但颇有成效,改变了不良风气,培育了国民文明生活习惯,推动了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新生活运动是由中国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也是一场复杂背景下为维护国民党统治的民族复兴运动。

关键词:新生活;运动;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K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4-0161-03

一、新生活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

(一)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南京国民政府情况及国内局势

1929—1931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武装行动终于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1930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内部各种矛盾不断,高层之间明争暗斗已成常态。虽然蒋介石在巩固权力的争斗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在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接二连三上演政治倒蒋活动,蒋介石难以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政策、军令。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蓬勃发展,红军力量不断壮大,严重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使得蒋介石危机感与日俱增,于是发起大规模武装围剿。

日本窥视中国领土已久,为达到侵占中国的目的,接连在中国东北挑起事端,于1931年9月18日,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但因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九一八事变后,短短4个月时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千万同胞被日本帝国主义践踏摧残,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全国各族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纷纷要求抗日,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全然无视国内形势变化和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而加深了统治危机。

(二)为抗日作准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相继发生一二八事变、热河事变①,南京国民政府在日本侵略日益严重的局势下,开始逐渐为抗战作准备。而新生活运动的发起,与抵抗日本的侵略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在蒋介石关于新生活历次的演讲中以及他与其他军政高官、学者的谈话中可见一斑。1936年蒋介石曾对时任北京大学的校长蒋梦麟说:“新生活运动要请你们北方的同志好好的拉动,我有一个深意藏在这个新生活运动里边,我想发动全国人民利用新生活运动来做抗日运动。”[1]1938年新生活运动四周年之际,蒋介石在《告全国同胞书》中,谈起发动新生活运动的原因时讲道:“我以前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倡导的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和艺术化,就是希望国民能够一致做到整洁朴实、迅速确实,那是因为国家正处于危险之际,要民众有应对突发事变的准备,和担当必要责任的意识。直到今天,祖国的同胞能够一致明白我的意思了。这就是新运的精神力量,也是我们民族抗战的最大武器。”[2]因此可以看出,新生活运动在发起之初就深藏抗日救国的目的。

(三)宋美龄的作用

宋美龄是抗战时期妇女阶层发动新生活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和组织者。作为新生活运动从始至终的领导人、筹划人和参与人,宋美龄对新生活运动的目标、实践方法和宣传标语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可以说新生活运动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发起和实施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背后的一切都与宋美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在她不遗余力地努力和推动下,新生活运动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地实施和发展。

1933年9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为夺得此次“围剿”的胜利,蒋介石充分吸取前四次“围剿”失败的教训,亲自领兵上阵督战,而在此期间,宋美龄曾多次陪同蒋介石到剿共前线进行视察。面对经济凋敝、文化落后的江西,看到破败不堪的南昌城建,宋美龄感到无比震惊,作为一个自幼留学美国、接受西式教育、多年来一直按照西方贵族方式生活的上流社会的贵妇,当面对东方从外观到精神残破的面貌时,其内心的触动是不言而喻的。于是宋美龄强烈建议蒋介石在全国开展改造国民生活、社会风气的运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生活方式,蒋介石接受了宋美龄的建议。

(四)蒋介石的民族意识

蒋介石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这是新生活运动发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他曾在多种场合下夸耀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来祖宗所遗传之悠久光荣的历史,高尚伟大的文化。”[3]作为新生活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他一直不满意当时的国民风气。他总结近代以来国民的劣性根主要有虚伪、自私自利、无国家民主观、无时间观、不注重生活细节、空言不行、麻木不仁、无组织无纪律、不自强自立、苟且偷安、精神萎摩,等等,这些恰恰是导致国家贫弱、受人欺凌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当时国民风气和陈旧的陋习,达到“国家民族复兴”的目的,蒋介石决定发动一场全国性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造运动,即新生活运动。

