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革命文化融入粤西高校思政课机制研究

2022-03-07 04:56刘艳陈木标
老区建设 2022年1期
关键词:对策

刘艳 陈木标

[提 要]南路革命文化作为地方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国红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南路革命文化融入粤西地区高校的思政课教育内容体系中,能够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争做“爱国、奋进、务实、力行”的时代新青年。因此,为推动南路革命文化与粤西地区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有机融合,文章通过分析目前粤西地区高校思政课教育的现状,厘清粤西高校将南路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将南路革命文化有效地融入粤西高校思政课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南路革命文化;粤西高校;思政课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刘 艳,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陈木标,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广东湛江524088)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广东南路革命文化为例”(2020GXJK058);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项目“地方性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广东南路革命策源地柑村为例”(pdjh2021b024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南路革命文化蕴藏着深厚的革命记忆和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挖掘南路区域的革命史实,并将其作为特色资源纳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一方面能够引导青少年做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者,实现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能够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力量。

一、南路革命文化概述

南路革命是指20世紀20年代发生的由中共早期党员骨干、广东省农民运动著名领袖黄学增同志在广东雷州半岛发起,抗日战争时期崛起,解放战争时期席卷两国(中国、越南)四省(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革命运动。[2]其最终目的在于打击南路地区的外来侵略者和反革命势力,实现该区域人民的解放。南路革命的系列革命斗争活动是当时发生在我国无数伟大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以1925年9月到1926年2月期间发生的国民革命军南征战争、广东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黄学增领导开展的土地革命斗争、南路地区人民发动的抗日游击战争,以及南路地区解放战争等革命斗争最为突出和关键,这一系列艰苦斗争为传播革命理念和推动我国革命事业向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南路革命文化是南路革命的衍生品,探究南路革命的起源对于厘清这一文化有重要意义。19世纪20年代,广东雷州半岛爆发了以青年革命领袖——黄学增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南路革命运动。该运动在抗日战争期间再次达到高潮。革命星火由雷州半岛扩散至广东南部、广西和云贵等地区。南路革命的活动范围涵盖粤桂边区、桂滇黔边区,跨越两国五省(两国:中国、越南;五省: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主要活动地是今湛江、茂名、阳江、北海一带地区。在反抗专制统治和外来侵略者的过程中,南路地区涌现了无数为挽救国家危亡和保卫山河故土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他们不仅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夺取了革命的最终胜利,更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革命精神财富,创造了大量宝贵的革命文化。这些革命文化大部分寓于一个个广为人知的革命斗争故事中,如黄学增在琼崖地区开展的土地革命,满门忠烈黄广渊、茂名革命三兄弟、李鸿三斗恶虎等等。南路革命文化作为两广地区重要的红色资源,其蕴含着“不畏艰险,锐意进取;实事求是,勤奋务实;艰苦朴素,碧血丹心”的精神内涵。

总之,南路革命文化隶属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红色文化体系,反映了广东南路地区人民在面对外来侵略者和反革命势力的压迫时,展现出的不懈斗争的精神风貌及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南路革命文化生根发芽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发展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成熟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红色文化和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是兼具艰苦斗争性和显著时代性的先进文化。将南路革命文化融入粤西地区高校思政课教育中,对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家国理想以及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南路革命文化融入粤西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目前代表最具先进性的文化内容之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了解和继承的重要文化内容。目前,该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岁月中领导全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凝练而成的特殊文化;也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我国积贫、积弱的现实状况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勇敢开展的系列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红色文化不仅在革命年代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各项斗争的胜利,也将在未来的征程中继续指引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奋斗。

南路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体系中的子集部分,其蕴含了丰富的革命思想、人民智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理论,充分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谋发展的初心和使命。推动南路革命文化进入校园,为青年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也能引导学生积极加入到弘扬红色文化的队伍中来。南路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对青年一代红色教育的重视,通过向学生讲述革命史实,强化青年人对中国道路的认识,深化对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理解,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帮助青年一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信仰的时代新青年。在高校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推动青年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者,弘扬红色精神,并将这一宝贵精神财富落实于平时的实践中,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红色文化。

