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导向下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活化策略探析*
——以呼和浩特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2-03-07 08:44莫日根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期
关键词:风貌肌理活化

刘 慧 ,莫日根

(1.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1 研究背景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古老的城市记忆,是漫长城乡演变过程中岁月的见证者。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正面临着被现代文明逐渐吞噬的风险。建筑环境作为孕育建筑本体的摇篮,不仅包括对历史文化街区产生直接显性影响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各种非物质环境。从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切入,针对现状提出具体的环境活化策略,从而有效建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对话的桥梁,是复兴历史文化街区文脉的重要突破口。“城市双修”是党中央为应对城市高速发展进程中造成的一系列城市病,通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手段,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双修理念在我国已推广应用于多种类型城市片区环境的修复工作,但对于历史文化街区这类身处现代社会而具有明显历史文化属性的片区,其指导意义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2 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现状分析

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将该片区划定为呼和浩特市市级历史文化街区。通过综合考虑对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有直接影响的环境区域,划定以公主府为核心,北起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南侧,南至海拉尔街道,西始扎达盖河,东抵大府河,总占地面积11.8hm2的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范围(见图1)。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保留了丰富的文化要素,公主府作为该街区内最为重要的文化放射中心和文化底蕴来源,是康熙皇帝为其六女固伦恪靖公主亲自选址修建的府邸,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清朝早期公主府邸,在呼和浩特地区具有极高的文化影响力(见图2)。除气势恢宏的清代公主府邸外,街区内还拥有公主府步行街以及与公主府隔空眺望的扎达盖河流等各类文化要素,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碰撞融合、兼收并蓄,共同组成底蕴深厚、独具地方特色的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

图1 区位示意

图2 公主府现状

2.1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

在“天人合一”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与环境之间协调、和谐的自然观。公主府依山而建、择水而居,扎达盖河便是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内重要的自然景观。但近年来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昔日的河流风貌消失殆尽,加上人类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敬畏,扎达盖河不断遭到来自人类活动的破坏,河流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此外,街区内虽存在部分绿地景观,但只是以点状绿地为主,缺乏线性绿地与面域绿地。

2.2 街区肌理形态杂乱

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形态是一座城市重要的文化记忆,具有特殊的历史、艺术价值。但伴随着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投资商来此兴建各类现代建筑,这些不当的城市建设活动逐渐蚕食了该街区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围合式和轴线形肌理形态,致使街区内出现传统肌理与现代肌理等多种肌理形态共存的现状,以至于街区肌理形态呈现出整体散乱、模糊的状态,进一步导致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特色与活力衰退的问题。

2.3 历史文化风貌消退

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是一座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城市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在时代的变迁中残留了不同时期的建设痕迹,除存在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遗存建筑外,还有大量玻璃和混凝土组合的现代建筑,它们彼此交织缠绕,形成了当前相对混杂的环境风貌,人们身处这种建筑风格差异较大的环境中,很难实现两种空间的迅速转变,极易造成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冲突与矛盾。

2.4 地域文化氛围缺失

地域文化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内核,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氛围的形成,是经过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人们长期从事某些社会经济活动而不断积淀演变而来的。随着现代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市民的市井生活氛围正受到明显的冲击并造成一定程度的衰落,使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及传统文化呈现出逐渐失传甚至消失的趋势,逐步形成当前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的文化现状。

3 城市双修导向下的环境活化策略探讨

对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活化工作的开展,除应彻底摒弃以往大拆大建的传统更新模式外,更应抓住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性特征,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城市双修提倡利用以微更新的模式对城市进行微小渐进式的修复修补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生态及既有物质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而且强调非物质文化内涵的延续,是有效激活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底蕴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各环境要素的系统梳理,采用修复城市生态、修补城市功能的具体措施,对各要素进行针对性的修复与修补工作,从而保障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活化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活力。

3.1 修复城市生态,改善生态功能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应以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尽量恢复山体、水体、城市绿地的自然走势为目的展开。对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态修复,首先应用污水治理、水系构建等相关技术手段,对作为泄洪河道的扎达盖河进行基础性的环境治理工作,并在满足其基本泄洪功能的基础上,在不减少洪断面的前提下,将现有单一的直立式硬化驳岸通过景观手段进行生态软化,构建台地式驳岸和自然缓坡式驳岸两种形式,既为游客提供高水位观景、低水位亲水的滨水空间体验,又具有一定的生态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吸引游人入堤的目的(见图3)。

图3 绿地系统修复示意

3.2 提取肌理元素,织补片区格局

通过对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肌理形态的现状梳理,发现街区内的满族风情城、三角公司家属楼、熙湖东郡小区肌理本底保存相对完整,因此可采用同构型类肌理原理对其肌理形态进行适当的微调,保留满族风情城围合式肌理形态,使其统一于公主府围合式肌理形态之下,并本着经济性原则,微调三角公司家属楼、熙湖东郡小区长条状肌理,使其与城市整体肌理形态相呼应。此外,可运用相似型类肌理的方式,对原场地内肌理形态相对凌乱的供电局家属楼进行清除,打造承接公主府文化内涵的公主府文化广场。而对于公主府附属花园前闲置空地,充分考虑公主府建筑肌理形态,新建“回”字形居民活动中心,适当恢复公主府地块原有空间肌理(见图4)。

图4 街区肌理修复示意

3.3 挖掘地域文化,整治建筑风貌

为改善现代化进程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破坏的现状,应以营造古韵风貌为目标,萃取提炼公主府满蒙文化元素,对周边建筑采用统一色调处理,力求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风貌的协调统一。对周边环境中建筑细部的处理,应充分挖掘当地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对其屋顶、材料、建筑构件等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实现传统建筑符号的现代转译。但在建筑风貌整治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度复古现象,着重强调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相互渗透和多元发展,从而唤醒城市历史记忆。

3.4 修补街区底蕴,注入文化内涵

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氛围的塑造,应通过深挖当地非物质遗产文化内涵入手,“活态”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信息。对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遗产文化内涵的挖掘,应通过深入了解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发展脉络,了解当地传统产业与地区特有文化。具体可以文创产业为主导推动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在街区内设置相应的空间场地来展示该地区极具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风俗活动,从而加强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氛围(见图 5)。

图5 街区风貌整治示意

4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粹,经过数百年的新陈代谢与继承发展,呈现别具一格的文化性特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文化的传承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以街区环境为切入点,以城市双修为活化手段,寻找公主府历史文化街区缺失的文化印记,不仅为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的更新活化提供了全新的治理思路,对以城市双修理念指导全环境领域更新活化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风貌肌理活化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融入城市肌理的未来社区——地产空间设计专辑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活化非遗文化 承启设计内核
包裹的一切
感受肌理
住宅室内设计中材料肌理运用的思考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