二、新生活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抗战前的新生活运动内容

蒋介石提出以“礼义廉耻”的“四维”和“八德”②为新生活运动的主要内容,作为道德标准来统一国民的思想,确立了以“四维”作为新运的核心要义和理论基础。并且,蒋介石重新诠释和定义了“礼义廉耻”的内容。“‘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4]

新生活运动除了推出“礼义廉耻”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推出了它的行动指南,即“三化”。“三化”即“生活艺术化,生活生产化,生活军事化”。蒋介石对“三化”作出了界定和要求:“所谓生活艺术化者,更非欲全国同胞均效骚人墨客画家乐师之所为,只期其持躬接物待人处事,能肃仪循礼、整齐清洁、活泼谦和、迅速确实,一洗从前之粗暴、鄙污、狭隘、昏愚、浮伪之习性也耳。”[5]

(二)抗日战争时期新生活运动的转变

抗战开始后,抗日救亡和民族复兴成为全国民众的生活主题,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态度的改变,新生活运动也相应地进行调整,一切以抗日为中心,一切服务于抗日,与抗战前有着明显的区别。抗战前以“四维”规范人民的生活,战时则强调纪律、节约和牺牲精神,要求人民时时刻刻将抗战摆在首位,不忘抗战。为了号召人民进行抗战,应时局所需,重新解释了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礼义廉耻”。由原来的“礼,规规矩矩的态度”改为“严严整整的纪律”;“义,正正当当的行为”改为“慷慷慨慨的牺牲”;“廉,清清白白的辨别”改为“实实在在的节约”;“耻,切切实实的觉悟”改为“轰轰烈烈的奋斗”。并且要求“每个公民能够明白抗日建国的需求,尽力去力行自身肩负的责任,不怕艰苦,不避牺牲,在严格的纪律下,形成社会主要的风气。从每个公民的衣食住行开始,乃至于从公民一切生活中,都循着这种最高准则,切实表现出来。守纪律、负责任、明公私、尚力行,为了国家民族利益牺牲一切。”[6]这表示蒋介石要求民众牺牲自己的全部利益,全心全意奉献给国家,鼓励军民奋力抗战。

伴随新生活运动“礼义廉耻”的转变,其生活目标“三化”也相应作出调整。蒋介石认为在民族危亡时刻,国民的一切生活要服务战时的需要,要求人民勇于杀敌,保家卫国,一切劳力都贡献于战时经济建设以充国力,全国人民要互帮互助,以奠定抗战建国的基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每年都针对新生活运动发表讲演,宣布其工作重点和计划方案。这些指示都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了抗战,新生活运动从此走向了服务抗战的道路。

三、关于新生活运动的几点思考

(一)新生活运动是一场为维护国民党统治的民族复兴运动

新生活运动历时15年,其发起原因、内容、实施、结局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对于新生活运动的目的研究,更是众说纷纭,莫衷是一,缺乏统一的认识。更有“反共论”“复古论”的观点至今在新生活运动研究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新生活运动究竟是一场什么运动,又应该怎么样看待它呢?

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新生活运动不是一场只有单一目的的运动,而是由多重目的相结合的运动。可以说新生活运动的目标从一开始就带有长期性和短期性,就分为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首先,从新生活运动的发起的原因来看目的,新生活运动发起之初目的就很明确,即在维护国民党统治的基础上,消除一切不利于统治的社会因素,通过维护其统治的目的,达到涤除国民陋习,改变国民旧的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从而争取在短时间内达到民族复兴。其次,根据新生活运动提倡的内容,包括“四维八德”和“三化运动”我们不难推断出剿匪反共和支持抗战是它的短期目标和次要目标,而不断地改变社会风气,提高人民素质水平,从而达到民族复兴才是新生活运动的长期目标和主要目标。由此可见新生活运动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改变而改变的,其宗旨就是为争取民族复兴,重塑中国的大国形象。最后,从新生活运动的推行过程,可以看出蒋介石在推动新生活运动时秉着不遗余力,认真负责的态度,将新生活运动当成一个大事来对待,从上至下搞得轰轰烈烈,虽然最后以失败而收场,但这并不影响新生活运动为达到民族复兴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因此,简单地将新生活运动定义为“反共运动”“复古运动”是不对的。用客观眼光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重新审视新生活运动,无论从起因、内容还是从过程、结果上看,新生活运动应该是一场为维护国民党统治的民族复兴运动。

