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教育对大学生主动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2-03-04 10:01
高等理科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国际化能源意识

张 涛 齐 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一、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社会发展中的很多方面也趋向于全球化,而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创新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也在呼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必须进行一次重大变革,国际化变革被认为是教育系统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 在当今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国际化教育对于解决经济、社会问题都有很大的战略性作用,社会对于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更加迫切[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会议上提出,世界各地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需要以新的教育形式[2]培养学生关于当今和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力[3],需要主动做出改变,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变革。 因此,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且在实践中发现,国际化发展确实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4]。

国际化教育主要包括国际学生和学者的交流丰富化、教育人员的多元化以及教育水平的优质化等方面[5]。 国际化教育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说到底,国际化教育并不是高等教育本身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操控者希望在国际化教育的过程中,由国际化的思想及其对教育实践过程的影响[6-7]等方面来改革高等教育的方式、教学过程以及高校科研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成为教育与管理领域学者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

高校学生的环境行为指个体对环境间接和直接施加影响的活动的总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也是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 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同时心理作用于人的行为。 环境系统是非常复杂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会出现多种可能性。 环境行为理论将人所处的环境和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以寻找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对于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显而易见的,即高等教育为社会的清洁生产和环境治理等领域提供一定的人才与技术的输出,在客观上促进了人们被动环境行为的产生。 另一方面,在主动环境行为中,H.Mielby 等[8]155认为科学知识能够改变人们的相关行为意识与理念,使人们更容易进行各种价值判断。 由此,加入了国际化这一因素后的高等教育对于高校学生的主动性环境行为有促进作用。 国际化教育对主动性环境行为贡献如图1 所示。

图1 国际化教育对主动性环境行为贡献图

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体系更多的是技术或管理层面人才的培养,而缺乏一个基本环境意识与行为培养的体系。 对高校而言,关于环境意识的教育更能体现一个学校的社会责任,但国内此类教育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相比之下,国外关于环境意识类教育、相关研究数量都较多[8]160,这也是国内教育亟须改进的方面。 当前一些学者开展了针对 环 境 行 为 与 意 识[9-12]、 心 理 距 离 与 行为[13-15]、能源与环境[16-18]等方面的研究,但将国际化能源教育与学生主动环境行为相结合的研究比较匮乏。 为了更好地进行这一层面的国际化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学生环境行为的产生,本文将围绕国际化教育和环境行为的相关变量,进行二者的相关研究。

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梳理传统意义的高等教育对学生被动环境行为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加入国际化教育的因素,从环境意识的改变入手,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研究环境意识与学生环境行为的联系,从而在整体上构建国际化教育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 其中在第二部分,考虑到能源类高校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所服务的社会领域往往能够最直接地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将以能源类高校的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和分析。

二、理论基础与假设

(一)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大概率上由其行为意识所决定。 前提是个体行为能够完全由其自身控制。 有研究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调查中发现人们的行为态度更能够引发其购买行为[19]。 同样的,在上网的过程中,当具体内容引起人们认可度上升时,人们容易产生相关行为[20]。 另外,计划行为理论指出人的行为是经过本人仔细思考之后所产生的结果[21],其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并认为人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直觉控制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意向进而影响人的实际行为,即该理论的解释认为意愿是消费者行为最直接的前因变量。

国外对于人的环境相关意识类教育相较于国内更为丰富,F.V.Uzun 和O.Keles[22]研究了自然教育工程对环境意识和行为的影响;T.Ertekin 和C.D.Yüksel[23]研究了生态教育与学业支持在提高高中生环境意识中的作用;A.Zsóka 等[24]研究了匈牙利学生的环境知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L.Varela-Candamio 等[25]研究了环境教育在绿色行为决定因素中的重要性;R.Cole 和B.Snider[26]研究了可持续管理方面的教育对商业领袖的影响;L.Amin 等[27]研究了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关于环境健康问题意识的有效性;Y.Simsekli[28]研究了关于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D.Deniz[29]研究了通过设计教育培养从而提高可持续与环境意识的方法。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了解到高等教育对人的环境行为影响一方面在于专业技能的输出,另一方面则是人们意识的改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研究表明,接受过国际化教育的学生将更加自信和自立,而且未来的国际化趋势将继续从外部扩展到内部[30],渐渐地会从国际学生的流动转变为国内课堂和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国际化转变,高等教育也会逐渐变成一项国际化的服务,从而更加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 在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国际化发展之于学生环境行为影响的切入点在于学生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转变与加深。

