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

2022-03-07 07:34蔡幸龙
老区建设 2022年1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提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农民农村物质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保障和灵魂,在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阶段,被赋予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和增强农民的内生动力的时代要求。但当前的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不良社会风气滋长、优秀传统文化衰落、公共文化建设滞后、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缺位等问题。在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总体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强魂、传承、创新和集智,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精神生活,培育农民参与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发展。

[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蔡幸龙,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广东广州 51064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1]。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在农村,要抓紧农村共同富裕工作[2]。这些论述表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有机统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范畴,要加快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是当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和必然选择。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关系,既要顺应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也要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乡风文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发展动力,塑造着农民的精神与灵魂,协调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对农民精神生活的丰裕程度具有调节作用,也对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阶段,乡风文明建设被赋予了新的要求。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和价值准则,承载着一个国家和广大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但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农民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空间中接触到的外来文化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各种思想和价值观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乡村文化和农民的思想观念。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乡村地区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部分地区不注重精神生活的培育,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出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象,精神“贫困”或“荒芜”现象仍然存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趁虚而入,影响着农民的精神生活。因此,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的精神生产生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和思想引领的作用。一方面,乡风文明建设要针对部分农民出现的思想观念多元化的问题,采取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实际情况的方式方法和载体,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另一方面,针对只注重追求物质生活而轻视精神生活的现象,要进一步引导广大农民在追求高质量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理想信仰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起农民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人的需求的两个重要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共同富裕打牢了物质基础,但目前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存在单一化、碎片化等问题,这也是制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短板。同时,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更加丰富更加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因此,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提供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还需要进一步丰富精神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4],这就为现阶段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大部分乡村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如农耕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等,这是推动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宝贵资源。而且,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精神力量,是促进乡村共同富裕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动力。因此,作为文化振兴重要推动力的乡风文明,一方面,将乡村优秀文化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对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因地制宜培育优秀乡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通过文化熏陶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激发和增强农民的内生动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马克思强调:“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在脱贫攻坚战中,党正是将扶贫、扶志和扶智相结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6],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激发了人民奋斗的精气神,促进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只有激发人民的精神意志和内在动力,才能克服复兴道路中遇到的一系列风险和挑战,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激发和增强人民的内生动力,才能为共同富裕注入深远的、持久的动力。因此,在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阶段,一方面,乡风文明建设要引导农民自觉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逐步解决乡村“精神贫困”问题,“促进扶志扶智向乡风文明的拓展升级”[7],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改变轻视精神生活的思想观念,焕发农民在追求共同富裕中所展现的积极精神状态和精神斗志,“塑造具有自主性和理性化特征的新时代乡风”[8]。另一方面,乡风文明建设要解决农民精神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鼓励农民勇于克服困难,加强共同富裕的舆论引导[9],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激发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成长的主动性,增强农民自觉进行文明修养的内生动力。

二、当前发展阶段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风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加大,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别是物质生活的提高使得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提高了乡村的社会文明程度。但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大量劳动力外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原因,很多农村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一)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社会风气体现着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群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村地区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市场经济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一些地方的传统制度、风俗习惯和村规民约等约束村民行为的功能逐渐衰减,而一些腐朽文化经互联网传播却得以扩散,使得农民在无意识间效仿,原有的思想观念受到侵蚀,部分农村的社会风气偏离了正轨,在“利益至上”“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下,不良社会风气滋长。首先,有的农民将网上一些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到实际生活中,如婚礼习俗过度低俗化,大操大办比排场,彩礼出现攀比之风。其次,个别村民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良陋习流行,出现子女不尽赡养义务、不孝顺老人等家庭不正之风,冲击着尊老爱幼的乡村传统文化。最后,在春节期间农村赌博之风盛行,村民的人际关系日益功利化和商品化,部分农民还存在求神拜佛等封建迷信思想。同时,脱贫攻坚战任务完成后,部分农民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充裕,一味追求金钱,轻视精神修养和“等靠要”思想的现象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好逸恶劳和贪图享乐之风。这些现象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使农村的社会空间和社会风尚遭到精神污染。可见,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滋长对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乡风文明建设发出了挑战。

(二)优秀传统文化衰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所在,也是建设乡风文明的重要源泉。广大农村地区孕育的优秀农耕文化、民间文化等对于丰富生活、传承文明、滋养人心和凝聚乡情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当前由于多种原因,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应有的作用,逐渐走向了衰落。首先,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被重视是衰落的直接原因。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养料,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而一些地方为了快速提升经济,认为传统文化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往往忽视传统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其次,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保护,在利益和外部文化的冲击下逐渐退化和消失。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农村地区不注重保护耕地和传统民居,使得优秀农耕文化和民间文化失去了载体和根基。同时,一些村庄热衷于搞外来文化的旅游开发,农村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丢弃或破坏,传统文化逐渐没落。最后,传统的民间技艺、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面临传承和传播的双重困境,继承和发展陷入“瓶颈”。在“人口空心化”的农村,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民间技艺的群体正在减少,民间的一些文化艺术出现了流失的现象,导致民间文化“传不开”“传不远”。在一些农村地区,传统节日逐渐变得“冷清”,传统节日习俗衰微。同时,家教、家训、家规等逐渐淡化,良好家风文化失去了传承和传播的载体,没有得到很好的弘扬和发展。

