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创新发展论

2022-03-07 11:35赵朝峰张亚斌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非学历学习者大学

赵朝峰,张亚斌

(北京开放大学 首都终身教育研究基地, 北京 100081)

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是指开放大学开展的不授予学位学历的终身教育项目。《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针对开放大学提出的发展目标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聚集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1]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开放大学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枢纽作用,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同向同行。与学历教育相比,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起步晚、经验少、机制不完善,因此,如何通过创新提升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水平,成为当前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一、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创新“三需要”发展动力机制

作为全民教育的主力军,开放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人类社会进入智能经济时代,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非学历教育持续快速增长。由是,原本单纯发展学历教育的开放大学走上了非学历教育事业的主战场。当前,推动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1.学习型城市创建的需要

2014年8月11日,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形成一大批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习机会开放多样、学习资源丰富共享的学习型城市。[2]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类教育融合开放。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开放大学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

2.当代人终身学习的需要

开放大学作为履行终身教育任务的新型高等学校,需要通过改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当代人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培养出更多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终身学习者。而终身学习者相对于一般学习者而言,具备主动学习、不断探索、自我更新、学以致用、科学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开放大学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提升当代人在家庭生活、职业发展、社会生活中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社会生产生活学习和教育培训需求。

3.开放大学自身建设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3]虽然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数量为2 956所[4],企业大学已经超过2 000所,在线教育公司多达9 500个[5],微信公众号注册用户超过2 000万个[6],但开放大学是国家指定的落实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部署的新型高等学校,这既是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也是开放大学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定位优势。

二、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创新“三向度”发展实现路径

非学历教育是一种不拘一格、短小精悍、开展灵活、见效超快的教育形式。面对这样一种主动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需求的教育形态,要求开放大学能够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形势的纷繁变化,进行非学历教育创新,沿着这样三个向度进行探索。

1.办学机构创新

截至目前,开放大学基本都设立了专门开展非学历教育的部门,其非学历教育规模、服务领域、培训层次、培训形式及内容,都有了明显提升,已经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例如,北京开放大学自2013年以来,全面加强非学历教育,引进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2013—2018年共开展了79项非学历教育项目,累计办班2 357次,培训4 412 955人次。

2.培养模式创新

开放大学为了更好地发展非学历教育,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推进原本泾渭分明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融合发展。如四川开放大学实施“以证书代考试”的考核评价方式,福建开放大学推进学历教育课程与非学历教育证书互通。

3.项目运行创新

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既不同于社会教育企业的培训项目,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而是为了实现提升我国终身教育水平的目标,立足自身定位特点,已经初步形成以政府项目为主、兼顾市场需求的项目发展运行模式。

政府项目是指以政府为特定对象开展的培训项目,通常政府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扶持,比如提供开办经费,给予收入补贴等。开放大学借助自身优势,瞄准政府需求,积极对接政府项目。如超过三分之一的省市开放大学通过对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承接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国培、省培等教师培训项目;河北、山西、四川等开放大学通过对接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承接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项目;云南、安徽、湖南等开放大学积极对接当地组织部门,开展干部网络教育培训项目,成为干部在线教育培训平台建设的三种模式之一。

在积极对接政府项目的同时,开放大学也在研究市场需求,培育满足市场需求的新的非学历教育项目。如河南开放大学开展的“创业设计培训”“国际财务与会计证书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认证培训”“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证书培训”等非学历教育项目,体现了开放大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非学历教育项目的发展意愿和趋向。

三、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创新“四结构”发展文化瓶颈

非学历教育是新生事物,无论是开放大学、产业主体或政府部门,都对之缺乏经验和文化积累,因而,开放大学发展非学历教育阻力重重。综合分析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创新的现有路径,我们发现,为了更好地推进其非学历教育项目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有四大创新文化结构瓶颈需要突破。