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和环境外部性理论,可知环境的经济效益能够对公众产生影响,并且清洁能源的使用对于环境的改变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可以认为学生的清洁能源意识越高,所带来的环境改变进而产生的外部性效益能够进一步促进其环境参与意识的形成,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教育国际化对学生主动环境行为的影响

基于文献梳理可知,环境类的教育能够对人的意识产生影响,对能源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国际化教育能够促进其清洁能源使用意识提升。

近年来,绿色能源与环境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31-32],人们对于清洁能源的意识往往与环境参与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归纳[33-34],可以假设其具有正向关系。

H1:学生清洁能源意识越高,其环境参与意识越强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在思考之后会产生行为,这一过程是复杂的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R.N.Wojuola 和B.P.Alant[35-36]的研究强调有效的可再生能源教育能够提高公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H2:学生清洁能源意识越高,其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越强

在进行环境建设之前,对相关干系人进行相应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 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可以推测人们清洁能源使用意识的提升使得其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越强。

H3:学生环境参与意识越强,越能激发其环境行为

在“价值—信念—规范”理论中,学者提出三种价值观,即利他价值观、利己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均与每个个体的环境行为密切相关。 人类意识水平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紧密联系[37-38],W.Poortinga 等[39]的研究发现,人类的价值观与具体的环境行为密切相关。

H4:学生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越强,越能激发其环境行为

据以上分析推测意识与行为的关系,人的意识能够左右其环境行为。 人们的环境和可持续意识提高,促进人们相关行为的产生,故假设个人的主观意识对人的行为有影响。

总体假设模型如图2 所示。

图2 高校教育国际化与学生环境行为假设模型

三、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

(一)指标选取

本文以能源类高校学生为样本,探究国际化教育是如何影响学生环境行为的,并通过教育国际化促进学生环境行为的产生提出建议。 因此本文所涉及的变量主要是环境行为相关变量,根据在假设模型建立部分的分析以及其组成变量的递进关系,并参考相关研究所用问卷,对具体内容和设计的参考指标进行修改,最终确定研究指标,以此设计问卷量表。

根据理论模型与假设所涉及的环境与行为要素,如学生清洁能源意识、环境参与意识、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行为,进行要素的细化分解。通过对以上要素进行实际性剖析[40-43],分别考虑抽象性指标的具体化目标实现,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研究指标(如表1 所示)。 例如,对于学生清洁能源意识,在文献研究过程中根据已有研究进行思考[44-45],可以将其具体体现归纳为四个方面(清洁能源使用意识、对相关政策关注程度、配合参与政策实施程度、主观学习清洁能源相关知识意愿),进一步得到二级指标的体系构建,其他因素同样按照此规则实现。

表1 研究指标体系

(二)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

通过预调查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先进行了预调查和信度分析,然后进行了问卷的题项调整,最后确定了科学合理的问卷。 在正式调查中发放了455 份,共回收有效问卷420 份,回收率为92.3%。 正式调查样本分布如表2 所示。

表2 频数分析结果

在信度检验上,本研究选用Cronbach α 系数对问卷的信度进行分析。 由表3 可知,总体信度系数值为0.928>0.900,且各分部的信度系数值也都大于0.800,说明研究数据的信度质量很高,而且校正项总计相关性(CITC)均大于0.300,且大部分在0.500 以上,说明各相关项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在效度检验上,选用Kaiser-Meyer-Olkin(KMO)系数和巴特利(Bartlett)球形检验。 如表3 所示,由于KMO>0.600 且p<0.050,可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3 KMO 系数与巴特利球形检验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因子分析,得到探索性的因素分析结果。 第一次进行的旋转成分矩阵,发现有5 个问卷问题对应关系不符,进行调整后,如表4、表5 所示。

表4 调整后KMO 系数与Bartlett 检验

表5 旋转成分矩阵

对其余的数据进行分析如表6 所示,得出4个因子转轴后的特征值分别为3.633、3.316、3.180、2.685,4 个因子累计解释变量达到了67.440%,符合50.000%的最低要求。 综上所述,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即数据有较好的有效性,调研所得数据对建立起的相关模型的验证是可靠的。