(二)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第一要求。热爱祖国和拥护党的领导是青年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更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条件。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高校需把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思政课教育要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担子,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3]。红色文化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其承载着革命先烈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价值追求。粤西地区高校在思政课教育中融入南路革命文化,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大学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南路革命史实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加强对祖国、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历程的理解和感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粤西地区各高校要以《纲要》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切实利用好全国各地,尤其是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地方革命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粤西地区高校应以南路革命红色资源为载体,力求用好、用活这一独特的素材,推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向实处开展、向深处拓展,让红色文化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大推动力量。

三、南路革命文化融入粤西高校思政课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南路革命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中国各地都蕴藏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地方红色文化既能反映国家发展大势、展现宏观叙事,又独具地方特色、展现微观细节,具有双重性质。[4]南路革命文化作为粤西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既是宝贵的红色非物质文化,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教化、导向、激勵、凝聚等作用[5]。但是,目前粤西各高校对南路革命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具体表现为未将其纳入到思政课教育内容体系中。再加上地方政府对南路革命文化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具体表现为对南路革命遗址的保护和相关红色资源的整合等工作比较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南路革命文化资源的浪费,使其难以充分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

(二)南路革命文化研究和宣传力度不足

在学术研究方面,目前学界就南路革命文化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有关学者研究出版了《黄学增与广东南路革命研究》《黄学增年谱》等与南路革命文化相关的书籍。截至2021年底,在中国知网资源总库的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学I、社会学II三大数据库中,以“南路革命”为主题搜索,累计有27篇研究成果。以“南路革命文化”为主题所查询到的研究成果总计8篇。这些数据反映出,对于粤西地区高校,甚至整个学界而言,对南路革命文化的研究程度整体偏低,尤其对南路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研究力度有待加强。在宣传方面,以南路革命文化为题材的理论研究、网站建设,宣讲等方面的活动比较少,而且宣传力度不足,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的影响力有限。

(三)南路革命文化和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融合度较低

近年来,学界和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是总体来看,大多高校是从宏观的红色文化角度切入教育,而基于本土红色文化进行切入融合教育的情况仍比较少。粤西地区高校也同样存在这一情况。目前,粤西地区高校思政课教育所涉及的红色文化内容,大部分还是家喻户晓的“五四运动”“长征精神”等,对南路革命文化内容涉及较少,因此无法激起粤西高校中的本地学子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也难以激起外来学子对就读所在地文化的认同感,最终也就无法使学生深刻地感悟他们身边的革命文化精神。

(四)思政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由于授课理念、技术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目前粤西地区大部分高校思政课中的红色文化教育,依然以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育、讲座等形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太适应当前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可以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对学生认识南路革命史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南路革命文化本身所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导致学生对这种“平面化”学习方式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从而使思政课教育无法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况且,目前有关南路革命文化的研究还未成熟,尤其在教材的编写、革命精神的总结等方面仍有所欠缺,因此也未达到可以实施课堂式教育的程度。总之,粤西地区高校思政课需要采取更为多元的教学形式,尤其要注重加强实践教学。例如,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鼓励学生参与到红色精神的传播等实践中去,以期将南路革命文化切实融入其教育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觉做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者。

四、南路革命文化有效融入粤西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对策

(一)注重顶层设计,推进南路革命文化资源整合

南路革命文化有效融入粤西地区高校思政课教育,离不开各高校党委的统筹领导。具体而言,各高校党委需充分发挥协调领导作用,联合校内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循序有效地推进南路革命文化的资源整合,尤其要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处等部门来牵头,加强以南路革命文化为特色内容的思政课教育体系的构建,使这一文化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提升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

第一,粤西地区高校要严格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保护好和用好红色文化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以及针对性的重要指示,明确高校在传承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上的责任和担当,尤其是明确作为地方高校在传播地方红色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定位,使地方红色文化落地生根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第二,充分发挥粤西地区高校的主体作用。粤西高校作为当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当积极与当地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其他院校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对南路革命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等各项工作,完善南路革命文化的资源整合,合力构建南路革命文化传承研究体系,打造南路革命文化传承和实践教育基地。