1.模式文化结构瓶颈

当代人生活在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中,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非学历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但现阶段,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模式还有很浓重的“电大”色彩,与创建“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需求有一定落差,形成了发展模式文化瓶颈。例如在《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北京开放大学承担了重点工程“终身学习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工程”的实施工作,但与该工程的发展目标“制定课程超市和学习地图的准入标准,鼓励各类院校、教育机构和公共文化机构在‘京学网’开设在线课程,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社会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7]相比,北京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模式仍显落后,急需通过创新突破,构建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模式。

2.体制文化结构瓶颈

所谓体制文化瓶颈,是指现有的开放大学管理体制,形成了其固有的保守文化传统,已经滞后于开放大学的办学发展实践,制约了开放大学在非学历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与潜力发挥,导致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难以形成合力,去满足终身学习者的需求。这种体制文化瓶颈,主要体现在省级开放大学与各市分校、社区学院等基层教学单位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上。在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中,倚重于政府部门的项目支持,但在现有体制中,各级政府部门的非学历项目在选择实施机构的时候,强调属地管理,多选择自己部门管理的基层分校或社区学院,这样不仅容易把省级开放大学置于尴尬的悬空状态,对上不能与普通大学竞争,对下又不接地气,得不到基层政府组织的非学历项目支持。这不仅会阻碍省级开放大学的发展,也会削弱开放大学体系办学的力量,造成开放大学系统力量的分散,不能集中力量去打造优质的非学历教育项目。

3.品牌文化结构瓶颈

在非学历教育领域,开放大学处于弱势地位,表现在品牌文化建设上,就是品牌文化意识落后,未能培育出社会认可度高的特色品牌,导致品牌的发展不能助推和引领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实践。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品牌文化瓶颈,体现在现阶段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以经济效益差、零散、短期的项目为主,鲜有经济效益好、长效稳定的项目,这也侧面证明了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处于“前品牌”创建阶段。缺少了品牌文化的广泛和持久影响力,学习者对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不仅难以形成心理认可,还对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价格弹性极度敏感,略一提价,就会抛弃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而这又反过来遏制了开放大学对非学历教育的投入,从而陷入螺旋型向下的恶性循环。

4.管理文化结构瓶颈

所谓管理文化瓶颈,是指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活动管理中出现僵化的地方,严重限制、制约了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健康发展。这种管理文化瓶颈,主要体现在部分开放大学并未在学校机构层面进行专门化设计,导致非学历教育的开展政出多门、资源混抢,不仅非学历教育没有得到健康发展,还有可能造成多种负面后果。

四、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创新“三螺旋”发展推进模式

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受教育系统内外多种复杂因素制约的,为了突破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四种文化结构瓶颈,就需要借助三螺旋创新理论,构建出新的非学历教育发展模式,以系统解决其遭遇到的各种问题。

1.三螺旋互动循环发展推进非学历教育创新的关系模式

三螺旋创新理论(Triple Helix Model)是研究高校、政府、产业之间互动关系的经典理论。自2005年被系统引进国内以来,逐渐被教育界关注,并被引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三螺旋创新理论利用生物学中有关“三螺旋”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经济发展中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创新过程中大学、产业、政府呈现出螺旋型互动关系模式,三方既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又保持独立身份。[8]大学、产业、政府三种力量交叉影响,协调发挥作用,最终形成螺旋上升的“三螺旋”互动循环发展新关系。

2.三螺旋互动循环发展推进非学历教育创新的机制模式

三螺旋创新理论提示我们,构建开放大学非学历创新的发展模式,要重视处理好政府、产业、开放大学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合作机制,深入研究在一定时期内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增长机制、运行原则。政府、产业两种力量不仅单独作用于开放大学,而且政府和产业之间也是彼此作用。政府作为社会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通过创建学习型城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来提升人才素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因此政府不仅参与终身学习者培养目标的制定,还对终身学习者的培养过程进行干预和指导,既要引导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又要兼顾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