(二)新生活运动是中西方文化的又一次碰撞与融合

新生活运动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维护其统治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国策。它以中国传统固有的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辅以西方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某些具体措施和生活方式为手段向全国推动,力求改变社会风气,重塑国际形象,达到民族复兴。可以说,中国资产阶级发动的自上而下的新生活运动是中西方文化的又一次碰撞与融合,也是中国资产阶级运用西方某些精神文明生活方式改造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又一次尝试,虽然结果不尽人意,但不可否认,新生活运动将西方的文明生活带进了中国,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风气,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现代文明转变的步伐。

在新生活运动的内容上,蒋介石虽然提倡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四维八德”“礼义廉耻”为新生活运动的中心内容,同时他又提倡“生活生产化、生活军事化、生活艺术化”来充实新生活运动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也正符合近代西方的某些思想,并且对二者进行了重新融合,从提倡洗手洗脚洗澡,到重视医疗卫生,大规模地组织国民打防疫针,参加社会生产活动,植树造林,组织农民服务队到乡间等一系列的做法,都是西方先进的文明生活在当时中国的反映。可以说新生活运动是近现代中国中西方文化的又一次碰撞与融合。

(三)新生活运动的目标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建设的目标有一定的契合性

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建设其主要目的是重建国民的道德,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建立自强自立的民族观,维护社会稳定,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而这些与新生动运动改变社会面貌、提高国民素质、寻求民族復兴的目的有契合性。虽然新生活运动与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建设的时代不同,但两个运动的目标有某种一致性,即寻求民族独立自强,文化复兴繁荣。新生活运动不仅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某些目标有一致性,它们所提倡的内容也有相似的地方,这其中包括:注意卫生清洁,遵守规矩,提倡节俭朴素的生活,反对奢侈浪费,注重国民的道德教育等。

(四)新生活运动的延续: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20世纪60年代蒋介石为了保护、复兴中华文化开展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即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个运动一出台就被各界认为是新生活运动的延续。因为它们不仅有共同的目的, 在内容上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也与新生活运动保持一致,以复兴传统文化为使命,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改变社会风气,提高国人思想素质,提高社会的生活水平。作为新生活运动的延续,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延续了其目的、内容、意义,却没有延续其失败的命运,而是搞得有声有色,促进了文化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台湾的知名度,抬高了中国文化的声誉和地位,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近年来台湾民进党当局掀起一波又一波“去中国化”运动,但台湾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丰富的地区,不能不说与这场成功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有关。

注释:

①一二八事变、热河事变:一二八事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称上海事变或第一次上海事变、淞沪战争。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1932年1月28日晚发动的进攻上海中国守军的事件。热河事变是指1933年2月21日,日本关东军、伪满军10余万人,以锦州为基地分三路进犯热河。

②“八德”:指中国古代社会表彰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种美德。

参考文献:

[1]蒋梦麟.新生活运动之基本精神[N].新运导报,1948(2).

[2]蒋介石.新生活运动四周年纪念告全国同胞书[M]//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三十).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

[3]蒋介石.国父遗教——第五讲社会建设与民生哲学之要义[M]//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三).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

[4]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二卷)[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

[5]蒋介石.新生活周年纪念告全国同胞书[M]//张其昀.蒋总统集(第二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68:2114.

[6]蒋介石.新运五周年纪念训词[N].新运导报,1939(3).

作者简介:王巍儒(1986—),女,汉族,吉林延边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开放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青年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研究”(编号:21NXCZX0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运动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不正经运动范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