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赏读

2022-03-05 16:18祝晶晶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秋蝉枣子

祝晶晶

北国的秋不同于江南的秋。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让人“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而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先生将江南的秋和北国的秋进行对比,着眼写北国秋日里特有的景物,展现了秋的韵味,令人生出无限的遐想。

在北平,人们“即使不出门去”,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满眼看去尽是秋景,且不说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也能让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北国的秋真是令人感到舒适。郁达夫先生立足于细微处写文章,从视觉写到听觉,由高处写到低处,展现了北国之秋的美,写出了十足的秋意。碧空如洗,鸽声阵阵,人们在槐树底下悠闲地数着那丝丝缕缕的阳光,看着破壁腰中静静的蓝朵,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舒畅呀!

文章中的槐树也写满了秋意。北国的槐树别具风情。树下,落蕊铺满地面,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受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郁达夫先生似孩童一般天真可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从触觉着手,抓住落蕊的细和软进行描写;又从嗅觉入手,突出了秋日空气的清新。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北国之秋的清与静。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作者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把北国的秋蝉与南方的蝉的声音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它们一个“衰弱”,一个“聒噪”。“衰弱”的蝉声岂不令人生出冬之将至的感觉?更让人觉得时光匆匆、生命可贵。江南的人要到山上才听得到蝉声,而对北平的人来说,这秋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在北国是不难听到“秋蝉的残声”的。

北国的秋雨更像样。对于秋雨,我国的古代诗人没少花笔墨去描写,如李商隐的“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王建的“夜山秋雨滴空廊,灯照堂前树叶光”、李白的“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大多描绘的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情景。但是,在郁达夫的笔下,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他用了“奇” “有味” “像样”等词,表达出了对秋雨的赞美、欣赏之情。雨过天晴,在斜桥影里,熟人见面,道一声:“唉,天可真凉了 — —”,破折号加长了“了”字的读音,写出了北平人的悠闲与好客。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你看那“枣子树”, “一株株”在“屋角” “墙头”随处可见,在“茅房边上,灶房门口”随遇而安。一旦“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来了,北平便成了“沙尘灰土的世界”。除了枣子,还有柿子、葡萄……它们成就了北国的黄金时节。郁达夫先生重点写枣树,还兼顾其他,突出了其“奇”。

北国的秋是如此的令人神往,这般的惹人怜爱,难怪作者会有“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样的表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北国的秋是何等的钟情,何等的喜爱了,简直是一往情深,正是怀着对“北国的秋”的深情,作者的笔下才有了这一系列的染着秋味的景致。

那么,作者作為一个南方人,为何会对北国的秋如此痴情呢?当我们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时,便会对作者、对文章有更深一层的感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1932年2月,日军攻占哈尔滨;1933年1月,攻陷山海关;同年的2月,攻陷承德。1935年,随着“察东事件”的进一步升级,文明古都 — —北平(今北京)也受到了威胁。郁达夫当时虽身处杭州,却感受到了国事的危急。他立即来到北平,借“悲凉”之景写“悲凉”之心绪,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情。

白居易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是一篇“为时而著”的文章。

(作者单位:山东省鱼台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秋蝉枣子
村口那座山
秋蝉礼赞
蚂蚁和秋蝉
巧算枣子
鸭蛋小厨神
鸭蛋小厨神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秋风起,枣子甜
秋蝉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