产业作为生产场所,肩负着提高员工工作技能的职能,在自身的经营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员工的再培训,是非学历教育的主要需求方。具体到每一个终身学习者来说,产业就是其就职的具体企业。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满足产业升级换代的需求,对能够提升员工素质的非学历教育,有着自觉的需求动力,同时企业又要遵守政府的相关规章制度,因此在政府和产业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也会作用到开放大学。

在政府、产业作用于开放大学的同时,开放大学也会反作用于政府、产业。开放大学作为履行国家终身教育任务的新型高等学校,其非学历教育的起点和目标,都在于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因此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体——政府,在制定非学历教育发展相关规章制度的时候,需要寻求开放大学的专业建议。

产业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向开放大学提出相关的非学历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一般都比较具体,诉诸于员工某项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但在信息社会、智能社会,员工作用发挥得是否充分,不仅仅在于某几项技能,而在于员工的整体素质。这就需要开放大学基于自身的专业优势,从终身学习的角度,研发系统的非学历教育产品,帮助产业最大化地发挥好员工的价值。

3.三螺旋互动循环发展推进非学历教育创新的原理模式

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终身学习者,其针对学习者的教育效果也会反作用于政府和产业。政府根据这些情况,对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产业则要根据员工参加非学历教育后的工作表现情况,来调整与开放大学的合作力度和领域,从而这个基于政府、产业、开放大学三方力量形成的循环互动的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创新的三螺旋发展模式又会开始一轮新的循环(如图1所示)。这就是三螺旋互动循环推进非学历教育项目发展的基本原理。

图1 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创新的三螺旋发展模式图

五、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创新“两翼侧”发展起飞策略

非学历教育是一种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培养其需要的“短、平、快”人才的非正规教育形式。由于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业已催生了非学历教育领域的海量市场空间。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缺口与广大劳动者在岗工作知识结构压力,导致企业对员工文化水平要求提高,对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日益迫切。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情况下,要求企业在政府指导下,与开放大学合作,着力解决一线高科技人才和劳动力结构性失衡的突出矛盾。因此,为了更好地激活政府、产业、开放大学推进非学历教育的潜能,培育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创新运行的三螺旋发展模式,开放大学需要从培训供给侧、人才需求侧两个方向,探讨非学历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策略,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创新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翼侧”发展起飞。

1.供给侧创新策略

供给侧创新,是为了提高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供给质量,推进供给结构调整,通过数字技术,盘活既有的教育存量资源,提升供给能力;在扩大高品质供给的同时,研究新需求,激发新供给,加强自助研发能力,提高非学历教育供给结构对终身学习者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鼓励全社会联动,生产优质、多元、个性的非学历教育产品,更好地满足终身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供给侧创新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协同发展,从制度创新、产业创新、项目创新、资源创新、品牌创新、学习平台创新六个方面进行实施。

(1)制度创新策略。首先,寻求政府支持,优化开放大学的组织体系。在开放大学与其分校、社区学院等基层教学单位之间突破条块分割的行政区划的约束,按照权责对应原则,管理办学体系内的教学过程,保障教学质量,为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提供更有效率的组织架构。其次,通过对非学历教育的顶层设计来实现制度保障。开放大学应通过顶层设计,主动适应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市民实际需要,由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向非学历与学历教育并举转型,围绕城市功能定位,培育适合现代城市市民需求的非学历教育。例如,北京开放大学通过顶层设计,围绕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及“衣食住行、生老病养”等现代城市市民生活服务需要培育和开展非学历教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公益性课程、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业培训。

(2)产业创新策略。产业作为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最大需求方,不仅决定着非学历教育的实际销售效果,也影响着非学历教育的研发方向。因此,应创新与产业的合作策略,与产业结构之间实现有效互动,盘活开放大学的教育资源,建立协同创新的非学历教育生态体系。