(三)公共文化建设滞后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可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提供内在动力,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不竭力量之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资金投入还不足。尽管近年来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一些农村地区“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仍然存在,文化事业建设意识不强,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经费少,与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其次,农村公共文化不够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单一,出现供需失衡的问题。在新时代,农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层次更高。有的农村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實际文化需求,提供的公共文化与农民的实际接受能力和需求不相符,公共文化发展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农民在教育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仅为1308.7元,占消费总支出的9.5%,比2019年下降1.6个百分点。这从侧面说明了当前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发展需要。最后,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管理机制和配套措施不健全。从目前看,一些农村修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公共图书室和体育锻炼场地等。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完善,一些活动场地成为了“摆设”,公共基础设施出现老、旧、坏的问题,文化活动场所举办活动少,文化服务滞后于农民的实际需要。

(四)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缺位

农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应该扮演主角。但是大多数农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缺位”现象或者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首先,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地区资源短缺,城市的公共资源更加集中和优越,发展机会更多,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19年和2020年乡村就业人口分别为30198万人和28793万人,近二十多年的乡村就业人数都在逐年下降,很多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在减少,农村的常住人口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许多农村成了“空心村”。农村大量的劳动力、人才、精英、知识分子流失,导致乡风文明建设缺少引领主体和人才资源,使得乡风文明建设难度加大。其次,由于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劳动力或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平常的娱乐活动以上网、看电视或打牌等为主,较少参与有益的集体文化活动。与此同时,农民忙于生计,参与村庄集体事务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不强,通常出现“村干部在忙,农民在看”的现象,参与主体“缺位”。最后,农民的真正主体地位和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和调动,乡风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有的农村没有把握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简单地把乡风文明建设理解为外部的环境整治、举办文化活动等,没有考虑到乡风文明建设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将农民带动起来,农民成了局外人,乡风文明建设也就失去了内生动力。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当前乡风文明建设面临一定的困难,化解困难和挑战,需要从强魂、传承、创新和集智等方面着手,不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创新发展,从而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富裕富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性进展。

(一)强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10]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铸魂育人和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的方向,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要落实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乡风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农民精神生活的各方面,嵌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使其内化为农民的精神记忆、外化为日常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良传统道德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其次,农民精神生活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实践的积累,要加强顶层设计,拓宽精神文化活动的实践渠道,引导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精神文明修养,在实践中养成文明好习惯,促进精神修养和乡风文明建设持久常效。最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视域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风文明的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作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二是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在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明创建等工作中融入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三是将价值观要求贯彻到村规民约中,规范村民的日常行为。以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黄岭村为例,黄岭村以中国梦、文明乡风、孝德文化等为主要内容建设“文化墙”“家训墙”“书法墙”,将新时代文明新风等内容绘制在主题墙上,广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实践养成,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二)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对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不竭源泉。然而,当前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还没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深挖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村干部要重视发掘、利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乡风文明。重新梳理传统乡土文化资源,提高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统民居等创新创造,通过举办传统文艺、民间技艺、民间歌舞等比赛,丰富农村传统文化精神活动,发挥农村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功能,提升农民的“精气神”,推动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其次,办好文化讲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家风、家规、家训。家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通过文化讲堂讲好家庭故事,乡村故事,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和良好家风,以此淳化民风,滋润民心,让农民接受精神洗礼。最后,依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各类节庆活动,推动精神文化产品和资源共享,完善民间技艺传承保护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如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的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挖掘当地的村歌资源,将当地传统节日“老佛节”发展为“大陈麻糍文化节”,举行古村风貌摄影展等,将古老节日、古老村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创造,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创新: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精神生活

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1]。公共文化事业是促进农村精神生活丰富的主渠道,针对当前農村的公共文化建设滞后的情况,广大农村需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措施,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促进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强保障、奠定良好基础。首先,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不足是制约公共文化建设的瓶颈,要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城乡公共文化建设的对接帮扶制度,改变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情况,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必备的空间和条件。其次,适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创新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服务内容和运行方式,推出“接地气”和群众喜欢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繁荣发展农村的文化生活,助力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如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下的公共文化建设要求更高,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正在从关注数量到注重质量转变。在数字信息时代,农村的互联网和手机等信息设备基本普及,可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形式,打造农村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文化“网上”和“网下”全覆盖,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变。最后,健全公共文化事业的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加大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组织和管理力度,保障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开展。如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方家营镇孙家寨村开展文艺、体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有益集体活动,以优秀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涵养了文明乡风。

(四)集智:培育农民参与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农民既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共享者。在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激发广大农民的内生动力,鼓励和动员农民真正参与乡风文明建设。针对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民“缺位”和动力缺乏的问题,首先,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问题,培育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头羊”。乡情乡愁是联系新乡贤和人才精英的精神纽带,通过出台一系列就业政策和人才补贴政策,鼓励大学生、青年、新乡贤等返乡创业,进一步引导和动员他们投身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同时,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也离不开发挥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培育当地的乡风文明建设带头人,广泛宣传和动员,唤起农民、农村社会组织等的凝聚力和主体性,提高农民的主体性意识。其次,乡风文明建设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农民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要重视培育、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加大对现代化农民的培育力度和培训次数,鼓励农民既要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也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最后,汇聚、发挥农民的集体智慧,培育挖掘当地人才,带动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的创新创造和传播,使农民在组织、管理和参与文化活动中增强自觉追求丰富精神生活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香兰镇新建村为例,该村建立了“道德银行”,村民通过参与文体活动或志愿服务等获得“道德币”兑换奖品,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01).

[2][3][4][9][10][1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2).

[7]卢黎歌,武星星.后扶贫时期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学理阐释[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2).

[8]刘欢,韩广富.后脱贫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发展境遇及路径选择[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责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诗歌的无用之用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农村留守老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