表6 解释的总方差

四、因素关联分析

由于被调查者和收集的各个因素数据均独立,且为分布类型未知的连续变量,因此,通过SPSS 22 软件利用Spearman 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关系的研究。 Spearman 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变量的依赖性的非参数指标,它利用单调方程评价两个统计变量的相关性。 当相关系数介于0.8 ~1.0、0.6~0.8、0.4 ~0.6、0.2 ~0.4、0.0 ~0.2 时,因素之间分别呈现出极强相关、强相关、中等程度相关、弱相关、极弱相关或无相关的特点。

将各因素下的题项合并计算,使最终所有数据归到4 个一级指标中,即:学生的清洁能源意识、环境参与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行为。针对这4 个变量,对照相应假设,逐个进行检验。

检验H1:学生清洁能源意识越高,其环境参与意识越高。 将学生清洁能源意识与环境参与意识进行相关检验,如表7 所示。

相关检验的结果显示,学生环境参与意识与其清洁能源意识相关性为0.494,介于0.400 ~0.600,呈现出中等程度正相关。 且显著性为0.000,结果显示其在0.010 级别上双尾显著,学生环境参与意识随学生清洁能源意识增加而增大,H1 成立。

检验H2:学生清洁能源意识越高,其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越高。 于是将学生清洁能源意识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进行相关检验,如表8 所示。

表8 H2 Spearman 相关检验

(续表5)

(续表5)

(续表7)

根据表8 中学生清洁能源意识与其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相关性系数0.536,显著性0.000,可知二者呈现中等程度显著正相关,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随学生清洁能源意识增加而增大,H2 成立。

检验H3:学生环境参与意识越强,越能激发其环境可持续发展参与行为。 于是将环境参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参与行为进行相关检验,如表9所示。

表9 H3 Spearman 相关检验

从表9 中学生环境参与意识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行为的相关系数0.450,显著性0.000,可知两者呈现中等程度显著正相关,学生可持续发展参与行为随环境参与意识增加而增多,H3 成立。

检验H4:学生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越强,越能激发其环境可持续发展参与行为。 于是将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参与行为进行相关检验,如表10 所示。

表10 H4 Spearman 相关检验

根据表10 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行为相关性系数0.659 及结果显著性结果0.000 可得,其二者之间呈现出显著性强相关,这表明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越强,越能激发其环境可持续发展行为,H4 成立。

五、结果与启示

(一)研究结果

由上述研究的相关性分析可得,已有假设H1、H2、H3、H4 中的相关因素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可知个体的清洁能源意识越高,其环境参与意识越高;个体的清洁能源意识越高,其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越高;环境参与意识能够正向影响个体的环境行为;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正向影响个体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行为。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外部性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价值—理念—规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析和相互联系,探讨了关于环境行为相关因素所反映出的人的意识与行为、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高等教育增加国际化因素之后,相比于传统教育的定位,其带给学生意识的改变进而促进相关行为的产生能够显著成立,即国际化教育在吸收了国外大学的意识与行为类教育与管理的方向之后,可以通过改变人的意识,进而改变学生的环境行为,这也是国际化高等教育对于环境稳定的促进作用。

(二)实践启示

依据研究结果,高校可以通过加快教育的国际化,来逐步对学生环境行为的产生起到促进作用。 首先要找到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衡量指标,如表11 所示。

表11 高校教育国际化衡量指标

高校可以根据上述指标考虑为提升国际化教育能力,从资金、人力、课程、评价、产出和高校自身理念方面着手,即通过调整高校,尤其是商学院的国际项目投入资金比例、引进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增加双语课程的开设、进行更高程度的国际交流激励、适度引进国外留学生、与更多高水平的高校进行学生培养和管理方面的交流、重视国际化交流较多的学院如商学院的能源与环境类研究方向的制定等。

在实现国际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关于意识建立方面的高校现有的管理与教育体系,进而摆脱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局限性,立脚点不仅仅在技术与管理方面能源类人才的培养,更要放眼于社会公众的环境与能源意识的建立与改变,这也能够践行高校的社会责任,从而使高校更紧密地与社会联系,真正做到高等教育的润物细无声与全民范围的广泛学习,培养软实力与硬实力并存的高素质人才,构建更美好的生态家园。

猜你喜欢
国际化能源意识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