在发展非学历教育领域,开放大学既要拓宽与产业的合作广度,又要延伸与产业的合作深度,推动开放大学、行业企业、各类公共服务机构之间深入合作和跨界融合。在非学历教育产品研发之前,就要通过与产业的合作,摸清产业对非学历教育产品的具体需求要素,再结合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对多元资源进行协同整合,形成既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又适应学习者需求特点的非学历教育产品。同时推进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同向同行,促进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产品与学历教育的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互动,通过学分银行,把来自产业的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技能转化为学分,使学习者既能通过非学历教育获得自身技能和素质的提升,还可以通过学分转化,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

(3)项目创新策略。第一是委托式研发策略。开放大学承接的委托式研发项目主要来自于政府和产业。政府对于开放大学的非学历项目委托,多是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市民素质的提升。针对这类委托式研发,开放大学应立足自身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为政府制定终身教育相关考评指标提供咨询、论证工作。同时,开放大学应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把与终身教育相关的技能证书的培训、考级、颁发等工作承接下来,并与非学历教育项目进行高效融合,研发出符合政府倡导、社会需求的非学历教育项目。产业对于开放大学的非学历项目委托,多是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的。这类委托一般需求明确、具体。开放大学应充分发挥好自身既具备普通高校的专业优势、又具备网络教育的平台优势和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的机构优势,为产业发展研发出物超所值的非学历教育项目。

第二是自主式研发策略。自主式研发是开放大学立足自身特质,着眼学习型城市的创建,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通过对自身办学体系内部资源的整合,同时创新与外部机构的合作模式,研发出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非学历教育项目,创建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非学历教育项目群,从而回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与政府的宏观产业布局相契合,不仅满足了产业工人掌握高新技术的职业发展需求,而且直接推动了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

第三是自助式研发策略。自助式研发是指开放大学借助自身承接政府终身学习平台创建和运营的优势,开辟专门频道供市民自助上传自己的培训项目视频,开放大学组织相关专家对上传的培训项目视频进行评估,对通过评估的项目,开放大学提供专业辅导以及摄制、剪辑、包装等制作支持。项目成熟后,开放大学把这些项目纳入自身的非学历教育项目库中,进行整体推广和销售。由这些项目产生的经济收益,和项目研发方按照提前约定的分配方式进行分配。

(4)资源创新策略。非学历教育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师资的优秀程度,因此师资是保障非学历教育质量的关键资源,开放大学应通过资源创新策略,秉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好自身多层次办学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优势,吸引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专业机构等各行业的优秀师资参与进来,突破师资缺乏的瓶颈。

(5)品牌创新策略。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品牌成功的标准在于能否获得政府、产业和学习者三方的满意。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实施者应树立品牌意识,不能就项目宣传项目,而应从品牌体系构建的角度去指导非学历教育的推广活动,不能把品牌简单地理解为做个LOGO,设计一个广告语,而是要从品牌价值体系去认知品牌,对品牌规划、品牌传播与品牌管理三要素进行统筹考虑,使非学历教育项目之间产生协同作用,捋顺母品牌和子品牌之间的关系,塑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品牌。同时要坚持品牌自信,认知到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的,应立足这个基本点去塑造、培育和推广自身的非学历教育品牌,不用也不必与普通高校的非学历教育、教育企业的非学历教育去进行横向比较。

(6)平台创新策略。学习平台是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实施中介,直接面对学习者,因此学习平台的创新,直接影响着非学历教育的实施效果。开放大学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实施机构,学习平台要突显“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的特性。

首先是构建向所有办学主体开放的学习平台。开放大学应该借鉴“天猫”“京东”的商业模式,通过机制创新,吸引优秀的第三方教育品牌入驻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学习平台。同时,还应该向所有有能力、有意愿提供教育服务的个人开放,并针对非学历教育项目的共性部分开发出功能模块,借鉴“淘宝”“喜马拉雅”“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鼓励个人通过自助式研发系统,在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学习平台上创建个人非学历教育品牌,开放大学应组织力量对有潜力的非学历教育项目进行孵化和推广。这样就会在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学习平台上,形成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涵盖“第三方教育品牌”“个人教育品牌”和“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自有品牌”三类品牌类型的品牌矩阵。