第三,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明确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这一重要性,粤西地区高校应对南路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效果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找出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相应的教育措施,做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重点、以南路革命文化为抓手、以思政课程实践活动为补充,立足于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以及线上线下等多方资源和平台,以强大合力强化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育人体制机制,力争以思政教育建设为契机,把整个校园环境打造成学生提升高尚情怀的“大熔炉”,充分发挥南路革命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注重科研引领,构建南路革命文化特色课程

科学研究是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讨。在南路革命文化融入粤西地区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过程中,各高校首先要坚持科研引领,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逐步丰富与发展南路革命文化相关的理论研究,从而为构建南路革命特色課程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第一,粤西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尤其做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近年来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把握国家在传播红色文化上的战略和决策,明确科研方向,夯实关于南路革命文化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增强南路革命文化育人的理论支撑。

第二,粤西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传承南路革命文化的责任意识,勇担弘扬南路革命文化的使命,积极围绕南路革命文化的相关内容去申报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等课题,开展南路革命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做好对南路革命文化精神传承相关研究,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南路革命文化课题研究中去,并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刻感悟革命精神,感悟南路革命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这一文化的研究热情,推动对南路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第三,粤西地区高校要积极打造南路革命文化研究平台,逐步形成南路革命文化特色项目。在依托南路革命文化这一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南路革命文化特色课程,进一步增强粤西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实施南路革命文化特色教育,促进发掘地方革命史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推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契合,发挥南路革命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团队建设,打造宣讲南路革命故事优秀队伍

将南路革命文化融入粤西地区高校思政课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红色文化服务队伍是其重要举措之一。因此,粤西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了解南路革命故事、爱国意识强烈和责任感强的宣讲团队,从讲好南路革命故事启程,引领更多人加入到传播南路革命文化的队列中来。

第一,高校可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一批对南路革命文化有比较深刻了解和研究的辅导员或者思政课教师,组成一个“讲好南路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骨干教员团队,撰写“南路革命文化”系列教材和读本,对南路革命故事宣讲等相关事宜进行策划和指导。

第二,高校可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大学生、研究生担任“讲好南路革命故事”宣讲员。以自主报名为主,面向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大学生志愿者等群体,吸纳一批思想品德良好、坚决贯彻党的方针和政策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优秀学子作为宣讲员。力求在骨干教员团队的指导下,打造出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素质的宣讲队伍。

第三,抓住契机大力开展宣讲活动。例如,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高校基层党组织党日活动、班级团日活动等重要活动为契机,鼓励大学生宣讲员积极开展“讲好南路革命故事”宣讲活动。此外,大学生宣讲员还可以走出校园,走进中小学校开展宣讲活动。“讲好南路革命故事”宣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宣讲员自身对南路革命文化的认同感,还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南路革命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四)注重有效实施,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

本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粤西地区高校在有效实施南路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

一方面,注重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思政课堂上,教师除了以传统方式向学生讲授南路革命的相关理论知识外,还可以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与南路革命文化相关的演讲比赛、知识问答竞赛等课程实践活动,并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彰,激发学生们学习和了解南路革命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在课后,针对目前高校思政课教育中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薄弱甚至缺失的现状,思政课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南路革命历史类纪念馆、南路革命遗址和黄学增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现场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深入领悟南路革命文化精神实质,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另一方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一是,在向学生讲授南路革命文化知识的同时,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平台向学生展示与南路革命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加深学生对南路革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课堂,开发与南路革命文化知识有关的官方教学网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此外,诸如快手、抖音等受青少年群体青睐的新媒体平台,能够为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和途径。因此,粤西高校可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南路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平台,帮助学生在课堂之外学习红色文化,以提升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进而实现高校培养有理想、有信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目标。

五、结语

南路革命文化作为我国红色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蕴含着重要的育人价值。推动红色文化进入校园,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应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青年,这不仅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对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将南路革命文化有效融入粤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促进该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携手共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高良坚.论南路革命精神之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3).

[3]习近平.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

[4]马振清.实现地方红色资源在区域化党建的有效融入[J].国家治理,2019,(20).

[5]王旭东,陈汉能,郭唐梨.南路革命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论坛,2020,(4).

[责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
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中小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改造对策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