其次是构建向所有学习者开放的学习平台。为了更好地满足终身学习时代的学习者需求,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学习平台不仅应该向所有学习者提供品质优、成本低、竞争力强的教育服务,还应借助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进行分类整合;借助大数据技术为每一位学习者筛选出个性化的非学历教育资源;借助VI、AI技术将筛选出的非学历教育资源推送给学习者。

2.需求侧创新策略

在具体的非学历教育产品推出之前,学习者是难以感受到的,需要学习者通过真实的学习体验才能获得完整的消费感受,因此需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加强对非学历教育需求的引导和激发。针对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而言,激励机制是指政府、产业、媒体、开放大学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励学习者去实施学习行为,并使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包括政府扶持策略、产业投入策略和个人激励策略三个方面。

(1)政府扶持策略。当前,政府对非学历教育项目的扶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府应增大对个人参加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补助力度,激发学习者参与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热情。国家从推进终身教育发展的角度,制定了惠及全民的激励政策。如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特别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中列入“继续教育”选项。一些地方政府则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为市民参与非学历教育给予经费支持,如广东省制定的保障性经费标准是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2元,上海市的标准是每人每年不低于5元。[9]第二,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专项资金资助、荣誉授予等方式,激发产业对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当今社会,学习者参与非学历教育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产业对于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学习者的参与热情。而且,从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角度,企业也会组织自己的员工参加非学历教育。这种企业投入,虽然出发点是为了企业自身发展,但结果却可以惠及国家和个人。因此,政府应该对这种行为给予激励,具体可以通过授予荣誉称号给在员工非学历教育中表现突出的企业;通过设立企业非学历教育专项资金,对企业开展非学历教育进行定向资金支持;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对企业开展非学历教育的行为进行激励。

(2)产业投入策略。产业对非学历教育的投入力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产业自身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催生了企业对非学历教育的刚性需求。在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员工知识和技能的迭代时间一直在缩短,企业为了保障自身的竞争力,需要加大对员工非学历教育的投入力度,这就是产业对非学历教育的刚性需求。第二,政府制定的相关行业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非学历教育进行了政策约束,这决定了其开展非学历教育的社会责任担当,由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理应成为参与相应非学历教育的重要社会责任主体。这一精神在多个国家法律文件中都有所体现,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规的条文中,明确要求企业根据本单位实际,建立职业培训制度。

(3)个人激励策略。个人激励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引导和媒体的舆论导向上。政府的引导体现在,通过荣誉制度设计,对参与非学历教育的个人给予评选荣誉称号的机会。媒体的舆论引导体现在,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正面报道,在社会中营造参与非学历教育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社会氛围;通过对个人参与非学历教育后提升了生活水平的典型案例进行报道,向社会传达出参与非学历教育的行为会取得多方共赢效果的舆论导向。非学历教育的个人激励策略,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改善个人生活,还能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提升国家的劳动者素质,增强国家的人才实力。

六、结论

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动力来自于社会、市场、产业、企业和教育自身的共同发展需求,从这个教育动力机制入手,我们发现,开放大学发展非学历教育不仅是其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战略发展赋予其的社会历史责任和时代文化使命,更是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构赋予其的艰巨教育任务。为了发展好非学历教育,开放大学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非学历教育创新经验,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阻碍无处不在。因此,为了实现新的创新超越,开放大学需要继续通过非学历教育项目创新,调动好政府、产业和开放大学的积极性与发展潜能,在三螺旋创新模式的指导下,构建出独具特色的非学历教育发展模式,并给予全方位的实施。

当然,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涉及众多要素的系统,并不是政府、产业、开放大学三方能够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这就需要开放大学通过后续更具针对性的研究,寻找到更能促进非学历教育创新发展的全新理论视角和实践思路。

猜你喜欢
非学历学习者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非学历教育进入规范管理新阶段
让非学历教育监管“长牙齿”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非学历教育实践
国家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模式探讨
大学求学的遗憾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